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报道正文

《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21-05-13 13:58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键词: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月13日,北京生态环境局发布《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改善明显,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全国最优水平。

一、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继续下降。

2020年,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昌平、平谷、顺义、房山8 个区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约占市域面积80%;2018-2020年三年滑动平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2.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4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2015年相比,全市PM2.5、SO2、NO2和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下降52.9%、70.4%、42.0%和44.8%。

一氧化碳(CO)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1.3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174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全市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浓度值、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值分别下降63.9%、14.1%。

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6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5.4%,比2015年增加90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10天,比2015年减少36天。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

地表水水质显著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重点流域劣V 类水体进一步减少,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值为4.08毫克/升,氨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34毫克/升,比2015年分别下降47.1%和94.0%。河流中I-III类水质河长占比增加到63.8%;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2.4%,与2015年相比,全市河流I-III类比例增加了15.8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削减了42.1个百分点。

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全市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实行风险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十三五”期间,全市土壤环境市控监测点位监测结果均小于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1类区、2类区、3类区和4a类区昼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达到国家标准。2类区和3类区夜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达到国家标准。

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水平,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强度远低于规定的控制限值。

生态环境状况良好。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0.2,连续六年持续改善,生态涵养区稳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与2015年相比,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总体提升了9.3%。从功能区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提高了15.1%,中心城区提高了14.4%,平原区提升幅度达到16.9%,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提高7.8%,生态环境屏障更加稳固。

生物多样性丰富。北京地形地貌复杂,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2020年,实地记录到北京市82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包括森林、灌丛、草丛、草甸与草原、湿地等类型。已记录各类物种共5086种。实地调查发现了北京新记录物种70种,其中12种为中国新记录物种。

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协调推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55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形成政策成果116项,有力推动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深化“一微克”行动,聚焦PM2.5和O3协同治理,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车辆结构绿色优化和城市面貌绿色洁净。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着力实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不断提升水生态建设水平,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超额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统筹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推进能源、产业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持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0年,全市万元GDP碳排放下降超过5%,较2015年下降23%以上,顺利完成“十三五”下降20.5%的规划目标。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水平。坚持“精准发力、精确打击、精细管理”,落实“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执法模式。2020年12月1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挂牌成立,历经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实现了从固定源、移动源到生态环境全领域的综合执法转变。

区域联防联控成效显著。做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京津冀实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协同立法并同步实施。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深化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会同河北省持续加强密云水库协同保护,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和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共同签署保水合作协议,京冀两市三区组成“保水共同体”。

全民行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格局基本形成。各级政府部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生态环保活动,主动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2020年共收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线索338件,按照规定对参与举报且查证属实的67人次实施奖励。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