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碳中和之碳排放监测逻辑梳理

2021-03-04 15:43来源:调研纪要关键词:碳交易碳排放CEMS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基本情况

碳交易机制是对于碳排量超过2.6万吨的企业要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平台,在做全国碳交易平台的过程当中,要从国家层面推动碳排放监测报告的核查制度,相对应的就是碳交易面临的四大系统,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对于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这方面监测设备有机会。

目前我们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在中国是物料核算法,就是手工核算出来的,它并没有按照CEMS(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作为依据。但是对于欧盟,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两种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而美国优先使用CEMS方法,中国做环保的路径当中有很多借鉴参考欧美的环保经验,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国还是有机会将CEMS的方法作为我们碳排放监测的标准方法。

2018年有一个叫《发电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技术指南》的文件,编制组已经把在线监测法和物料衡算法两种方法都写进去了,这样用CEMS监测法可以为发电企业开展碳排放工作者提供参考。如果国家层面能够出具用CEMS的监测方法作为碳排放的国家标准,对于市场来讲,二氧化碳监测的需求就会增加,现在装的CEMS里面基本都是不含有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这个模块的。

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末端监测,第一批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平台的电力行业才2000多家企业,如果每一家企业有1-2个排放口,这样来算可能市场量跟之前脱硫脱销的市场量还是会少一半的市场。但是对于其他的行业,像建材、有色、钢铁、化工,其他只要是排污行业,如果都要按照CEMS法来监测碳排放,这个市场空间还是可以推敲的。二、相关问题

1、二氧化碳的连续监测法渗透率?设备的价值是多少?

现在各个省市都有做试点,但还是没有真正的上二氧化碳的监测设备,所以说这个市场渗透率基本上为0,除了一些试点单位可能有这些试点设备在运行。一台设备含气体监测和颗粒物监测,一套得40多万;如果他只是换气体这一边,可能就是30多万;如果是二氧化碳监测的模块,大概10万。

2、设备的使用周期?

一般说这种仪表的设备都是5-8年,还要看维护量。

3、CEMS现在的行业门槛?技术壁垒?如果要去做是否需要一些相关的认证?

有一定门槛的,如果之前不是做这个领域的,产品的认证是必须要做的,一般的周期大概在6个月以上,就是产品的环保认证,还有一些形式计量器具的认证,除了这个产品之外是整体的小系统,包括软件,包括前面预处理的系统,需要对现场的经验,虽然监测仪表一样,但是它前面的预处理系统差异比较大,因为它跟现场的工况条件以及气候有关系。如果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的人来讲,相互之间觉得门槛不是太高,主要看综合的能力。

4、2月初有一个火电行业在线监控的标准发布,这个标准有强制约束力吗?

这是一个团体标准,一般是有了团标,再往上推国标,国标这个是最有促进作用的,团标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它是一个团体标准,约束力肯定比国标要差很远。

5、碳排放监测设备投资主体主要是谁?

如果将来国家有了标准说要上碳排放监测设备,应该是企业投资。

6、关于碳排放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如果分行业去看,这个结构大概是怎么样的,比如说电力、水泥、钢铁这些高耗能的行业分别都占多少?

如果说按电力行业来统计,因为现在首批纳到碳交易平台的电力企业是2225家,还要看有多少电厂,一个电厂有1-2个排口,大概乘以20万。

后面其他的行业也要做碳排放交易,电力行业的碳排量占到全国工业排放量的30%,剩余的那些非电行业可能占到碳排放量的70%,而且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讲,可能涉及到它排放的企业数量比较多,因为我们的设备是按企业的数量来的,一个排口应该要上这么样的一套设备,但是具体的行业市场量有多大,目前还不掌握。

7、刚刚说到在线监测主要是通过浓度折算出来的碳排放量,这样去折算国家是否会认可?

现在还不知道,因为现在测的是浓度值,将来要测碳排量,碳排量就是浓度×流量,至于说国家认不认可,现在还没有标准,正常的我们理解它这样算,因为流量也是测出来的,浓度也是测出来的都是监测出来的,后面还要等国家出标准。

8、了解的情况有没有其他监测的方式来算碳排量的?

没有,国际上就两种方式,一是物料衡算法,按照你烧煤的量,手工核算一下,当然了,他核算的公式都是有的,咱们国家的标准,一种方式就是核算法,一种就是在线监测法,就是现在我们说的CEMS方法,目前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没有第三种。

9、监测的标准预期什么时候出?

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手工核算法,现在取的数据并不是CEMS法,具体时间还不掌握。

欧盟和美国都用CEMS法,说明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如果说CEMS方法不准确,或者有技术上行不通的地方,他们也不会用,而且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的CEMS监测技术和方法一点都不比欧美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