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编者按: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上,2019年注定会成为载入史册的一年。
2019年11月4日,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正式宣布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法律程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决心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机。
更早的时候,全球数百万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大人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虚与委蛇正在将年轻人的未来推向危险的边缘。气候变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正在将气候变化一步步推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
亚马孙雨林的大火、南极冰川的断裂、欧洲的致命热浪、中国云南的大旱,这些相隔万里、似乎毫无关联的事件,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孤立——气候变化是所有这些事件背后共同的推手。
11月27日,《自然》在其网站上刊出的评论文章指出:“证据正在不断增加,这些事件比人们此前所想的更有可能发生,并且在不同的生物物理系统中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将世界导向长期不可逆的变化之中。”
几个小时之后,第2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我们关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的大会,并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陆续推出“气候大会特别策划”系列文章,呼应这个时代人类正在遭遇的最为深刻而又剧烈的变化之一。
我们挑选了数个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约稿多位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媒体人,希望借由回答这些问题,让中文世界的读者能够对气候变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一篇文章将会回答关于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问题: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真的?
撰文 | 成里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75年8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气候变化: 我们是否正处于全球变暖的边缘?》的论文,“全球变暖”这个词首次在科学文献中出现(Broecker等,1975)。44年过去了,全球变暖的事实逐渐被发现,原因慢慢被揭露,其对人类、生态系统、地球各圈层的以负面为主的影响也不断显现。科学家们逐渐建立起了以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了百余年来的全球变暖” 为核心的全球变暖理论。
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在媒体中的出镜率不断攀升,但其始终伴随着一些质疑之声,比如全球变暖是真的吗?人类是罪魁祸首吗?
正如福尔摩斯探案需要一系列证据链才能令人信服地找出凶手,理解全球是否变暖以及变暖是否由人类造成,也需要一系列科学事实和因果逻辑的支撑,从而形成有说服力的证据链。因此,本文将顺着全球变暖的物理基础、事实、影响、未来这个逻辑顺序,一起探一探全球变暖是否存在、“真凶”是谁以及这个 “凶手” 造成的后果。
1.温室效应与被打破的能量平衡
海纳百川、风雨雷电、冷暖交替、气象万千,这些都描述了不断变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气候系统运作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地球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这些能量驱动了大气和海洋环流、促成了光合作用、推动了地球的水分和物质循环。
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也在向太空中散失能量(主要为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系统进和出的能量基本保持一致,这就是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Trenberth等,2014)(图1)。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维持了气候系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不至于不断系统性的变冷或变热。
维持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离不开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图1),像 “棉被” 一样保持住地球系统的能量,使近地表附近是一个温暖的环境。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为15℃,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表温度可能比现在低约30℃。这种 “保温” 的效应被称为 “温室效应”。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臭氧(O3)、一氧化二氮(N2O)、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地球经过了长期的演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大气成分。