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化企复工呼声日益高涨 “复工”与““防疫”矛盾如何平衡?

2020-02-20 13:00来源:环保化工平台网关键词:化工行业疫情防控化工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在支撑起机体运转的同时还解决着数亿人的就业问题。然而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近一个月内,很多企业被迫按下“暂停键”。面对集体停摆带来的失血,企业主们开始积极自救,业内支持复工的呼声越来越多。“复工”与“防疫”问题似乎成了摆在企业两边的“矛”与“盾”。企业如果处理的好,矛与盾攻防兼备,如果处理的不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复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原材料问题

由于生产的相关产业链开工情况不一,原材料供给无法保障,多数开工企业消化库存、维持生产;下游企业未正常开工,产品需求少。

灵活发展,优化供应体系

企业生产需要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以销定产、以库定产,通过降低产能维系基本运营,缓解原材料紧张问题。

这要求企业从端到端、全面地优化自身供应链管理,例如紧密有效预测客户需求、加强供应商柔性采购以及车间柔性生产、在库存管理中深度植入JIT理念等等。

与此同时,化工企业也需要对疫情退潮后的下游需求增长作准备,以便在市场复苏的第一时间把握商机。这同样需要从计划、采购到生产、库存等全供应链环节开展灵活性优化。

物流问题

运输的问题;目前各地对人流物流管控力度很大,对运输车辆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比如有的地方需要提前打报告、办理通行证,有的地方对疫情较严重省份车辆禁行。查运输台账、检验检疫、消毒预防等等抗疫措施均会导致物流运输不畅,而化工生产是高度依赖运输的行业,无论是原料的外采入库还是产品的出库外销,都依赖于畅捷的物流交通。

政府助力

浙江已经开始取消公路卡点。2月17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表示,经过前阶段启动准备,本周将切实简化复工复产确认程序,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包括全面打通省内交通要道,为货畅其流提供“动脉”支撑,让材料运得进来、产品卖得出去。全省除温州以外,立即取消省内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以及农村公路的卡点,对普通国省道货车全面放行不到位等情况进行整改,做到应通尽通。物流的问题需要有政策支持,企业复工需要及时关注政府相关政策。

安全问题:

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和生产工艺复杂直接关系到和生产安全的问题。受疫情的影响,化工企业的生产调度和运营管理将面临一岗多责的考验,物资的调度、员工的调配、生产计划的重新安排、安全的保障、疫情的防控等,交织在一起,对企业快速适应和调整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近日,辽宁省应急厅下发通知,要求确保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严禁频繁开停车,通知要求,要指导企业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加强对异常工况监测预警,强化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加强检测维修、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坚决防范事故发生。切实做好疫情期间行政许可工作,对涉及疫情防控必需品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应特事特办,对其他危化品安全审查可用文审、视频等方式替代会议审查。

随着疫情局势的缓和,以及国家对企业复工的重视,复工已见曙光。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月17日13时30分,化纤行业共收到46家企业填报的有效问卷,已开工企业有42家,开工比例为91.3%,较前两日有很大提高;上述企业正常生产情况用工人数为59574人,目前已复工人员数为45788人,已复工人员占比约76.9%,复工人数逐渐提高。(由于每日填报的企业无法保证一致,同时数量也不尽相同,数据仅供参考。)

2月18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化肥、农药等农资纳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范围,列入复产复工重点名单,点对点地开工、点对点地运输,保证重点地区春耕备耕用肥用药的需要。

防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防疫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防护用具的配给。

1、疫情防控,纳入管理体系

当前化工企业的HSE管理体系重点关注源于工作或现场环境的工伤、职业病和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来源于工作环境之外,通过员工之间接触的传染病的预防还有所不足,在不少化工企业的HSE管理体系中,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流程规章尚未建立。

在抗疫阶段,化工企业普遍形成了隔离传染源、阻隔传染、环境消毒、发现疫情及时处置的安全举措;在疫情结束之后,建议将抗疫时期的采取的有效措施纳入到HSE管理体系当中,并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也根据实际需要保留必要的措施,从而对今后员工间可能产生的传染病流行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基于此次疫情期间的抗疫经验,化工企业在面对突发、影响范围大、对于企业正常生产有影响的重大疫情时,需要建立起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2、修炼内功,强化精益管理

