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国内15省区市宣布碳达峰、碳中和计划 我们离“零碳”有多远?

2021-02-14 11:08来源:天目新闻作者:何泠瑶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去年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了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我们离“碳中和”有多远?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会议明确了一张时间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碳达峰”意味着我们国家要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温室气体源的净排放为零,这就是“碳中和”。

不过,“碳中和”不仅仅是一根“达标线”,背后还有更深的意义。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表示,它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全球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碳中和。

去年的7月份,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正式提出,中国各省都陆续响应。在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各省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词。天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吉林、河南、山西、辽宁等在内,至少有15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相关内容。

记者注意到,碳中和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地区、分行业、分时段来实现。比如福建就提出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天津提出要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而上海和海南等地,更是宣布要抢在全国时间表之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碳排放的任务如何落地?

一直以来,我国是碳排放大国,目前距离实现碳达峰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也仅有30年,该如何推进新气候目标的有效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大方向的思路。

会议指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同样是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何区别?用形象的话说,一个是源,一个是流。

“调整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的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则主要是节能,降低能耗。”何建坤解释,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关于煤炭消费这个棘手的难题,不少省份立下了状书。比如,煤炭大省的山西就强调了要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碳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碳消费减量等量替代。浙江提出目标,煤电装机占比下降两个百分点,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出用能空间180万吨标煤;上海研究推进吴泾煤电等容量异地替代。

近几年,煤炭消费总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但煤炭仍旧是第一大能源来源。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38.5亿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降至57.7%。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年,全国的煤炭消费占比将进一步压缩。

对于产业上的节能减排,各地的做法都各具特色。浙江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和“零碳”体系试点;广东提出要研究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全面推进有色、建材、陶瓷、纺织、造纸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此外,河南、山西、辽宁等多个地方都提出建设碳交易市场,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宣告了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 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委员会主席仲平这样评价:“碳市场的建立十分必要,市场机制、政策措施和科技途径相互补充,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数字化如何影响碳排放?

随着技术革新,数字技术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有名的“能耗大户”,从上游的建筑材料供应,到施工建设,再到楼宇的运营管理,都会消耗巨大的能量。

“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其他行业,要实现建筑业的碳中和,必须依赖于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的提升。”北京洛基山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近两年,通过建筑信息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标准化和智慧化的管理,已经能追踪并管理建筑碳排放。

有了一颗数字化、智慧化的工业大脑,不少建筑企业已走上了绿色转型之路。

过去,在甘肃祁连山水泥工厂里,有几座巨大的回转窑,被称为“水泥厂的心脏”,不知疲倦地日夜转动着,设备的空转导致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去年,公司引进了施耐德电气EMS能源管理系统,建起了数字化试点工厂。系统投运后,实时监测、操控设备运转,水、煤、电的能耗大大降低,单月煤耗降低到了100公斤/吨,2019年电费降低了450万元。

除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做出了气候承诺。比如,今年1月,腾讯就率先宣布启动碳中和计划。

“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科技企业,腾讯要更为关注企业运营对气候、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腾讯要加快推进碳中和规划,还将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大步推进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据了解,这些年,腾讯已经在腾讯滨海大厦和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研发的节能技术已经迭代到T-Block4.0版本。大厦的办公区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

要说互联网企业最“耗电”的地方,莫过于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量为1200万台,国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高达613亿度。如此高耗能,怎么才能更节能?

腾讯天津数据中心,根据余热回收原理,正在研究节能应用的方案。按照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数据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热,热量用于采暖可覆盖的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万棵大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