近80万年以来,大气中的CO2仅在170~300ppm之间波动,高值从未超过300ppm(图2),该波动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变动的影响:轨道变动导致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发生微小变化,改变了大气和海洋温度,由于CO2在海洋中的溶解度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CO2在大气和海洋中分配的动态平衡因此不断发生改变,海洋或从大气吸收CO2,或向大气释放CO2,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大气中CO2的增减会对地表温度产生提升或降低的作用,大气和海洋温度因此被进一步改变,大气和海洋中CO2的浓度也会相应变化,如此循环直到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工业革命前(约1750-1850年),全球平均的CO2浓度仅为约280ppm(图2)。在这之后,大量化石燃料和有机质的燃烧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图2)。2019年5月,大气中的CO2浓度超过415ppm,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约48%。这种增加的幅度和速率,至少在地球近80万年的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快速的发展阶段,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力,但也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大气成分,改变了地球环境。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得地球系统“保温”能力越来越强,向外释放的长波辐射不断减少,然而太阳辐射在百余年变动不大,这就导致了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被打破,造成地球系统有净能量摄入,结果就是地球的平均温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2.失衡的气候系统与气候敏感度
地球系统的能量失衡驱使了气候系统进行调整,来达至新的平衡。这种调整过程涉及到很多气候要素的反馈和调整。最直接的反馈为全球地表温度上升(图3a),因为温度较高的物体释放的长波辐射更强,可以将过剩的辐射释放出地球,这个过程使得能量失衡得到缓解(负反馈)。
其余的反馈包括:更暖的地表加剧了水分蒸发,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由于水汽也是主要温室气体,其会加剧 “保温” 效应,加剧能量失衡(正反馈)。再比如,地球能量增加会加热冰川和冰盖,使之融化,由于冰雪表面近乎白色,就像镜面一样,能比普通陆地和海洋表面更有效率地反射太阳辐射能量到太空中,一旦其开始消融,地球反射的能量将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将增多,加剧气候系统的能量失衡(正反馈)。另外,由于海洋比热容比空气和土地大,其储热能力是陆地和空气的上千倍,体量庞大的海洋因此吸收了绝大多数地球系统接收的净能量,这使得海洋变暖,而较暖的海洋吸收CO2能力减弱,从而加剧能量失衡(正反馈)。
由于气候系统调整和反馈的复杂性——各个反馈或者叠加、或者部分抵消——科学家们抽象出一个量值来量化地表温度对温室气体的净响应幅度:如果大气中的CO2浓度加倍,地表将会升温多少?这个数值我们简单称之为 “气候敏感度”。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通过古气候学、现代观测记录、气候模型等多种方法寻找 “气候敏感度”(图3)。基于大量研究,2013年联合国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认为,气候敏感度在1.5~4.5℃范围内(IPCC, 2013):即如果大气中的CO2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浓度加倍,全球平均气温会上升1.5~4.5℃(图3)。
基于对气候系统内部规律和反馈的理解,科学家们建立起了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与地表温度上升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排除了其余因素的影响:太阳辐射变化、火山爆发、地球系统自然波动、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气溶胶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地表温度,但都不足以解释百年来的全球不断变暖现象(IPCC, 2013)。2013年发布的IPCC-AR5指出:1951年来,至少一半以上的地表气温上升可以归因于人类影响。
3.全球变暖:系统性的气候变异
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地球能量失衡,是百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气温仅仅是气候系统的一个要素,温室气体其实驱动了气候系统的系统性变异,了解这些系统性变异才能知晓全球变暖的全貌:
海洋变暖。海洋储热力更强,地球净能量摄入一定会主要储存在海洋中。近几十年的观测证实(图4d),海洋储存了90%以上的净能量摄入(Rhein等2013),表现为海水温度加速上升:1993-2018年的海洋变暖速率是1970-1993年期间的至少2倍!
极端热浪事件加剧。变暖导致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中(图4c)的极端热浪事件都已经加剧,1982年以来海洋热浪频率增加了2倍!
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变热导致蒸发加剧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气温每升高1℃,大气水汽含量约升高7%。和水相关的极端事件也因此加重:干旱的区域将更为干旱,湿润的地区将更为湿润,极端降水、洪水等都会加剧。
冰雪消融。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冻土和山地冰川已经开始加速消融(图4e-g,j-i)。2007-2016年南极冰盖的质量损失量是1997-2006年间的3倍。格陵兰冰盖质量损失是1997-2006年间的2倍。极地已经是全球气候变暖最为剧烈的地区:近几十年来北极表层气温上升趋势是全球平均的2倍!
