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新催化裂化法——由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和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过程大概为:在温度提高到600度时,催化剂和原油的比例提高到15:1,反气停留时间小于一秒,关键在于平推流反应器,其停留时间要非常均匀、非常短。在使用这种方法后实验室研究表明芳烃单程收率可以达到23%,也就是说我们以后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接近80%的石油全部做成高分子材料,这是对石油利用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技术的推广对于石油从燃料变成材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气固混合行为
行床和提升管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
这个研究使用的是一个非常平流、层次非常均匀的一个名为下行床的装置,可以看出蓝色的峰值是非常集中的,没有一个大的拖尾。研究镜像分布图:
以下是一个15万吨下行床的一个实验装置。此装置所采用的是我们第一版的技术(已经转让给巴西)。
新开发的是第二代与第三代的技术,可以实现以上所述的石油70%~80%用作材料的设想。
▶煤化工
最近十几年中国化工界做了极大的努力!煤化工技术使得煤不做燃料用,而作为材料做烯烃,芳烃;代替一部分石油,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无论从研究能力、催化剂、设备、放大技术、大厂运营经验等各个方面在世界都处于领先位置。可随着油价很大的波动,这里有些技术已经不赚钱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它和碳减排是矛盾。将煤从燃料变成材料的技术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太多,我们就应该重新去考量。不过煤还是有价值的,按照热值计算,一吨油它的发热量相当于一吨半煤,可是一吨油的价格要比一吨煤贵五倍到十倍。所以按照热发热量算,煤的价值是远远被低估了的,所以煤作为原料用还是有前途的。
·煤化工产能
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煤化工产业。现在煤、电、油已经达到每年一千多万吨,煤制烯烃也到了千万吨的级别。这些产业因为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价格很难再上调了,在经济上很难竞争,而且是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高,一吨烯烃的制备大概要排放十七吨的二氧化碳,而且耗水量大。
上图这个是过去我们开发用甲醇来做芳烃的技术,以及我们做的实验装置,这些装置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有价值的。可是从碳中和的要求方面考虑,使用上是有问题的,预估这些产品只有在油价到了六七十美金,经济上才可能会上升。也就是说,我们在过渡阶段的这些技术的使用总体来讲二氧化碳排放太多。
在碳排方面,可以做一些油品的产品添加,比如降低汽车的排放污染,使用甲醛来做一个添加剂,添到柴油里使柴油本身排放污染大幅度降低,这个产品就叫做聚亚甲基二甲醚,它的合成压力很低、温度很低、反应非常柔和。1吨聚亚甲基二甲醚需要1.2吨到1.3吨的甲醇,价钱也很低,经济上在煤化工当中目前是最容易站住脚的。
·煤炭分质利用
可以看出来,现有的煤化工技术虽然实现了,但煤从燃料变成了材料,可是耗水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大,煤耗也相对很大。所以将来要做到碳中和,必须寻求新的煤化工技术,同样把煤从燃料变成了材料,而且二氧化碳要追求最低。关于这方面现在出现了新的动向,也就是目前很受重视的技术叫煤炭的分质利用。
·调峰发电
煤不能完全理解成碳,煤炭里面有一个碳原子,同时就有0.8个氢分子,煤是含氢的。一般烧锅炉的时候就把这些碳和氢一块都烧掉。可以想象,在我们烧煤之前,我们把里边的碳氢化合物分解出来,这样话燃烧的是焦炭,通过煤炭分质以后得到半焦和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可以制氢,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利用。也可以用分质后的半焦来燃烧进行蒸汽发电。蒸汽发电以后,它的烟道气喷入碳氢化合物进行燃气轮机发电,也就是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这种发电技术可能是将来保留的火电的方向,也就是这些联合循环发电的能源转化效率高,可以从现在的42%提高到60%。另外一个重要的性能就是它可以调峰、燃气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开工和停工,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调峰电网、调峰电站。
当我们将焦炉气拿出来以后发现,碳被分质后,剩余物质中含氢量非常多,一般来讲含氢到接近60%,所以这个技术是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一个很好的来源。分区利用假如我们全国按照40亿吨标煤计算,含氢量就有2.6亿吨。这样计算下来,生成的氢含量会非常高。所以煤应该是分质利用,这样的话能耗比较小。日本人做了一个实验,假如焦化技术里边产生很多的焦油、重焦油、轻焦油等;这样的话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因含化合物。
