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摘 要】欧盟最初实施碳税主要基于财税的目的,实现税负的转移。由单一实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到复合运用的演变历程,既涉及政治阻力因素,也涉及能源市场结构因素。有效的复合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被认为对促进区域节能减排(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及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实施复合与兼容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既是现实减排的客观需要,也是通过有效的财税政策组合、实现国家高质量环境治理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务之急是:(1)充分考虑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可接受度,推出可行的政策组合;(2)基于不同区域的能源禀赋与消费结构,实施适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政策组合;(3)构建阳光透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政策组合,并能够积极稳妥推进。
【关键词】碳税;碳排放权交易;欧盟;复合政策
一、引言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是促进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手段。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内碳减排压力,2012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从2013年开始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个省市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立法工作计划,明确碳税是今后需要完成的立法工作重点。此外,2017年底,我国也已在电力行业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随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推进,部分学者就碳排放权交易的碳减排政策效应[1]、作用机制[2-3]及影响因素[4]进行了研究。在碳税方面,杨颖对我国碳税制度的设计提供了政策建议[5],闾浩等从学习效应视角出发,研究了碳税对企业生产和减排行为的影响[6]。与此同时,积极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政策正成为学者的重要使命。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比较[7-10],对碳税实施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兼容性的讨论[11],以及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上碳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12-13]。
欧盟内相关国家采取的复合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一直被认为能够对区域的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对欧盟等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节能减排的相关性展开了广泛并持续的讨论[14-17]。本文试图考察欧盟相关国由单一实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到复合运用的演变历程,对其模式选择的背景,是否存在效度差异,其模式的选择是否与该国和地区的市场化结构能源政策相关,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前提和可能的后果是什么等进行评价。在我国,完善财税政策、实施有效的节能减排正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因此,借鉴欧盟成功做法,如何构建有效以及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试图在梳理欧盟内相关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实施复合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碳减排制度的思考,希望借此能为我国构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
为什么欧盟碳减排政策的经验可以供我国参考和借鉴呢?笔者认为,首先,欧盟内27个成员国在能源的供给与需求上各有差异,欧盟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都考虑了各成员国之间能源资源禀赋的差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中国能源资源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18],其中,西部地区拥有中国大部分的能源资源,而东部地区能源资源极其缺乏[19],因此,我国在能源资源分布上和欧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此外,20世纪欧盟启动一体化进程,促使欧盟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协同发展,虽然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欧盟国家层面的一体化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在经济要素均衡布局[20]、区域间环境治理协同合作[21]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欧盟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建设将给我们以启示[21],并且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联盟经济发展差异和治理碎片化等问题也值得我国在推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警醒和改进[22]。再者,欧盟最早推行市场化的碳减排措施,碳市场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欧盟在碳减排市场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我国碳市场已经正式启动,但是当前碳市场发展参差不齐[23]、配套的规则体系才刚刚起步[24],因此,我国ETS建设不仅要结合我国国情,还需要借鉴欧盟碳减排市场化成功的经验[23-25]。除了碳市场以外,碳税也是欧盟较早采用的碳减排手段之一,我国当前还未开征碳税,但能源税、资源税等正在逐步推进,我们应当关注欧盟碳税制度的环境治理成效,在欧盟碳税实践的指引下,适时推进我国环境税制建设[26]。最后,我国自加入《巴黎协定》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不断深化同欧盟在能源[27]、碳市场等方面的双边合作[28],积极承担减排责任,学习发达国家领先的治理理念和政策。基于上述分析,欧盟的碳减排政策和实践能够给予我国建立碳减排制度一定的启示。
二、欧盟相关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由单一向复合政策的演变
碳排放是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为了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普遍实施了固定数量(碳排放权交易)和固定价格(碳税)两种政策,并因此形成了单独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或两者结合的复合碳排放模式[29]。以欧盟为例,欧盟不仅是碳税政策的先行者,并成功地实现了由单一的碳税政策向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并行的复合政策的转化。