海平面上升。我们已经观测到了海平面在加速上升:2006-2015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是1901-1990年间速度的2.5倍(图4m)。总海平面上升的30%~40%由海水升温膨胀引起;另外60%~70%是因为消融冰盖和冰川使得淡水流入大海导致。
海水酸化。人类排放在大气中的CO2,其实有约20~30%将溶解入海洋,这虽然在客观上降低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缓解了全球气候变化,但却使海水酸化。目前已经观测到了海水的持续酸化:1980年之后海表pH值平均每十年下降0.017~0.027个pH单位(图4h),由于pH是负对数值,这意味着海洋的酸度平均每十年会增加约4%~6%。
海水中的氧含量降低。变暖的海水使得海水中溶解的氧释放,1970年之后海洋溶解氧下降了约0.5~3.3%,而海水溶解氧是绝大部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图4i)。
4.全球变暖,好事还是坏事?
全球变暖不仅仅是 “变暖”,而且是全球多圈层的系统性气候变异,是可波及地球每一个生命体、每一个角落的快速环境变化。其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变化太快而超过了人类和很多生命的适应速度。
目前已经观测到了全球变暖对人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众多负面影响(IPCC,2019)。在空调不普及的法国,2019年夏天的热浪造成了上千人丧生;由于极端高温,2014-2017年间,全球70%以上的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坏,珊瑚大规模白化事件已经屡见不鲜(IPCC,2018;2019)。珊瑚礁虽然只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其是25%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海洋中的 “热带雨林”。珊瑚礁系统的破坏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全球变化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提高了海洋温度,使得台风的能量和水汽供应更加充足,其降水更多、强度也更强。2017年登陆美国东海岸的飓风“哈维”,造成了美国本土有史以来最强的降水。同时由于应对不完善,损失达数千亿美元,超过百人丧生(Trenberth等,2018)。不仅如此,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造活动还使得近岸洪水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就在2019年11月,威尼斯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洪水。
对于广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增温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会抑制土壤碳储力,释放更多CO2 进入大气,同时加剧区域干旱化,未来干旱半干旱区将加速扩张(Huang等,2016)。此外,冰川融化和多年冻土融化会释放污染物(尤其是汞),这会对山地和高纬度区域的水质造成直接影响(IPCC,2019)。
不可否认,对于一些群体或区域,全球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益处。例如:北极夏季海冰消失后,打开了“北极航道”,降低了国际贸易和航运成本;随着海洋变暖和洋流的变化,一些鱼类种群的栖息地发生了改变,这会增加一些区域的捕渔量,从而开辟新的渔场;对许多植物来说,大气中CO2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会促进生长。
尽管如此,众多研究和综合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IPCC报告;USGCRP, 2017;历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地球生命共同体正在面临气候危机。
5. 未来将如何?
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预估未来的气候变化,图4也给出了用全球几十个气候模型预估的21世纪气候要素。可以看到,随着温室气体增加,未来气候系统将持续的变化,且变化幅度基本取决于未来的温室气体浓度。未来如果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即图4中蓝色RCP2.6情景),气候变化幅度将会比维持高温室气体排放(图4红色RCP8.5情景)小得多。因此,未来减排越多,气候变化幅度将越小,负面影响也会越小。
正因为科学界基本厘清了全球变暖的起因、影响和未来,2015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政府共同审议通过了《巴黎协定》:目标是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即图4蓝色的线展示的未来),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工业革命至今,地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如果要实现2℃控温目标,未来我们仅有1℃的变暖额度。
1℃的变暖额度对应于只能再排放约1170Gt的碳(IPCC, 2018)。所以,《巴黎协定》事实上已经限定了在目前未对温室气体进行处理的发展方式下,未来人类能够用掉多少化石燃料,排放多少碳,限定了未来人类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发展量。
正因为此,全球气候变暖已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事实上在科学上早就没有争议了),而是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心的政治问题——各个国家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巴黎协定》的意义在于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呵护地球生态、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
然而,较为悲观的是,即使在21世纪能够实现《巴黎协定》使地表气温增长不超过2℃的目标,海洋和冰雪圈的变化依然会继续:海洋会持续变暖、海平面会不断上升、两极冰盖会继续缩小(图4),这是由于海洋和冰雪圈对温室气体的响应具有 “延迟” 和 “缓慢” 的特性(IPCC,2019)。
尽管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事实上已经不可逆转,但 “减排越多,变化越小,影响越低” 的原则依然适用,适应变化和降低风险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同时,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再利用、吸收和封存,加强对化石燃料更加精细的生产加工,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不论如何,全球变暖已不可逆转,其影响和风险仍将持续至少数千年的时间,人类已经处于需要不断适应气候变化的 “人类世”,地球各个圈层的生命也将在急速变异的 “人类世” 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作为地球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否应该承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对其他生命体的义务,构建 “地球生命共同体” 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6月3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详情如下:关于印发《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的通知省直相关部门,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雅安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1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璐,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崔柏,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全总监、运输与物流管理处处长李丽,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科技财务处二级调研员滕文亮出席,介绍《海南低碳岛