利用碳分质,待它们在高温点全部裂解时,可以将氢气的产量提高到两倍多,也就是说未来利用煤的高温分质,经过焦化过程就是两个产品:半焦和其他的全部经过裂解后形成的氢气和小分子。
·半焦的利用
半焦在高温底下,是可以作为还原剂来还原二氧化碳。高温底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可以变成一氧化碳,这是一个吸热反应。同时我们把一部分碳通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个两个反应放在一个笼子里,可以实现稳定的生产,这个时候就可以被二氧化碳通过碳还原的办法由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这样进行下来就可以做进一步的化学利用。
▶ 天然气减二氧化碳排放
天然气是一个含氢最多的化合物,它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利用二氧化碳和天然气一个附碳、一个附氢的特质,就可以进行很多化学反应,所以天然气应该作为化工原料来用。而当今因为天然气的价格比较贵,中国的天然气大部分用来民用了,民用天然气实际上利用率是很低,比如用天然气来烧开水,热量大概只有30%~40%被利用,剩余50%以上的热量全都散发掉。但如果用电来烧水,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的热量、电能的大部分都会利用到。所以电气化的炊具和家庭用电要比用天然气要更合理,能源的转化效率更高。而且剔下的天气可以作为减排二氧化碳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含氢原料。
·将天然气用于工业
现在国家上千万吨的合成氨的制备都是用煤炭来制氢的,制1吨氢就会排出11吨以上的二氧化碳,但如果用天然气去代替煤制氢,就可以大量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拿天然气作为原料来使用。在超短接触氧化用高温的反应,可以从甲烷去最终实现氢气的产生,这样话就可以减少煤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天然气来调峰发电,作为材料在碳减排上是很重要的一点。
▶生物技术
·藻类产油规模化研究
生物技术是利用阳光效率最高的。一般水生植物利用太阳光效能是最好的,比陆生植物要高十倍或数十倍。藻类的生长阳光利用非常好,藻类里边还有很多的脂类,就是油,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研究,怎么使藻类通过阳光来制造蛋白质和油量。这个技术正在发展,我们应该重视。二氧化碳用于气体肥料在大棚里,假如把二氧化碳的含量从现在的空气里的含二氧化碳400ppm提高到1200ppm,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的时候是需要二氧化碳的,可以使植物增产至20%~30%。所以藻类的生物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管道里充上海水,里面加入二氧化碳,微藻植物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快的生产大量的微藻。微藻里的油可以作为碳氢化合物来利用。
·农牧业节能
秸秆与粪便等污染物,处理不好是污染,处理好了以后可以作为很好的减排的原料。可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来使用,也可以作为沼液、沼渣通过和化肥调配以后做生物肥料。
·成熟森林碳汇
森林是一个碳汇。一个成熟的一个森林,每亩地每年可以吸收24吨的二氧化碳,可是森林在夜间它是排二氧化碳,在每年排17.9吨二氧化碳。这个数据还不包括废弃物代谢,森林的生命周期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大量的枯枝、烂叶如果处理不好产生腐烂,就会产生很多的甲烷。甲烷的产生也会变成温室气体的因素。所以种树作为吸收二氧化碳,作为碳汇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把这些生物质用来碳化,碳化以后形成的不是碳氢化合物,而是纯粹的生物碳。生物炭的生态结构是多孔的,是非常好的保墒、保水的肥料,经过慢慢释放物质回归土壤后,可以永远的改良储藏,使土壤变成黑土地。所以种树的同时还要发展生物质碳化的技术,这样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长期的事。使植物帮助我们把大气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生物质利用技术
假如建立若干个以100户人家为单位的沼气站。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技术,用阳光保持温度,然后通过我们开发的新菌种可以使甲烷的生产量常年的、大幅度的稳定供应。两级发酵——第一级发酵,用一个新的菌种去发酵氢,诱导以后放在第二个反应器里换一个菌种,使大量的甲烷产生稳定的燃气且可以成倍的提高,用于解决农村的用人问题和有机肥的问题。
▶乙醇的合成
乙醇是一个很重要的化学原料,美国人因为有很多的余粮,每年用粮食发酵做4000万吨的酒精,主要用于工业和汽油的添加,减少汽车的污染。巴西用糖蜜发酵,它的酒精产量是两千万吨。中国虽然15部委都提出来,我们应该也发展这种燃料酒精制作添加乙醇的汽油,可是我们粮食的紧缺,粮食乙醇的产量只有三百万吨左右。
