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在地方碳市场试点期间,自2013年首个试点启动交易以来,地方碳市场碳价最高曾达到过130元/吨,最低下降至1元/吨,但除北京外,其他地方碳市场碳价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45元/吨以下。包括福建在内的八个地方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的加权平均碳价约为23元/吨。与地方碳市场相比,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配额价格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除了北京碳市场以外,CEA上线以来的价格已超过其他所有地方碳市场配额价格(见图表2)。
二、全国碳市场碳价会持续上涨吗?
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碳价后续将有较大上涨空间。2020年7~8月,中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公司和中创碳投联合开展了一项中国碳价调查,并于2020年12月发布了《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该项调查收集了五百多位利益相关方对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预期全国碳市场价格将稳步上升,平均预期价格2020年为49元/吨,到2030年将升至93元/吨,到本世纪中叶将升至167元/吨。市场对我国碳价长期上涨预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我国自身气候目标的推进,配额总量预期将会持续下降;二是预期碳价将国际趋同,而目前与国际上其他地区碳市场相比,我国碳价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今年6月初全球碳主要碳市场碳价,我国试点碳市场碳价在0.83 ~5.7美元/吨之间,而在国际上其他主要碳市场中,欧盟碳市场碳价超过了60美元/吨,碳价相对较低的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碳价也达到了7.6美元/吨,高于我国所有试点碳市场碳价(见图表3)。
那么未来我国碳价会持续上涨吗?事实上,碳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碳市场本身的制度设计因素,如配额总量、市场灵活机制等,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水平、利率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碳市场的供需情况,并最终反映在碳价上。
1、碳配额价格的影响因素
1)碳市场制度设计因素,包括配额和调控机制的设计。
首先是配额总量的设定。
这是影响碳配额价格最直接的因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基于“总量控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的机制,因此,总量控制是碳市场的基础,配额总量决定了碳市场的总供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是配额总量设置趋紧,则配额总供给将会减小,配额将更加稀缺,碳价也会随之上升,反之碳价则会下降。此外,配额的分配方式也会对碳价有所影响,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免费分配比例越高,碳价相对越低。
除了碳市场直接设定的配额总量外,气候政策也会影响对未来配额总量的预期,尤其是减排目标的设定,决定了长期的减排需求,也会对碳价格产生影响,在碳配额总量设置与气候目标挂钩的情况下,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以欧盟为例,2008年,欧盟宣布了较为激进的减排政策:到2020年实现“三个20%目标”,即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提高到20%、能效提高20%、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碳价进入上升通道。2015年末,在各界都寄予众望的与巴黎气候大会上,《巴黎协议》最终没能达成一个强制减排目标,而只是建立了减排合作的意向,这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打击,碳价也转而掉头向下。2020年末,欧洲理事会就2030年减排目标从比2005年下降43%提升至下降55%达成协议,随着更高气候目标的提出,欧盟碳价再度持续上涨,创出了新高。
其次是市场灵活调控机制设置,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抵消机制,在碳配额清缴中,通常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进行抵消。通过调节抵消比例(数量)限制和抵消项目要求(质量),可以调节可用于抵消的碳信用供给,当抵消比例越大、对抵消项目的限制越少时,可用于抵消的碳信用越多,对碳市场上交易的配额需求就会越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碳配额价格可能会越低。
二是配额的储存与借贷机制。碳配额储存即允许本履约期的碳配额存储至下一期使用,那么当预期未来碳配额价格会上涨的情况下,交易机构会倾向于将富余的碳配额储存而不是在当期卖出,这一方面会减少当期碳配额的供给,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未来碳配额的供给。碳配额的借贷则是指允许借用未来的碳配额用于当期的履约,那么在当期配额需求较大、碳价过高且减排成本较高时,交易机构将会选择借用未来的碳配额用于当期履约,对当期和未来碳配额的供给影响与碳配额储存刚好相反。由此可见,配额的储存与借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跨期碳价的波动。
三是市场稳定机制。市场稳定机制是防范碳配额价格异常波动风险、防止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球大部分碳市场均设置了市场稳定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稳定储备、成本控制储备、设置价格上下限、拍卖保留价等。如欧盟碳市场在2019年1月启动了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即在市场过度下跌的时候回购配额,在价格过高时卖出,以此来稳定价格。大部分有拍卖方式的碳市场均设置了拍卖保留价格。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建立了成本控制储备(CCR)机制,防止配额价格过高,CCR由配额总量之外的固定数量的配额组成,只有在配额价格高于特定价格水平时才能被出售,当CCR被触发时,CCR配额将以不低于CCR触发价格的水平出售。(齐绍洲等,2019)
