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什么是城市“微循环”?如何建设?权威专家解读!

2021-01-14 09:16来源:管廊建设作者:仇保兴关键词:城市水务资源化利用仇保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新阶段、新形势对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成立四十周年暨城市更新行动专题研讨会上,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路径、经验及感悟。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要从8个方面入手,重建“微循环”。

重建“微循环”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将过去的工业文明发展思路转变为生态文明发展思路,从集中式、机械式处理转变为分散有机化处理,从建造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适宜的基础设施转型,同时还要将“从上而下”的规划建造转变为“上下结合”的模式,充分借助和调动民间创新的积极性。

重建“微循环”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微降解”,使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第二,实现“微净化”,将污水就近循环利用;第三,采用“微中水”,进行源头处理、多级循环、乘法用水;第四,实施“微渗透”,微渗透系统是城市与生态基质共存之道;第五,建设“微绿化”,见缝插针的绿地系统既美化环境又节能减排;第六,进行“微修复”,对城市原有水系进行治疗康复,重建“城市之肾”,如进行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生态修复;第七,建设“微农场”,发展都市农业,生产短链食品;第八,实行“微调控”,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城市水务和能源绿色转型发展。

推行“微循环”改造是城市增强弹性(防灾减灾能力)和经济活力的主要途径,是“城市双修”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重建“微循环”的关键是着眼于城市每个细胞——每座建筑、每个人的行为,通过“自适应”地创立“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态城市。实施“微循环”的最大障碍在于克服工业文明遗留的“大而集中、长循环”的旧思路、旧规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将各种“分布式、微循环”的硬件进行协同、评估、反馈和共生,进一步完善城市“微循环”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水务查看更多>资源化利用查看更多>仇保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