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湖北碳交所总经理刘汉武:中国有能力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

2021-05-21 17:1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之一。全国碳市场将于6月底启动交易,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交易“枢纽”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武汉,主要承担碳排放权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目前,首批电力企业已全部完成资料审核、开户等工作,进入筹备交易启动的关键阶段。如何建设好全国碳市场?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碳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在刘汉武看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制度,是以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创新。

“碳市场与降低排放总量紧密挂钩,是实现碳强度或峰值总量目标的最直接手段。量化目标可进一步限制化石能源消费,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贡献力量。”刘汉武表示,碳市场将会覆盖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八大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企业正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占到全国及工业比重的50%、75%以上。“经济要发展,必然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未来碳排放空间将逐步缩小。通过强度控制,能够更好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也可体现各地区减排工作的力度。”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碳市场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人类活动大量使用能源资源,对大气环境容量过度占用,导致巨大环境负担。碳市场设定的排放控制目标,则明确了环境容量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在碳交易中,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处于有利地位,减排可获得富裕的碳排放配额,并进一步通过交易获取经济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选择购买碳排放权配额,不必投入超出社会平均减排成本的代价。”刘汉武称,这样的市场机制可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解决社会减排成本过高的问题。“近年试点碳市场的经验也很好验证了这一点。”

“市场、技术加上资金,三重驱动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起,北京、天津、湖北等七省市率先启动试点碳市场。截至今年3月,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其中,湖北试点的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

“湖北试点现有各类市场主体9860个,纳入控排的企业总排放量2.49亿吨,约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5%,有效覆盖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市场交易,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入5.04亿元。”刘汉武介绍,湖北作为欠发达省份,与大部分中西部省份一样,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湖北试点的积极成效,充分证明了碳交易制度在中西部省份、乃至全国的可行性。

在积累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刘汉武坦言,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过大,能源利用效率却依然偏低。从另一角度来说,其也为减排留下潜力和空间。“广泛采用成本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燃料和原料替代技术、新能源技术,实施技术转型可大幅减少碳排放量。碳市场则为企业选择治理技术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激励性。”

刘汉武认为,碳减排的经济价值逐步放大,无疑将催生更多、更好的低碳技术孵化。碳市场特殊的金融属性,还可为新技术、新产业募集到更多社会资金。“市场、技术加上资金,三重驱动将对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适时扩大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

让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全国碳市场尚处发展初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升级。”刘汉武进一步称,所有试点市场均曾面临制约,包括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不顺畅、配额分配失衡、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变化剧烈、企业消极履约等多个方面。“同样,全国碳市场也会经历逐步完善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总量控制、管住存量企业排放,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条例、支撑系统,完善配额分配、排放数据核查等。”

刘汉武举例,受试点碳市场区域限制,交易不充分、碳价偏低现象尚存。目前,我国试点地区的碳价多在14-90元/吨,而欧盟ETS 2019年平均碳价约为28欧元,2020年持续上涨并多次突破30欧元/吨关口。再如,我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金融化程度不高。欧盟碳市场在建设之初就内置金融功能,实现现货期货一体化。

“随着机制体制不断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刘汉武建议,尽快明确全国碳市场的金融属性,诸如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法律属性是否可抵质押,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非控排主体的市场准入资格等。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适时扩大碳交易覆盖范围,碳金融培育力度将随之加大,让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既要丰富交易品种,也需鼓励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等碳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碳市场,助推企业转型发展。由此,把我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刘汉武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权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