(一)第一阶段:实行单一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芬兰、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等率先引入了碳税,并用此税的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劳动税收,最终实现了税负由劳动力向环境保护的转移[30]。此外,斯洛文尼亚、英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在2000年前后相继实施碳税,爱尔兰、法国、葡萄牙在2010年之后才正式实施碳税。碳税实施之初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效果,如芬兰在1990-1998 年间,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爱尔兰,碳税与能源税相比,碳税减排效果更明显,且碳税极大地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31]。但是单一的碳税的实行并不完全成功,挪威自1991年征收碳税仅减少了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由于挪威出于提升本国竞争力的考虑,对工业企业大幅减免[32]。同样,林伯强(Boqiang Lin)等人对丹麦、芬兰、瑞典、荷兰、挪威五个国家的减排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对芬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丹麦、瑞典及荷兰的二氧化碳排放虽然起到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大量豁免所致,而挪威实施碳税后,由于能源产品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石油钻井和天然气开采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碳税实际上并未实现其减排效果[33]。
由此可见,单一碳税政策的实行对于能源密集型的行业造成很大影响,企业为了保护行业竞争力,往往对这些企业实行大量的豁免政策,而实质上碳税对这些能源密集型企业并未起到减排的作用。基于此,许多学者提出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来弥补碳税政策的不足。学者盖拉格(Gerlagh)和丽丝(Lise)针对挪威不明显的减排效果,通过运用一般均衡模型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减排有积极的影响[34]。李(Lee)等学者构建了一个模糊目标规划模型用以评估碳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35],结果显示有些行业实现了减排而有些行业没有达到减排目标,并建议碳税政策应该结合其他的减排政策如排放权交易共同实行。这样实现减排目标的行业可以将其多余的配额出售给需要额外配额的行业,使得由于二氧化碳减少造成的工业生产总值损失可以得到补偿。学者关于复合政策研究对于碳税由单一政策向复合政策的演变起到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田村宏之(Hiroyuki Tamura)和木村隆(Takashi Kimura)通过建立利润最大化的动态模型评估了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怎样有效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并且评估了碳税和排放权交易对行业经济长期的影响。他们指出仅依靠碳税政策实现减排目标是不合理的,加入排放交易,对利润的不良影响将减少到一半,通过增加贸易国家的数量,将会增加企业的利润[36]。罗格(Rogge)的研究发现,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还可以激励组织创新[37]。
(二)第二阶段: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复合政策阶段
肯定复合的碳税政策的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组合选择,有效的复合碳排放政策组合能够通过更低的减排成本以及更少的经济损失,产生更明显的碳减排效果[38]。相比较那些实施单一的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国家而言,英国是最早同时实施碳税和排放权交易这两种政策的国家。英国在2001年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其属于广义的碳税。不同于一般的碳税,其税基与能源的使用量而非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关。其实施碳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英国政府在2000年提出要在2010年之前使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39]。次年,英国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UK ETS),作为首个同时实施两种政策的国家,英国充分考虑了两者的衔接与协调,为欧盟实行EU ETS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05年北欧国家加入欧盟排放权交易计划(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到2010年为止,EU ETS涵盖了11000个发电站和30个国家的工业部门(European Commission,2013),并且覆盖了欧盟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产生了欧盟范围内的碳价格信号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作和战略投资决策。但由于最初排放权交易的配额是免费发放给企业,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了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的运行,二氧化碳价格大幅下降。2013年排放权交易的第三阶段分配配额的方法以拍卖为主,价格机制将尤为重要,二氧化碳价格的大幅下降影响了非ETS部门的碳税征收。例如低碳价格高CO2税率会导致欧盟ETS部门向非ETS部门转移,因此碳税税率和碳价格之间要对应起来以促使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政策共同创造一个全面的碳价格信号[41]。
通过梳理欧盟减排政策,笔者认为欧盟最初实施碳税主要基于财税的目的,实现税负的转移;《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加大了欧盟减排的压力,为实现减排目标,欧盟开始实施碳税和排放权交易的复合政策;EU ETS实施之后,欧盟国家的减排政策逐渐以排放权交易为主,碳税仅起到辅助作用,碳税政策的改革也更多注重与排放权交易的协调。一方面,为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行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补充碳排放权交易的管控范围,两种政策起到良好的协调互补作用。
三、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前提与后果
尽管对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持肯定者众多,然而,应该指出的是,目前仍有国家实行单一的减排政策。由此看来,各国和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存在的诸多差异,是影响其选择单独还是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地,这些由各国和各地区自行制订的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也对相关制度的完善产生影响。
(一)实施的前提
1.政治阻力因素
对工业领域征收管控力度较高的碳税会降低本国的竞争力,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碳税实行之初会遭受较大的政治阻力。西方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规避政治阻力: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实施之初,为保护本国竞争力,采用税收返还的形式保证税收的中性原则:主要是将收入的0.3%返还到国家保险账户,5000万英镑的收入被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的开发,除此之外,1000万英镑的收入被用于能源效率的投资来增加资本减免[42]。而北欧国家碳税实施之初则是通过降低对工业领域的管控力度来规避政治阻力,因为北欧国家最初实行碳税是基于财税需要的考虑,实现税负转移,因此碳税管控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居民和交通领域。北欧国家加入EU ETS之后,减小政治阻力的方式转变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控一些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在此时期碳税主要是与排放权交易体系相衔接,补充其管控范围。
2.能源市场结构因素