在当前化工行业产能扩张的周期内,通过精益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掘存量收益成为当务之急。

建议化工企业以延迟复工这段时间为契机,学习精益思想,对生产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质量和安全等业绩表现进行全面梳理;在后续逐步制定根源要素提升计划与支撑体系优化方案。

同时,建立精益生产的组织保障机制,在复工以后培养员工从本职工作做起,全员参与改善,逐步实现全员精益思维培养和常态化的精益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精益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化学品较为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建立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

3、呼吁大家理性使用口罩(无奈之举)

此前,腾讯《棱镜深网》曾在报道中称:“中国口罩日产能可达2000万只,系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年产量占到全球的50%。全国近千家口罩企业竞争惨烈,一只口罩赚不到五厘钱。”

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主任刘宏斌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亦表示,“国内的口罩企业过的并不滋润,甚至产能严重过剩。”

这从侧面说明,中国民众只是在面对疫情肆虐时才会自觉戴上口罩,“口罩慌”现象并非中国口罩产业产能不足造成的。相反,每天迅速“消失”在市面上的口罩大概率是被很多个恐慌过度的普通个体囤起来了。

中国过往诸多的抢购案例暂且不表,即便明天全世界范围支援过来10亿只口罩,还是会被迅速抢购一空。如果不解决普通人的心里恐慌问题,生产再多也会因为恐慌被囤起来。

老百姓就是这样,一开始满不在乎,随着疫情形势逐渐严峻,心理剧烈波动害怕的不行,就开始疯狂囤口罩。但在这种情况下,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底层不会使用互联网的人、身体不方便,信息渠道有限的人就会被迫成为暴露者。从这个角度看,恐慌性消费反而很可能催生一波新的扩散。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这时候我强烈呼吁专家们多出来做一些面向老百姓的科普,论证下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什么情况下口罩可以复用,逐步引导普通人养成分级使用和有条件复用的习惯。

比如,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开始倡导大家理性消耗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日前就表示,“对于口罩的使用没有必要过分恐惧,并非越高级、越贵防护效果越好,只要能达到防护目的就可以了。另外,口罩没必要戴一次就扔,可以一天到两天换一次。”

而且在闻玉梅院士的建议并关心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在《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在线发表科研论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亦证实:使用后的一次性医学口罩,以家用保鲜袋包裹,家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不影响其原有的滤过截留效果,并可灭活污染的病毒(后存在争议)。

“我们希望文章提供的实验数据,能对解决民用口罩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闻玉梅院士还特别叮嘱:“在非常时期,民间可以采取这一简便技术,但不适合于其他时期或医用单位。”

另一方面,专家们也应该迅速着手口罩替代方案、复用性方案研究。

比如从个人防护角度看,绝大部分普通人可以考虑消毒重复使用方案。在不伤害口罩的过滤机制前提下,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对电加热、紫外线、臭氧等方式,对照出一种消毒方式应用到一次性口罩的复用处理上。

具体到方案落地,一个脑洞:研究机构可以尝试开发一个小盒子,里面放一个或几个本人近期使用过的口罩,通过某种方式消毒几小时后,在保证过滤机制仍然有效前提下继续复用。只要这种盒子能够研发成功,其实对缓解全民口罩紧缺问题帮助非常大(目前有紫外线消毒灯热销)。

总之,要早点动手研究。否则疫情一过,口罩以及口罩产业产能都势必造成巨大的浪费和冗余。

当然,也有网友对“口罩慌”现象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此次疫情根本问题不在储备口罩或口罩产能上,储备当然要有,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合理的分配体系,否则下次再有突发性卫生公共事件多少储备依旧会被一抢而空。

所以,呼吁国家在应对此类公共卫生事件时,除了在人员调配、物资衔接流畅上下功夫,还应该在“战备物资”分配上立法立规,按照家庭人口数定量分时供应,以达到合理、高效、有组织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普通人能老实待在家里就是为这场抗疫战做贡献,而能够在这个时间点节约口罩、重复使用口罩,同样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化工行业查看更多>疫情防控查看更多>化工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