7月15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议。会议聚焦中澳经贸合作新机遇,特别是在绿色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协同等领域的深入合作。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受邀出席,与中澳两国近30位工商界领袖就未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探讨。两
近日,晶澳科技与阿联酋清洁能源领导者马斯达尔(Masdar)达成全新合作,将为其在阿塞拜疆开发的Banka和Bilasuvar光伏发电项目供应全部1GW高效DeepBlue4.0Pro光伏组件。此次合作,不仅彰显了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更为阿塞拜疆的能源多元化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阿塞拜疆
2025年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记者会上,有路透社记者提问,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里贝拉接受采访称,中方表示将致力于制定新的全面气候目标,并将在今年秋天公布具体进展。中方是否为最终确定气候目标设定了时间表?此外,中国和欧盟刚刚结束关于气候问题的对话,欧方提到气候变化联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2025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案例名单》。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效低成本高耐候性N型御风组件”凭借其革命性的极端环境耐受能力、卓越的发电性能以及显著的全生命周
近年来,中国在双碳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功启动,为碳减排提供了新的经济工具和市场机制。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完善,覆盖的行业范围不断扩大,交易活跃度逐渐提升。这不仅推动了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意识,还通过碳交易优化了碳排放配置,促进了节能减排。然而,双碳行业的发展也面临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远景在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正式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Plus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荣获带温室气体(GHG)指标绿氨Plus证书的项目。这一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远景在绿氢及绿氨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更意味着中国绿色氢氨产业在国际舞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981号建议的答复摘要。答复文件明确,“十四五”以来,能源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夯实能源工作法治保障体系。推动电力行业绿色发展法治保障,对于促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包括节能降碳改造、锂离子电池制造、汽轮机及辅机制造、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等,《目录》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正加速重塑能源格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8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84%,清洁能源正逐步向“主力电源”跃迁。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的宏伟蓝图下,“源网荷储一体化”正从示范性项目迈向规模化
7月17日,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等七部门发布印发《泉州市林业碳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申请条件共4项,分别是:1.申请碳票的林地、林木权属清晰,有合法有效的林权证明文件。2.森林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标准,拟在监测期内采伐的林地、林木不得申请制发林
走进山东能源兖矿智慧制造园区,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道路两旁的微风发电智慧路灯随风转动,抬眼望去,阳光穿透薄云,洒在成片的深蓝色光伏阵列板上,整个光伏矩阵泛起粼粼波光,从对山林时序的尊重敬畏,升华为对自然节律的精准驾驭。作为山东省重点项目,兖矿智慧制造园区正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远景在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正式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Plus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荣获带温室气体(GHG)指标绿氨Plus证书的项目。这一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远景在绿氢及绿氨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更意味着中国绿色氢氨产业在国际舞
近日,宁德时代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资源公司必和必拓(BHP)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采矿设备电动化、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储能与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合作,以一体化、全景式解决方案推动矿山运营电气化转型,为全球采矿业打造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本。现场,宁德时代执行总裁朱威与必和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基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120277294A,申请日期为2025年03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涉及
7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将助力内蒙古构建系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促进绿色消费,同时也为内蒙古融入全球绿色经贸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在电解铝、纺织品(山羊绒产品)领域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统一发布产品目录,分阶段拓展至新能源、稀土、冶金、化工、大数据、农牧等领域的重点产品,突出重点产品绿色电力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按照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的原则,自治区统一发布产品目录,分阶段拓展至新能源、稀土、冶金、化工、大数据、农牧等领域的重点产品,突出重点产品绿色电力消费认证,鼓励使用绿电替代传