林佩顿(Limpaitoon)等人指出,在不同的减排政策下,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43]。当一个国家试图通过政策工具减少能源市场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时,能源价格越低对经济越有利。赵(Chiu)等人在此基础上指出能源市场竞争的充分性程度影响着两种政策下能源的价格高低[44]。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给定相同温室气体减排数量的情况下,两种政策下能源的价格是相等的。而当市场竞争不充分时,碳税的引入将比排放权交易的引入导致的能源价格更低。这暗示当一个国家在引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时,要检验能源市场的结构。赵(Chiu)等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引入时机方面的建议:即在市场竞争不充分时,应当先引入碳税,之后实施排放权交易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已经实施碳税或排放权交易的国家来说,应当使能源市场结构更具竞争力[44]。
(二)实施的效果
对于复合政策实施的效果,大致可以体现在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贡献以及复合政策的激励作用两方面。
已有的大量研究集中于单一的碳税或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二氧化碳减少量及对GDP的影响,对于复合减排政策相对于单一政策而言的优势却鲜有研究。李(Lee)等人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模型分析了复合的碳税及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于不同工业部门的影响,发现在2011—2020年间,碳税导致累积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了5.7%,但是复合政策下仅损失4.7%[45-49]。除此之外,模型的结果显示,与石油相关的行业中,上游行业的减排效果明显,往往能从排放权交易中获取利润;而下游行业由于不能达到减排目标需要购买额外的配额。
田村宏之(Hiroyuki Tamura)等人则从成本节约的角度评估了复合碳税和碳交易政策的效果,他们运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前景理论方法,对比不确定条件下复合政策以及单一的碳税或碳交易政策的效果,实证的结果表明单一的碳交易政策不能实现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而单一的碳税和复合政策均实现了目标,但复合政策下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最低,相对于单一的政策,复合减排政策更加有效[50]。
还有学者运用实证检验了在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下能源税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辛西娅·杰弗里(Cynthia Jeffrey)、乔恩·珀金斯(Jon D. Perkins)通过研究欧盟国家1966-2009年的数据发现,随着对能源的隐含税率的增加,碳排放强度下降。此外,加入ETS导致整体的碳强度明显减弱。他们将整体的碳强度分解为效益和效率两个层次,通过实证分析了加入ETS之前以及之后,能源的隐含税率和二氧化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加入排放权交易体系还能够减少能源税实施在政治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51]。由此可见,是否加入ETS对于能源税的效果尤为重要,对于新的政策决策的形成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复合的减排政策在实现减排目标以及成本节约等角度优于单一的政策。复合政策不仅能够实现预期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并且能够实现成本最低,而且能够导致较少的GDP损失,具有更好的效果。
复合的减排政策相对于单一的政策而言优势还体现在两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上。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促使企业改变行为并采用更多环保友好型技术,并为企业提供激励和机会以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通过更加灵活性的政策实现减排目标[52]。
王莉娜(Lina Wang)、约书亚·梅尔策(Joshua Meltzer)均认为碳税制度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会加大企业对绿色技术的需求以降低排放,并将鼓励更高水平的技术研发[53-54]。托马斯·韦伯(Thomas A. Weber)、王莉娜均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同样与低碳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够促使企业研发新技术[55-56]。
苏珊·斯科特默(Suzanne Scotchmer)创新地提出虽然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都能对减排技术的创新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两种政策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57]。他从两种政策为创新者创造多少利润的角度对比了两者的激励效果,并发现碳排放税下的收入要高于排放权交易下的收入,这是因为在排放权交易下能源的供应增加了,因此降低了能源市场的总利润,进而降低了对创新者开展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还有学者探讨了这两种政策促使企业引入新技术的时间。杰西卡·科里亚(Jessica Coria)研究了在碳税和排放权交易下,哪种政策更能促使企业尽早引入新技术。他通过使用一个动态的设置,分析了两种政策工具下对新技术的采用动机,并比较了两种政策下采用技术后的直接效果,发现在输出需求是弹性的情况下,排放权交易能更早地促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排放权交易政策相对于碳税政策能够以一个较低的碳价格有效地促使企业采用清洁技术[58]。
总的来说,碳税政策和排放权交易政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碳税政策后,能源价格升高,企业会降低相应能源要素的投入,而能源要素的稀缺促使企业革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低碳技术的水平需求提升,使得低碳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激励企业创新以满足需求。排放权交易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减排压力较小的企业将企业多余的配额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给环保投入不足或者减排压力较大的企业以获得收益,这对企业形成内在激励,促使企业创新绿色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四、国内的借鉴与启示
考虑到我国幅员广大,东部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区域差异,碳税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以及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否通过节约成本来实现减排目标等均存在较大的变数[59-61]。如果我国仅实施单一的碳税政策,可能导致:
第一,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碳税的征收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尤其是对于能源密集型的企业来说,如果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高成本往往会导致企业在与那些未实施碳税或税率较低的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二,碳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减排作用及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中西部地区如贵州主要以采掘业为主,煤炭资源丰富,对这些地区实施碳税的减排效果明显,但由于征收碳税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会对这些地区的GDP增长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如广东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不大,碳税的实施对东部地区的减排作用有限;但由于东部地区资源缺乏,靠其他省份调入资源,在其他省份因为产品成本上升而降低产量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反而会获得更强的产品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碳税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征收碳税时要考虑差别税率等政策。