现在假如用煤气来合成氢气制作乙醇的话,路程是很长的,首先煤气化变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然后合成甲醇、醋酸、醋酸乙酯、然后加氢,经过很长的产业链才能生产乙醇。这样做虽然已经有了工业试验装置,可是大型化起来很难,而且估计在经济上也未必合理。
现在有新的一种用商务技术来生产乙醇,而不用粮食。用工业废气的一氧化碳作为碳源来发酵酒精,首钢和潞安集团集团分别已经建成了万吨级的装置。生物发酵采用厌氧梭菌梭菌,常温发酵法。酒精产量每年45000吨,并且复产饲料蛋白5000吨。这种技术的二氧化碳排低得多。这种方法用作发酵酒精就得到的三个产品:酒精、氢气、饲料蛋白。
▶资源循利用
减排二氧化碳节能的技术,就是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再制造技术将已经使用过的工业废物重新再变成产品。这个过程要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从坟墓再重新到摇篮,变成新的能耗最小的清洁原料。所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就是循环经济,对于碳减排是非常重要的,循环经济是碳中和的重要的发展抓手之一。
▶零碳电力供应
中国人均耗电0.51千瓦/小时,美国要比我们多三倍以上,要够做到碳中和,就要去火力发电,使用光伏发电和风发电。由于近十年的努力,风电和光电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已经可以做到跟火电成本基本近似,也是从经济上,风电和光电已经基本上替代了火电,实现了零碳或者净零碳的电力供应。
自然界可再生能源是非常多的,太阳能给地球供应的能量是工业、生活各种能源的三千多倍。也就是说太阳能完全支持我们实现所有的能源需求,而不需要使用化石能源。
▶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
中国在光伏产业做得是比较好的。光伏需要多晶硅、单晶硅,我们的产量是最大的。发电靠风电和光电后,有一个最大缺点就是风电光电的不稳定,一块云彩过来以后,光伏电的发电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夜间也没有光。所以怎么使光能和风能的发电能够稳定的电供应,就需要和储电相匹配,可以把发电的高峰期的电储存起来,然后可再生能源加上储电形成一个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电能够使可再生能源来发电,供应人类需求。所以现在科学家认为光伏、风伏发电加储能技术可能是人类未来能源解决中,最集中的解决方案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核聚变发电。所以有化石能源的这个“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而是因为有新的技术,有了“青铜冶炼”技术。我们现在面临着化石能源的结束,是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
·太阳能与风力资源
青海、西藏是丰富的太阳能地区,每平方米每年就可以有1兆焦耳的能量。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巨大,风能中国也有丰富的风场资源,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发展风电和光电技术,代替现有的化石能源发电。
CCTC®03
人类最终能源
现在的重要问题是储电技术的发展,储电和再生能源发电组成智能电网。储能现在大规模的储能技术还在发展之中,其中各种技术,有化学储能、锂电池、动力电容、相变储能、机械储能、水力储能等等;水力储能现在是储量最大的。用上下游两个水库来调节风电、光电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也可以有建成液硫电池的大规模的储能技术。目前中国的储能技术还是以抽水储能占多,化学储能只占1/3不到。
所以现在关键就是要大力的发展储能技术,需要大量的发展水、电和化学储能,水电储能可以保证储能效率是电力在输出时占储能的75%,锂电池储的储能效率要占到90%,各有优势。
▶交通
国家现在汽车保有量是2.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81万辆处于世界首位。其实交通的电气化在火车上已经完全实现了,在航空、水等电气化过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在研究要实现整个水、陆、空的交通慢慢做到零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首架的电动飞机已经试飞,当然距离实现还有过程。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方向,这方面有很好的优势。近年来纯电动车的产量我们是世界第一。2020年销售占到全世界的42%,产业链基本完整,包括原料、关键零件、整车电机、电控、电池等等。在芯片、仿真软件、智子模技术等方面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储电技术的发展,这样可以对我们碳中和方面的零碳交通的实现加快进度。
▶化学储能
新能源汽车方面原来制约锂电池里程数比较低的情况已经改观,现在最好的成绩是可以开到800~1000公里,比燃油汽车开得还要更远。锂电池在高能量密度情况下会着火的情况也已经克服。要对我们化工人来讲的挑战,主要是给电池提供新的、高性能材料,我们不做电池,但给电池供应材料。
锂电池的碳材料——纳米碳管,这个技术是在清华大学做成后,而且转让给社会的。