2)宏观经济与技术因素
首先,是经济增长水平。当经济增长水平越高时,企业生产活动水平越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碳排放量也会更大,碳配额的需求量将增加,从而带动碳价的上升,反之在经济萧条期则往往伴随着碳价的下跌。仍以欧盟碳市场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这两次连续的冲击,都使碳价大幅度下跌。2016年英国脱欧之后,市场担心经济走弱,并且英国作为欧盟最大的配额净买方离开欧洲市场,可能降低EU-ETS主体市场的需求,这也导致价格出现下跌。而在2019年之后,尽管欧盟提高了气候目标,对配额总量设置了明确的长期年度递减计划,并且启动了市场储备机制,给欧盟碳市场碳价带来了一波持续上升的动力,但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仍然阻断了欧盟碳价的上涨势头,碳价出现大幅下跌,从疫情前的25欧元/吨左右最低下跌到了15.24欧元/吨,下跌幅度近40%。
其次,是利率水平。当利率水平提高时意味着企业的减排成本也在提升,相应的碳价可能也会上升。
最后,是技术因素。如果低碳技术在短期内取得突破,企业减排成本大幅下降,那么企业的排放水平也会大幅下降,碳配额需求降低,此时若碳市场未及时调控或调整排放基准值水平,则可能出现碳价的大幅下降。
3)其他短期影响因素
首先,影响化石能源消费量波动的短期因素可能会对配额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化石能源消费量增加,碳排放量也会增加,碳配额的需求也会提升,反之则会下降。如天气因素,冬季由于供暖需求会使化石能源使用大幅增加,同时阴雨天可能会降低可再生能源产量,化石能源使用也会增加,相应的碳排放量会增加,碳配额价格可能会提升。又如化石燃料的价格因素,短期内燃料价格的波动也会对化石能源使用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碳排放量和配额需求。
其次,当临近履约期时,碳配额的需求可能会有所提升,相应的碳价也可能有所上升。
2、国际碳价一定会接轨吗?
市场上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碳市场碳价未来将与国际碳价实现接轨。一方面,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实现不同碳市场之间的链接并逐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碳市场被认为是提升全球碳市场的流动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方向,而一旦实现链接,不同碳市场中的碳价将会实现对接与趋同。另一方面,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已开始酝酿碳关税等机制,我国碳价低于国际其他碳市场或将使我国的高碳出口企业在未来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然而,我们认为国际碳价接轨并非必然。
首先,目前全球碳市场链接面临挑战,而在尚未实现链接的情况下,国际碳价难以实现接轨。要实现全球碳市场的链接,需要各地政府对其碳市场的设计要素进行调整,并共享对碳市场的管理,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一部分管辖权。此外,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在碳市场链接后购买其他地区的碳配额,意味着将提供资金支持来自这些外部地区的减排行动,而非在本地实现减排(ICAP, 2016)。因此,目前全球碳市场的链接面临着较大挑战。而在未实现链接的情况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碳市场碳价仍然主要取决于当地碳市场自身的制度设计与市场供需情况,国际碳价难以实现接轨。事实上从目前全球已有的碳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也是如此,自全球首个碳市场(EU ETS)2005年启动运行以来,截至到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全球链接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从主要碳市场碳价的历史走势来看,也并未实现接轨(见图表5)。
其次,即使我国碳市场实现了与国际碳市场的链接,碳市场的碳价也未必会实现国际接轨,还要取决于与其他碳定价机制的协同。目前全球主要的碳定价机制包括碳市场和碳税,当碳市场与碳税制度并存时,碳配额价格和碳税共同构成了实际的碳价格(碳排放成本),此时即使全球碳市场实现了链接,碳市场的配额价格也未必会实现接轨,还要取决于各个地区碳税制度的安排,最终实现的是碳排放成本的趋同。在此背景下,“碳税+差别定价的全球链接碳市场”恰恰是一种能够更好地执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模式,目前欧盟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酝酿碳边境调节机制,以应对国际贸易中各地区企业排放成本的差异,而这实际上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除非发达国家将征收的碳关税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减排,若非如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对出口至发达国家的商品征收一定水平的碳税,从而将这部分税收留在国内,用于支持中国的低碳发展(徐忠,2021)。因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碳税+差别定价的全球链接碳市场”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方式,首先,发展中国家碳市场碳价低于发达国家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对出口企业补征碳税则可以确保各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相同的减排成本,保证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同时碳税收入也可以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低碳减排;其次,差别定价的全球链接碳市场可以吸引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碳市场中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碳配额进行履约,这也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了一种渠道,以更好地执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全国碳市场碳价如何走?