第三,碳税会造成产业的转移。一方面,碳税的实行阻碍了我国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进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国情,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沿海地区大量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碳税的征收会使得原本打算迁往中西部的产业成本增加,这些企业可能更倾向于与周边一些没有征收碳税的国家合作,造成我国资本的流失,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进程。另一方面,碳税的征收还可能造成国内某些税率较高、环境标准较高地区的企业转移到税率较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使得前者的碳减排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抵消,从而阻碍我国碳减排总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单一碳税政策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结合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行可以弥补单一碳税政策的缺陷。首先,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管控那些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一方面通过保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对政策的接受度,减少政策实行的阻碍;另一方面真正起到减排的作用,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也能取得良好的减排效果。其次,在产业转移方面,由于东部地区减排压力较小,分配得到的初始配额要远少于资源丰富、减排压力大的中西部地区,为实现减排目标,东部地区的企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购买大量的配额,从而使得大量的资金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可以运用这些资金投资减排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因此,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避免了实行单一碳税造成的产业转移,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上缩小了东西部的差距。
中国的碳减排政策实践始于碳排放权交易。2012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了从2013年开始在七个省市陆续开放碳交易试点;2016年,四川和福建两个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相继开市。此外,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12月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方案明确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原则。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涵盖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碳排放权配额,另一类为CCER。截至2018年10月,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2.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约60亿元人民币[62]。刘传明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1]。高艳丽等人也证实了与强制性减排政策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更优[2]。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至今,虽然在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部分突出问题:首先,受政府管理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目前主要针对大型的碳排放源,可调控范围相对较窄[13];其次,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减少产量这种短期行为来减少碳排放,而非通过引入减排技术来实现长期的减排[3];再次,当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信息透明度不高,可能会存在公平分配的难题[10]。由此可见,单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无法长期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需要引入碳税制度来弥补。吴力波等的研究也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更适用于现阶段中国实际,而随着未来我国减排力度的增强,需要进一步考虑将碳税引入我国减排体系中[63]。此外,石敏俊等基于动态CGE模型,发现复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政策减排成效明显且成本适中[64]。
除此之外,考虑到复合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减排政策的实践,亟待做好如下工作:
1.对公众接受度进行调查
公众接受度是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工业部门对政策接受低主要基于碳税实施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复合政策时,可以借鉴英国规避政治阻力的措施,采用税收返还的方式保持税收的中性。同时在碳税和排放权交易的管控范围上借鉴欧盟的相关经验,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控大的排放源以规避政治阻力。而民众对碳税可接受度较低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对碳税的认识,政策设计时考虑到民众的可接受度以及将碳税的收入专款专用于环境政策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65]。因此在引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之前,要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对公众及企业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使其了解两种政策的运行机制。澳大利亚碳税政策的实施便是一个典型由于缺乏民众支持而失败的例子。澳大利亚碳税的实行导致家庭和企业的电价不断升高,加大了民众的负担,还出现了对大多数澳大利亚工人从碳税中降低边际税率形式的不经济“双重红利”[66]。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行必然会增加企业或家庭的成本,政府在确定税收收入用途时应考虑将部分收入通过补贴或减免等退回给企业、家庭以减少其负担,提高政策的接受度。
2.检验能源市场的结构
根据林佩顿(Limpaitoon)等人的相关研究,实施碳税或排放权交易时不同的市场结构将对能源的价格和数量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43]。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比,总是能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国内能源市场大多是不完全竞争的结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引入碳税会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导致更低的能源价格。因此,我国在实行排放权交易政策之前,宜先引入碳税政策,促进能源市场的竞争,随后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碳排放的减少得益于煤炭燃料的消耗减少[26],但从我国现行的能源消耗结构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尚未形成,碳税等环境税的引入可能会增加部分煤炭工业企业、高煤炭依存度地区的负担,因此,碳税的推行还应当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相适应。
