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对实现减碳与转型双赢的思考

2021-06-12 08:42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作者:褚思关键词:碳中和能源转型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碳中和目标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已成为一场全球规模的运动。目前,欧盟、英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近100个国家正在研究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同时,很多跨国能源公司也开始进行能源转型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计划转型为以能源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商。壳牌在2016年5月即成立新能源部门着眼于能源转型的长远目标,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行业的资本预算从2016年的2亿美元/年增加到2017年的10亿美元/年,2017年底进一步增加到12亿美元/年。2019年正式启动一项为期3年耗资3亿美元的碳汇计划。2021年2月推出绿色转型战略,计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重点通过碳补偿实现。

英国石油公司(BP)制定了向综合能源公司战略转型的具体方案,计划不晚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即生产的能源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为零。其年报显示,公司当前每年排放约5500万吨二氧化碳,生产过程又增加了3.6亿吨排放。其计划在10年内在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投资约50亿美元/年。

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计划将投资转向风能和太阳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公司的战略是着重于减少甲烷排放以全面符合巴黎协定的要求。

……

中国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极具挑战性。据统计,2019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为84.5%。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为57.5%、18.9%、8.1%。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设定GDP具体增长目标,而是提出保持在合理区间。这表明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增长过渡,为追求环境目标留出了更多空间。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仍处在快速增长之中。这意味着单位GDP碳强度下降的速度必须足以抵消因经济增长而增加排放的速度。

不少人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只能二选一。笔者认为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因为解决气候变化,等待和延迟时间越久成本就越高。实际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是可能的。中国是绿色技术的践行者,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3,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4。在中国绿色行业,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已经创造了比化石燃料部门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悉,绿色能源有430万个工作岗位,而传统能源部门只有400万个工作岗位。此外,中国还处于低碳交通发展的前列。虽然碳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开始下降具有挑战性,但笔者确信,我们能够凭借长远眼光与规划来实现目标。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危机且能源转型日渐加速的背景下,国内传统石油和化工企业爆发出了强大的战略转型动力。不少企业通过提高碳利用和碳转化技术等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探索碳中和路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多个油田积极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固碳。如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稳定运行12年,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90余万吨;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已完成先导性试验,新疆CCUS产业促进中心被列入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全球五大中心之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布局千家加氢站,并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9月实现了500吨/年二氧化碳制甲醇试点项目。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兰州建成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2020年10月通过了评审。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等离激元技术,利用电厂余热或太阳能光热,在常温常压下将二氧化碳合成清洁燃料,目前进入工业示范阶段……

今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能源属性将逐步减弱,原料、材料属性将进一步增强。基于这两个属性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石油和化工行业实施碳中和意义重大。笔者建议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应认清大势,未雨绸缪。

一是优化能源存量,深入实施绿色化转型策略,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企业应进行化工循环的科技创新,发展低碳技术,开发低碳场景。生产、消费、能源、技术层面协同发力,通过结构调整降碳、过程控制减碳、管理优化控碳、技术创新脱碳。

二是扩大能源增量,大力发展多元化能源,在保障阶段性能源安全和碳基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发展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三是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企业应对存量开展节能和淘汰落后、利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通过碳汇吸收除碳,推进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调整能源结构,促进产业战略升级。

很明显,碳中和目标将是各行业战略转型的努力方向,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将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距第一步碳达峰目标的10年已开始倒计时,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同时实现转型发展,这对石油和化工企业来说将是个巨大考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