在全国碳市场现有制度安排下,我国碳配额(CEA)价格会如何走呢?这主要取决于未来全国碳市场(CEA)供、需情况的变化。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公布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对2019-2020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并采用基准法核算重点排放单位所拥有机组的配额量。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量为其所拥有各类机组配额量的总和。”“采用基准法核算机组配额总量的公式为:机组配额总量=供电基准值×实际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实际供热量。”其中,碳排放基准值可以理解为单位供电(供热)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下简称“发电碳排放强度”),修正系数是考虑到机组固有的技术特性等因素,用于进一步提高同一类别机组配额分配的公平性,暂未考虑地区修正系数。
从全国碳市场的总供给,即配额总量设定来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态环境部确定的碳排放基准值,基准值越高,配额总量越大;二是发电企业的实际供电量和供热量,实际供电和供热量越高,配额总量越大。而影响企业配额缺口的主要是碳排放基准值,若企业实际发电碳排放强度低于基准值,则会产生配额盈余,若高于基准值,则会产生配额缺口。因此,基准值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碳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基准值越高,企业盈余的配额越多,而缺口则越小,配额价格则会相对较低。
一方面,在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基准值下,初始配额分配还不是非常紧张。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0)的测算,如果各重点排放单位均实测其燃料排放因子,那么大部分煤电厂的平均二氧化碳强度将低于全国碳市场的基准值,配额分配相对宽松。根据国内相关机构的对比,与现有上海、广东、湖北、福建四大地方碳市场的燃煤机组供电排放基准值相比,全国碳市场2019-2020的配额基准明显偏高,比试点区域平均基准高了约10%,供热基准值也要高于上海、福建碳市场(碳市场深度观察,2021)。未来预期基准值将会有所下降,但对未来配额松紧程度的影响则取决于基准值下降的幅度与速度,在目前的基准法分配方案下,碳市场将激励发电企业提高效率,一方面是提高能效、降低实际燃料碳排放因子,另一方面是优先选择能效更高、排放更低的机组进行发电。因此,随着国家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发电行业效率的提升,预计未来发电行业碳排放基准值将逐步下降,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未来碳价的提升,还要取决于未来基准值下降的节奏相对于发电行业实际效率提升的节奏是更快还是更慢。
但另外一方面,从发电行业企业端的碳配额供给和需求来看,在当前制度安排下需求可能大于供给。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3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重点排放单位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后,配额仍有剩余的,可以结转使用”,尽管正式文件尚未出台,但该版与2019年公开征求意见的第一稿草案中均提到配额可以结转使用,并且地方试点市场的实践中也可以结转使用,因此预计全国碳市场配额可以结转使用,即重点排放单位的剩余配额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继续使用。在配额可以结转使用的情况下,具有履约义务的发电企业对于碳配额的购买意愿要大于卖出意愿,一方面,当前国家尚未公布未来碳配额总量以及碳排放基准值变化的规划,发电企业缺乏明确的预期,因此当有盈余配额时可能倾向于长期持有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市场预期未来配额分配会逐步收紧,同时碳价可能会持续上涨,因此企业当前对于碳配额的购买意愿也会大于卖出意愿。此外,可用于抵消配额清缴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最大比例仅为5%(试点地区比例5%~10%),且相关细则尚未出台,而我国CCER一级市场的备案签发也已于2017年暂停尚未重启,因此目前CCER的供给有限,而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火电发电量仍在持续上涨(见图表6)。由此来看,尽管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目前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偏松,但市场中仍然可能是需求大于供给。
但是,碳配额的需求并非没有上限。基于上述分析,若碳配额需求持续上升,碳配额价格也将具有持续上涨的动力,但碳配额的需求并非没有上限。
首先,国家设定了配额履约缺口上限,根据《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为降低配额缺口较大的重点排放单位所面临的履约负担,在配额清缴相关工作中设定配额履约缺口上限,其值为重点排放单位经核查排放量的20%,即当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缺口量占其经核查排放量比例超过20%时,其配额清缴义务最高为其获得的免费配额量加20%的经核查排放量。为鼓励燃气机组发展,在燃气机组配额清缴工作中,当燃气机组经核查排放量不低于核定的免费配额量时,其配额清缴义务为已获得的全部免费配额量;当燃气机组经核查排放量低于核定的免费配额量时,其配额清缴义务为与燃气机组经核查排放量等量的配额量。”这意味着,燃气机组出现配额缺口时,不需要额外购买配额进行履约清缴,燃煤机组出现配额缺口时,需要额外购买用于履约清缴的配额量最大为实际排放的20%。
其次,企业配额缺口与自身机组效率以及供电(热)量有关,当履约成本高于减排成本时,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等来提升机组效率,或者发展低碳的新能源发电,以降低配额缺口。而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提升,同时低碳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减排成本也将逐步下降,因此未来企业可能逐步从被动减排降低配额缺口转向主动减排,从而减少配额需求。