3.税收收入使用透明化及合理化
英国学者西蒙·德雷斯纳(Simon Dresner)等人从公众和企业对于新政策反应的角度,运用采访、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对气候变化税实行之初的效果做了相关研究以期对政策的改革提出建议。他们发现公众和企业对于税收收入的用途缺乏信任,并认为将税收收入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效果更佳[67]。英国气候变化税的实践为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在税收收入使用的环节,应保证收入的透明性,可设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税收收入,监管收入的流向,并公示使用用途,增加公众和企业对收入用途的可信度,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要合理使用税收收入。西方国家如丹麦,将税收纳入一般预算,来源于工业的税收收入全部返还给工业;还有国家用于奖励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企业或者用于降低个人所得税。综合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税收收入应当用在三个方面:通过减免或补贴的方式返还给企业、家庭;用于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对排放权交易提供资金支持。
4.建立完整的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关于两种政策结合使用和如何协调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可以在以上两个方面拓展研究,以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协调机制,从征税范围、税率、税收收入使用、两种政策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等多个方面协调两种政策的实施,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例如在征税范围上,要避免产生双重征税的现象,确保碳税和排放权交易管控不同的排放源。在碳税税率的确定上,理论上讲,碳税税率应当等于碳排放产生的外部成本,但不同方法下的外部成本不同,而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交易价格恰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外部成本,因此,碳税税率的确定可以参考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
5.复合政策应当与我国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我国当前未实施碳税制度,若要推行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需要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因素。首先,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因此,“税收中性”原则在碳税的实施过程中就尤为重要,吴斌等的研究也表明环境税制应遵循宽税基、低税率的改革总体思路[68]。其次,2016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不单设碳税,而是会将碳税安排在环境税或资源税等税种里作为一个税项[69],但是基于当前我国低碳经济背景和碳减排的紧迫性,单独设立碳税、直接对碳排放征税,更能强化税收对碳减排的调控力度[70]。再者,从北欧国家碳税政策演变历程来看,碳税政策在设计过程中很难充分兼顾财政税收的目的和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易于被某一类需求所影响而产生偏向性[71],因此,我国在碳税政策设计的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对碳税作用的认识需要得到统一,以保证碳税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传明,孙喆,张瑾.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减排政策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1):49-58.
[2]高艳丽,董捷,李璐,李红波.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4):783-793.
[3]沈洪涛,黄楠,刘浪.碳排放权交易的微观效果及机制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3-22.
[4]王文军,谢鹏程,李崇梅,骆志刚,赵黛青.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的减排有效性评估及影响要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4):26-34.
[5]杨颖.我国开征碳税的理论基础与碳税制度设计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54-61.
[6]闾浩,安云飞,孙婷婷.学习效应视角下碳税对企业生产和减排行为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9):256-262.
[7]王京安,韩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13(7):21-27.
[8]曾繁华,陈建军,吴立军.碳税与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及碳税实施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4(5):32-36.
[9]申嫦娥,田洲,田悦.碳税、碳交易的机制比较与联合应用方案设计[J].财政研究,2014(11):42-46.
[10]张海星.论混合型碳排放控制模式的理论与现实路径[J].税务研究,2015(9):46-53.
[11]魏庆坡.碳交易与碳税兼容性分析——兼论中国减排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35-43.
[12]刘磊,张永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税制度研究[J].税务研究,2019(2):46-52.
[1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积极推进碳交易的同时择机开征碳税[J].财政研究,2018(4):2-19.
[14]Wittneben B B F. Exxon is right: Let us re-examine our choice for a cap-and-trade system over a carbon tax[J]. Energy Policy, 2009, 37(6):2462-2464.
[15]Ambec S, Coria J. Prices vs quantities with multiple pollutan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3, 66(1):123-140.
[16]Raux C, Croissant Y, Pons D. Would personal carbon trading reduce travel emissions more effectively than a carbon tax?[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5, 35(4):72-83.
[17]Takayoshi Shinkuma, Hajime Sugeta. Tax versus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in the long ru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6,75(1):12-24.
[18]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能源研究报告——区域篇[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19]祝佳.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欧盟经验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135-140.
[20]罗峰,李琪.欧盟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启示和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114-118.
[21]司林波,赵璐.欧盟环境治理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9,47(11):54-60.