作为中国风电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轴”)以自主创新突破行业瓶颈,历时3年攻克的16MW级主轴承技术,标志着我国在大兆瓦风电轴承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面对材料性能、产品精度及市场竞争的多维挑战,洛轴如何构建技术“护城河”?本期《风能》特邀洛轴党委书
近日,贵州省林业局就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5009号提案发表回复。其中提到,下一步,将推动以林业碳汇为载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一是积极参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指导江口尽快完成第三方审定工作,指导荔波、镇宁、印江、贞丰等完成林权流转、PDD文件
近日,全球知名商业媒体福布斯中国正式发布“2024-2025福布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系列评选”榜单。本次评选共入选40家企业,横跨超10个细分行业的多元化阵容,旨在观察中国工业企业在当前充满挑战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更加严格的全球生态保护和治理要求下的应对之道。一道新能凭借在低碳技术革新与ESG领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7月14日-2025年7月18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蓝晓科技陕西西安用户侧智慧储能项目正式投运7月11日,蓝晓科技用户侧智慧储能项目正式投运。该项目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渭阳九路999号蓝晓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园区内部。储能总装机0.875MW/1.7
当前,我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个,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零碳园区对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正式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此次修订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路径首次以完整链条形式被系统纳入,为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在新版目录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列为第1.5.1条,涵盖捕集、运输、利
7月17日,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等七部门发布印发《泉州市林业碳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申请条件共4项,分别是:1.申请碳票的林地、林木权属清晰,有合法有效的林权证明文件。2.森林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标准,拟在监测期内采伐的林地、林木不得申请制发林
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给电力保供带来“烤”验。中国电建各个项目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多措并举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技术亮剑,推进电网建设“加速跑”江西吉安南部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顺利投运,项目位于江西吉安市南部,工程共分新建、换接、改造3个部分。整个项目跨越作业任务繁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大唐重庆新能源事业部石柱枫木风电项目成功实现首台风机并网发电,标志着该项目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为后续实现全容量并网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位于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和枫木镇,总装机容量106.25兆瓦,拟安装17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风电机组。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
7月3日,随着最后一组逆变器顺利接入电网,历经79天紧张建设的新疆伊犁霍城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选址于光照资源丰富的新疆伊犁州霍城县,4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是新疆华电伊犁州4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城1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含5万千瓦风电、5万千瓦光伏)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以东约5公里处,随着最后一台风机调试完毕,徐徐转动,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内蒙古能源乌拉特后旗100万千瓦风储基地保障性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约33.18亿元,建设用地65.48公顷,建设内容包括安装100台10MW风机及其配套工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浙江院中标平阳润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温州平阳1号海上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标段三。该项目拟安装38台单机容量16.2兆瓦风电机组,采用500千伏海上升压站,风电场由8回66千伏海底电缆汇流至海上升压站,经500/66千伏变压器升压至500千伏后通过1回500千伏三芯海底电缆敷设至瑞安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7月9日,由西安西电新能源总承包建设的水发新动能西藏革吉县30MW光伏+储能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据悉,该项目总容量30MW,配套建设6MW/24MW·h储能系统,年均发电量7263.62万kW·h,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99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234.81kg,
近日,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九局承建的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x2014;#x2014;云南玉溪新平漠沙13.5万千瓦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持续为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当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项目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境内,光伏场区总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