因此,综合来看,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基本都为配额需求方,持有的配额将会主要以履约为目的,市场活跃度或将面临挑战,但需求也并非没有上限,短期内预计碳价将维持稳定。长期来看全国碳市场的碳价走势仍然受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碳市场制度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会长期处于波动状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根据全市碳排放双控目标,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产业和碳排放特征、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新增年排放温室气体1万吨以上货运港口行业、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更好发挥碳市场控制和减少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在深入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而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是以能源转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刘坚、邓良辰、赵晓东、王娟)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能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重庆市发改委5月22日正式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统筹提升能源安全供应能力。夯实市内电源基础,加快推动两江燃机二期等天然气发电、合川双槐三期煤电项目,加快云阳建全、丰都栗子湾、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力推进外电入渝工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提出,健全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打好治水攻坚战,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改扩建进度,全域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好治气攻坚战,严格控制PM2.5浓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协
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要求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并通过机制电价、竞价规则等实现市场化转型。这也给储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市面上有两个观点,一是短期内,储能发展速度将大为受限;二是长期来说,
5月19日,第十届金砖国家能源部长会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会议由巴西矿业和能源部主持,主要围绕能源安全、能源转型、能源可及等议题开展讨论。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出席会议并发言。中方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与各成员国的能源合作,致力于通过金砖能源合作平台与相关国家加强
2025年全国两会上,“绿色低碳”再次成为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完善碳市场制度”、“推进工业领域绿色转型”、“严控高碳产业扩张”三大政策信号,直指制药工业命脉。制药工业作为能耗强度比钢铁行业高30%的“隐形碳排放大户”,如今正面临政策红线与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夹击。随着“能耗双控转
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行业碳计量中心(电碳)授牌仪式在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行,该中心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设立,由公司具体建设运营,建成后将助力新疆电力行业更好打造科学的碳计量体系,服务“双碳”目标更好更快在疆落地落实。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赵青山出席授牌仪式。在筹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逆势揽金超3500亿三大油企“存量提效#x2B;增量突破”三大油企2024年报收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529.25亿元,日均盈利近10亿元。在国际油价承
新CCER项目签发,短期看会带来一波碳交易热潮,长期看则进一步完善了碳市场发展,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上的话语权。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继2024年1月重启后,在2025年3月迎来首批新项目签发,带动了一波碳市场交易的热潮。新签发项目均是涉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北京市碳市场”)2024年度工作圆满完成,全市85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均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行碳排放控制义务。2024年北京市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总量为367万吨,成交额3.71亿元。碳价稳中有升,配额线上成交均价达111元/吨,在7个地方碳市场中价格最高。北京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北京市碳市场”)2024年度工作圆满完成,全市850余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均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行碳排放控制义务。2024年北京市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总量为367万吨,成交额3.71亿元。碳价稳中有升,配额线上成交均价达111元/吨,在7个地方碳市场中价格最高。北京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封红丽1沈春雷1姜海东1朱婧1袁甜1朱晔2(1.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2.上海置信能源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碳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手段。近年来,我国碳市
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在多方位统筹布局,其中碳市场作为控排减碳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国于2021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虽然全国碳市场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流动性偏低,但已经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排放交易-核查