[22]刘燕.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收敛与社会抗拒——兼论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6,42(2):59-63.
[23]易兰,杨历,李朝鹏,任凤涛.欧盟碳价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42-48.
[24]张立锋.欧盟碳市场法制建设若干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学刊,2018,38(4):215-220.
[25]易兰,鲁瑶,李朝鹏.中国试点碳市场监管机制研究与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2):77-86.
[26]唐祥来.欧盟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及其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6):97-100.
[27]程荃.中国—欧盟能源合作的法律原则与发展趋势——以《可持续能源安全方案》为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7):30-39.
[28]张超,边永民.《巴黎协定》下国际合作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18,46(16):66-69.
[29]Metcalf, Gilbert E. Market-based Policy Options to Control U.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9, 23(2):5-27.
[30]Barde, J P. Green Tax Reforms in OECD Countries: An Overview[R]. OECD Report,2004.
[31]Wiepke Wissema,Rob Dellink. AG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a carbon energy tax on the Irish econom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1(4):671-683.
[32]Bruvoll A, Larsen B 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J]. Energy Policy, 2004, 32(4):493-505.
[33]Lin B, Li X. The effect of carbon tax on per capita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11, 39(9):5137-5146.
[34]Gerlagh R, Lise W. Carbon taxes: A in the ocean, or a that erodes the stone? The effect of carbon taxes on technological chang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4(2-3):241-260.
[35]Lee C F, Lin S J, Lewis C, et al. 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J]. Energy Policy, 2007, 35(8):4051-4058.
[36]Tamura, Hiroyuki, Kimura, Takashi. Modeling and Policy Assessment of Carbon Tax and Emissions Trading for Preserving Global Environment[J]. Ifac Proceedings Volumes, 2008, 41(2):15505-15510.
[37]Rogge K . Reviewing the Evidence on the Innovation Impact of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6, 70(3):513-523.
[38]Pope J, Owen A D.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potential revenue effects, compliance costs and overall tax policy issues[J]. Energy Policy, 2009, 37(11):4595-4603.
[39]Dresner S, Jackson T, Gilbert N. History and soci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ergy Policy, 2006, 34(8):930-939.
[40]Benjaafar S, Li Y, Daskin M.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 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10(1):99-116.
[41]Solilová, V., and Nerudová, D. Overall approach of the EU in the question of emissions: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nd CO2 taxation[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 12:616-625.
[42]Varma A. UK’s climate change levy: Cost effectiveness,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nergy Policy, 2003, 31(1):51-61.
[43]Limpaitoon, T, Chen, Y, Oren, S S. The impact of imperfect permit market on congested electricity market equilibrium[J]. J Regul Econ, 2011, 43: 237-260.
[44]Chiu F, Kuo H, Chen C, et al. The energy price equivalence of carbon taxes and emissions trading—Theory and evidence[J]. Applied Energy, 2015, 160: 164-171.
[45]Alton, T, Arndt, C, and Davies, R, et 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carbon taxes in South Africa[J].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2, 9:1859–1864.
[46]Meng S,Siriwardana M, Mcneill J.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arbon Tax in Australia[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13, 54(3):313-332.
[47]Chapple L L, Clarkson P M, Gold D L. The Cost of Carbon: Capital Market Effects of the Proposed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TS)[J]. Abacus, 2011, 49(1):54-56.
[48]Dissou Y, Siddiqui M S. Can carbon taxes be progressive?[J]. Energy Economics, 2014, 42(1):88-100.
[49]Lee C F, Lin S J, Lewis C.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ombining carbon 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d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J]. Energy Policy, 2008, 36(2):722-729.
[50]Tamura, H, and Teraoka, R. Assessing hybrid policy of carbon tax and emissions trading under uncertainty for preserving global environment[J]. IFAC Proceedings Volumes, 2011, 44(1):12916-12921.
[51]Jeffrey, C, and Perkins, J 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nergy taxation, participation in a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nd the intensity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ing, 2015, 50(4):397-417.
[52]Varma A. UK’s climate change levy and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es’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M]// Emissions Trading and Business. Physica-Verlag HD, 2006.
[53]Wang, L. Carbon tax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low-carbon emiss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IEEE, 2011.
[54]Joshua, M. A carbon tax as a driver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J]. Energy Law Journal, 2014, 35:45-69.
[55]Weber T A,Neuhoff K. Carbon marke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 60(2):1-132.
[56]Wang L W L .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low-carbon emiss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 Control Engineering. IEEE, 2011.
[57]Scotchmer S. Cap-and-Trade, Emissions Taxes, and Innovation[J]. NBER/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2009, 11(1):29-54.
