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 ——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06-24 08:50来源:普益标准作者:王鹏 梁鑫垚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针对绿色减碳任务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具体政策措施。

本报告将从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和内涵谈起,列举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减排目标和相关政策;并对碳达峰、碳中和影响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和路径进行阐述;最后立足于资产管理行业,对绿色金融体系下的绿色资管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介绍。

1.jpg

一、碳达峰、碳中和概述

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几乎无法摆脱二氧化碳排放,由于二氧化碳有着较强的保温能力,极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进而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甚至威胁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最终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可逆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展开积极合作,通过人为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减少净排碳量并致力于实现碳中和。

(一)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9摄氏度,比1850~190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大约1.2摄氏度;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十年都比上个十年更加温暖。来自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同样表明:2020年是有史以来最炎热的年份之一。此外,据《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的统计,全球平均海平面在1993~2019年间每年上升大约3.2毫米,并且有不断加快的迹象;其中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18年上升8.5毫米,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受此影响,两极冰盖储量明显减少,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多。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在以灾难的形式进行反馈,严重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减排目标并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做出承诺。其中,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则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和人工碳捕集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二氧化碳动态“零净排放”。

(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迁

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可以追溯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这一宣言呼吁全球各国保护环境,成为指导人类改善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准则。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多次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和《巴黎协定》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2.jpg

(三)部分经济体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在2020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碳排放国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实现碳达峰,墨西哥和新加坡等国家承诺在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

1、欧盟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欧盟27国作为整体早已实现了碳达峰,但各成员国出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横跨20年,德国等9个成员国的碳排放峰值出现于1990年,其余18个成员国的碳排放峰值分别出现于1991~2008年。

3.jpg

针对接下来的碳中和目标,欧盟于2007年发布了“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草案,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欧盟2020年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和目标。该计划设定了2020年欧盟整体比1990年减排温室气体20%、节能20%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的目标,同时按国别的目标责任分解、建立欧盟碳市场,并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来落实这一整天行动方案。2020年11月,欧盟27国领导人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2030年时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并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安全互联的交通、发展竞争性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生物经济和天然碳汇、发展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行动,以实现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欧盟颁布的主要政策支持文件和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的五大基石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在碳市场方面,欧洲碳市场(EU ETS)启动于2005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2020年占据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的九成。2021年2月以来,欧洲碳配额价格一路上扬,于2月初突破了40欧元,随后欧洲议会通过了碳关税议案,尽管删除了“逐步消减免费配额”的表述,但市场情绪仍然较高。英国碳市场(UK ETS)于2021年1月开始推行,并将分阶段实施,目前主要包括能源密集型工业、发电行业和航空业。

2、美国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美国的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07年,比欧盟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以及东欧成员国大约晚15年左右。美国总统拜登已明确承诺在2035年之前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无碳发电,并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7.jpg

在政策支持方面,奥巴马政府于2013年制定了“总统行动计划”,对2020年比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17%的目标进行了按领域分解落实,包括更新或新建既有发电厂排放标准、发展新能源、激励对清洁能源的长期投资、提高能源效率、确立四年一次的能源评估制度等。后又于2014年推出“清洁电力计划”,要求2030年之前将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至少30%,这是美国首次对现有和新建燃煤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曾于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在2035年之前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无碳发电,并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市场方面,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的政策导向摇摆不定,美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主要在各州的参与下尝试推行,例如由美国东北部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某些州共同实施的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出台的《全球变暖应对法案》等。

3、日本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日本的主要碳排放源为能源活动,在达到碳排放峰值的2013年,日本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占比高达89.58%。随后,日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度表出现在2020年推出的《绿色增长战略》中,主要目标和措施包含以下三点:(1)15年内逐步停售燃油车;(2)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过半;(3)引入碳价机制来助力减排。

8.jpg

在政策支持方面,日本经济产业省通过监管、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动员超过240亿日元的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力争到2030年实现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到2050年实现190万亿日元的年度额外经济增长。日本还将成立一个2万亿日元的绿色基金,鼓励和支持私营领域绿色技术研发和投资。

在碳市场方面,日本于2010年在东京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随后将埼玉县纳入其中,并实现了东京和埼玉县连接的开创性城市级碳市场,以推进大型建筑和工厂的减排。

4、印度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印度至今未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做出承诺,然而在国际社会舆论压力和国内环境状况恶化的双重背景下,印度在2012年向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提交了《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明确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随后又在2015年向联合国递交的减排计划中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3%~35%,同时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设立基金。

9.jpg

在政策支持方面,印度政府于2008年首次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划以及组织实施方式等。同时,印度政府还推出了一个加强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的能力建设规划,该行动计划关注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强调适应气候变化,但回避了具体减碳目标。此外,莫迪政府还计划推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5、巴西的碳中和目标及政策

巴西在2012年实现了碳达峰,在随后的2014年和2016年,受巴西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影响,碳排放量有所回升,但总体仍低于2012年。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巴西设立目标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低37%,到2030年较2005年低43%,并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10.jpg

在政策支持方面,巴西政府于2004年制定了《亚马逊雨林砍伐预防和控制联邦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使2012年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砍伐率较2004年下降了83.5%。2009年,巴西政府又制定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计划》,提出巴西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7%~9.8%。此外,里约热内卢市政府于2012年也推出了低碳战略计划,旨在进一步降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并构建一套更全面的碳汇计算和交易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