导读:近日,欧洲遭遇近年来最严重的大停电,情况如何?应对进展?究竟为何?本文先作初步分析和探讨。(来源:叶春能源作者:叶春)北京时间2025年4月28日18:33(欧洲中部夏令时12:33),西班牙与葡萄牙突发全国性停电,并迅速蔓延至法国南部、比利时及安道尔,影响人口超5000万。此次停电导致交通瘫
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公司推动构建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促进能源电力资源和相关要素市场化配置,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加快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全国统
碳金融是指以碳排放权为核心标的物,通过市场化机制设计和金融工具创新,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资金流动的专项金融活动。广义碳金融涵盖了所有以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为中心的金融活动,包括投融资,交易,咨询,管理等诸多碳排放领域的活动;狭义碳金融专指金融机构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的相关投资
新电改十年历程中,“双碳”目标和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完成从政策培育到市场化运营的范式转变。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系统波动性矛盾与灵活性资源结构性短缺,催生了源网荷储协同调节的刚性需求;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制度创新与多层次价格传导机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在深入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而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是以能源转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刘坚、邓良辰、赵晓东、王娟)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能
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要求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并通过机制电价、竞价规则等实现市场化转型。这也给储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市面上有两个观点,一是短期内,储能发展速度将大为受限;二是长期来说,
近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助企供电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8项电力助企惠企举措,进一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用电需求,以稳定的电力供应和优质的电力服务,助力推动稳经济稳外贸促消费,持续提升电力营商环境水平。今年一季度,浙江外贸进出口额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66.4%
火电掺氨可降低火电碳排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其产业化路径可以拓展至垃圾焚烧电厂的辅油枪替代、天然气锅炉燃料补充等领域,随着火电掺氨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氨邦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陈玉伟国家发改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能研院与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联合开展牛粪生物质5%—15%比例共磨掺烧试验,通过控制优化制粉系统关键运行参数,实现了国内首例风扇磨共磨10%比例掺烧牛粪生物质的关键性技术突破。该技术成果依托能研院锅炉技术中心科研团队多年研究的共磨掺烧技术,基于国家电投集团B类课题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此我国稳步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涵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量比重约40%。目前,全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8日,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对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117号“关于加强上海长宁区虚拟电厂在碳达峰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的建议”提案的答复。文件明确,长宁区将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试点工作,一是针对目前上海商业建筑虚拟电厂“柔性调控、精准响应”特点不够突出的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封红丽1沈春雷1姜海东1朱婧1袁甜1朱晔2(1.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2.上海置信能源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碳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手段。近年来,我国碳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落实国家、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部署,结合锡林浩特市实际,锡林浩特发改委牵头制定并印发《锡林浩特市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任务分工清单》,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清单》围绕能源转型、节能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新能源装机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kW,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亿kW,同比增长13.9%,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6%。目前,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arbonemissiontradingmarket,CET,下文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