[58]Coria J. Taxes, permits, and the diffusion of a new technology[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4):249-271.
[59]He Y, Wang L, Wang J. Cap-and-trade vs. carbon taxes: 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from a generation expansion planning perspective[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2, 63(3): 708-716.
[60]Fang G, Tian L, Fu M, et al. 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on energy intensity and economic growth – A dynamic evolution analysis on the case of China[J]. Applied Energy, 2013, 110(5):17-28.
[61]Cui L B, Fan Y, Zhu L, et al. How will the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save cost for achieving China’s 2020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target?[J]. Applied Energy, 2014, 136:1043-1052.
[62]解振华:中国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良好效果初步显现[EB/OL].(2018-12-11)[2020-03-10].http://cul.chinanews.com/gn/2018/12-11/8698799.shtml.
[63]吴力波,钱浩祺,汤维祺.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J].经济研究,2014,49(9):48-61.
[64]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李娜.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两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9):9-19.
[65]Baranzini A, Carattini S. Effectiveness, earmarking and labeling: test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carbon taxes with survey data[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 2017, 19(1):197-227.
[66]Robson, Alex. Australia’s Carbon Tax: An Economic Evaluation[J]. Economic Affairs, 2014, 34(1):35-45.
[67]Dresner S, Jackson T, Gilbert N. History and soci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tax reform in the United Kingdom[J]. Energy Policy, 2006, 34(8):930-939.
[68]吴斌,苏歆,徐雪飞.西方环境税收政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4):79-83.
[69]楼继伟:中国不单设碳税 全面营改增后将依法废止营业税[EB/OL].(2016-03-20)[2020-03-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0/c_1118385474.htm.
[70]朴英爱,杨志宇.碳交易与碳税: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组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7-122.
[71]段茂盛,张芃.碳税政策的双重政策属性及其影响:以北欧国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0):23-29.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2日,广东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印发《东莞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探索新型分布式光伏发展模式。开展“源网荷储、光伏+绿电、光伏+低碳”等新应用研究,探索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鼓励光伏项目开发碳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美丽广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完善煤炭油气产供储销体系,积极安全有序推动白龙核电一期项目建设,开展柳城北页岩气区块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在价格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优化价格治理体系。《意见》面向电力行业的价格机制改革部署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3月,全国碳市场碳价下跌。生态环境部正式发文宣布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纳入钢铁、水泥和铝冶炼三个重点排放行业。地方碳市场3月成交量及成交额持续下降。广东、深圳、天津等多个试点通知开展2024年度碳排放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3月欧盟碳价在65~72欧元/吨之间波动。英国宣布所有在其水域航行并停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项目招标公告发布,预算金额为703.36万元,投标截止至5月9日。项目概况如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5-05-0909:3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湖北能碳数字化管理平台“中碳云”于2025年4月10日正式发布。“中碳云”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属公司中碳数科打造,旨在为湖北国资国企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据悉,“中碳云”平台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属公司中碳数科打造,通过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数据系
4月16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对浦东新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101号提案的答复。根据答复文件,浦东新区推进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光伏60万千瓦以上,截止2024年底已完成55万千瓦;四是完善企业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体系,浦东新区共有6家发电行业企业纳入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根
4月15日,赣能股份公告称,公司计划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出售约42万吨碳配额,交易价格将根据市场价格走势决定。所得资金将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经营和未来发展。此次交易不涉及关联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据悉,赣能股份此次出售碳排放配额,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公司灵活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2025年4月20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预分配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不开展预分配。自2025年7月起,每月结束后的40个自然日内
2025年ABB电气展车全国巡展计划历时8个月,走遍全国60余座城市ABB作为电气问题解决专家,提供从发电端到用电端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应对未来能源领域的各类挑战和难题焕新升级的ABB电气展车亮相,全方位展示ABB创新的中低压配电产品及解决方案,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在中国“双碳”目标加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表示,煤炭行业要在推进“零碳矿山”建设上下功夫、闯新路、做示范,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零碳园区”政策带动下,部分省份和煤炭企
开年“C位”出道的DeepSeek火速“出圈”,因其对多个行业的深度分析深得用户信赖,今天小编也就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发展前景向DeepSeek深度求索。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前景广阔:政策驱动与技术革新双轮并进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前景总体向好,主要得益于政策强力驱动和技术快速革新。政策支持:
碳排放权定价指对温室气体排放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给予明确定价的机制,包括了碳市场定价、碳税及碳信用机制等。相比于碳税“固定税率,放开配额”的做法,碳市场定价“固定配额,放开价格”,可以更明确地形成总量约束和反映碳资产价值。(来源:能源新媒作者:于泽田、王建明、丛威、胡坤、梁中
在“双碳”背景下,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面临巨大压力。天然气发电具有清洁、高效、灵活等优势,成为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路径。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规模快速提升,电网调峰压力进一步增大,燃气电厂作为灵活调峰电源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CCUS概念变得越来越热。(来源:石油Link文|木兰)如何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成了焦点话题。这不日前,在国资委的指导下,中国石油、中国华能还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央企联合体: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非常明确,它就是专门针对CCUS的,除了中国石油、中国华能,还有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煤电降碳的3种技术路径。其中,生物质掺烧技术路线成本最低,且有成功先例。因地制宜选择生物质掺烧技术路线,减少对锅炉的“负面”影响;准确计量监测生物质掺烧量和发电量,科学界定低碳化改造成果和绿电市场化价
成都市财政局10月23日发布《成都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立足我市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支持实现双碳工作为重点,政府引导,市场协同,推动资金、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共同发力,做好财政保障工作,具体包括四个部分:1、总体要求。明确了财政支持双碳工作
当地时间10月23日,2024年澳大利亚国际能源展览会AllEnergyAustralia在墨尔本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开幕。作为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受期待的清洁能源盛会,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行业专家及参与者。展会为期2天,展会现场热闹非凡。此次展会,首航新能源携重磅光伏及储能解决方案闪耀亮
随着全球对低碳转型的承诺日益加深,欧盟和美国政府分别提出如: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简称CBAM)、清洁竞争法(CleanCompetitionAct,简称CCA)等措施。即便现行制度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尚不显著,但碳排放管理已渐成为关注焦点,有业者也开始布局,因此本文将从制度面、
7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退出2024年总统竞选,并表示支持提名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一方面,这是6月27日拜登在与特朗普的辩论中表现糟糕后符合逻辑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无疑也是当今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变化。民主党“换马”后,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强,并会对国际石
在“双碳”目标与《“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环保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HUBER螺压脱水机Q-PRESS凭借“高含固率、低能耗、全场景适配”的核心优势,深度契合中国政策导向,成为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标杆设备。Part.01技术硬实力:以低碳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充分发挥电网平台优势和核心枢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措施》指出,出台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虚拟电厂、车网互动、新型储能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燃料、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时代电气”)自主研发的IGBT制氢电源设备累计交付突破100台,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装备制造企业。自2022年3月以来,中车时代电气顺利完成中石化组织的IGBT制氢电源“揭榜挂帅”实证测试项目,依托其在“轨道交通+新能源
法国经济、财政、工业和数字主权部16日发布新闻公报说,政府更新了《国家氢能战略》,将设立一项总额达40亿欧元的支持机制,在未来15年内保障低碳氢相较于化石燃料制氢的市场竞争力。公报说,尽管初步结果显示法国氢能产业前景广阔,但通过氢能手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仍需时间,同时氢能产业也面临诸多结
推进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助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x2014;2027年)》(发改能源〔2025〕363号),系统部署开展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着力全面纵深推进煤电转型升级,筑牢煤电兜底保障功能,对于煤电产业发展和新型
2025年4月15日,为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签署的《关于成立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的联合意向声明》,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工业政策司共同召开2025年度中德工业减碳工作组司长级视频会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
近日,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设计领域权威奖项——红点设计奖(RedDotDesignAward)正式揭晓。海鹏科技旗下HMS微逆产品凭借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与精巧的美学设计,从全球60个国家逾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5年红点国际产品设计大奖。屋顶价值再定义不同于传统光伏板的结构妥协,海鹏科技
创新引领科学有序协同推进新一代煤电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长期以来,我国煤电产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和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面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要求,我国煤电还需在清洁降碳、高效调节等方面系统发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
4月15日,全国首个城市绿证绿电碳业务服务中心在杭州揭牌成立。杭州市绿证绿电碳业务服务中心成立后,将提供两方面服务。在绿证绿电方面,提供政策咨询、规则解读、供需匹配等服务,联合浙江国际交易中心发布绿证月度参考价,为企业提供绿证绿电交易操作指导。在碳业务方面,指导企业建设碳排放管理体
浙江电网具有高外电依赖、高新能源渗透、高峰谷差压力“三高”特征,与此同时,煤电占比下降,新能源随机性加剧,极端气候下频率、电压稳定性承压。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需求侧资源已具备发挥更大价值的技术条件。虚拟电厂通过聚合空调、储能、充电桩等分散资源,可形成百万千瓦级可调能力,其“灵活聚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