上图是近期我们在做的石墨烯和碳管杂化,层面像天花板的是石墨烯,管状体型的是纳米碳材料。将碳材料组装到泡沫状态化的泡沫铝里,然后加上离子液化和石墨杂化,这种材料就可以做成动力给电容和动力电池的材料,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锂电池的效果。通过理硫的介入,可以抑制枝晶的产生,保证电池安全,甚至可以做成固化电池。也就是说由电解质做成固态之后,就更不会出现电池因意外而燃烧引起的问题,安全性可以得到大量的提升。
▶氢燃料
绿氢技术——通过光伏风电、光电产生电流去电解水,生产氢气,这样的制氢技术氢气是可以不排二氧化碳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氢气,这种技术可以代替我们现在用因为天然气来制氢的方式,从而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可是氢气不能管输,也很难储存,需要600公斤的高压罐来分装,所以它的储存和运输都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不太方便分布式利用。
没有二氧化碳的制氢技术,我们制氢应该用来合成材料代替煤。制氢来生产甲醇、氨气等等。所以大量的氢气制备时代,大规模的氢气是伪命题,应该将它作为材料使用,因为电解水制氢的技术现在的成本还比较高。
▶可再生资源用于运输
是否可以将所谓的氢燃料电池用于汽车涉及到效率的问题。现在用电解水制氢的能耗比较高,原因就是说电解水理论需要的电压是1.23伏,需要各种技术使水导电,实际电压在2伏以上,实现之后电解水的产量只跟电流有关系,跟电压没关系,可是电压跟能耗有关系,所以这样化电解水制氢能源转化效率现在只有30%、40%,再提高可能也到不了60%。制氢出的氢气再去用作氢燃料提取发电,氢燃料电池的能源转换效率大概是由50%提高到60%。以上过程是从可再生的电变成氢气,再由氢气变成电;能量就剩余1/3了,所以转化效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我们认为氢是一个很重要的碳中和的元素,可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二次能源。我们主张上实际上也是这么发展的,比如电动汽车的未来应该主要是锂电池或各种锂硫电池,各种新型电池的全电动车发展。
如果使用锂电池作为汽车的驱动,我们还有个重要优势就是电动车的储电能力可以储存光伏电力储能输出的1/2。所以纯电动车,一方面可以保证运输,同时它还是储能的一个重大手段,通过分布式电网利用,我们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资的成本。
▶核能利用
清华的高温气冷堆,可以复产700度到900度的蒸汽,这高能量的蒸汽可以通过化学链技术同时生产氢气。核聚变就更没有碳排放了,因为海水里的重氢是非常多的,核聚变的成功可能是人类未来能源的解决方案。
▶建筑
另外,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就是人居工程,是建筑和生活方面。关于这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是需要一种节能的建筑材料,在这方面,国外建筑业已经做了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效仿。
住户全部的能量的需求可以通过地热、风电、光电等等方式。
不排二氧化碳,不用化石燃料去供应,而且还能有富裕。这种零碳、完全生态化的居住环境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主要发展保温材料使冬天的供暖需求大幅度下降。
▶未来能源结构设想
最后,已经有很多专家做了很多假设并计算。到2060年再生能源是否可以完全覆盖。以这种模型设想,最终会覆盖80%~90%。到时的化石能源利用可能还要占到10%或者更少。这样话就需要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清华和国外有这样的技术合作——二氧化碳可以重新变成石头,以固体形式存在。这是一个化学链技术,是通过地球上大量存在的硅酸盐,就是橄榄石、蛇纹石,甚至于现在我们的建筑的废弃的水泥都是硅酸盐,通过硅酸盐用氯化铵活化变成氯化物,然后再用二氧化碳转化成碳酸盐,也就是碳酸钙、碳酸镁。可以长远的以固体形式保存。这些技术过去在经济上是站不住脚的,可在将来却不见得没有出路。所以我们还要开发很多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技术,在这方面也会在不断的进展。
▶低碳生活方式
联合国号召全民的低碳生活,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做过很好的宣传,提到二氧化碳排放跟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做了很详细的计算,比如你洗衣服时,洗完以后不用甩干机甩干,而用自然的晾干,这样的话每人每天就可以少排2.3公斤的二氧化碳。所以日常生活与碳排放是密切相关的。让我们可以参考的,应该提倡全民的低碳生活。
CCTC®04
结语
碳中和的问题是规划人类未来命运的重要抓手,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实际2060年碳中和的实现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中国要从工业化时代转化成信息化时代,必然伴随着这样的过程,我们在大幅度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提高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这是一个可再生能源主导的、代替了化石能源、核聚变能源的时代,也是化石燃料、化石煤、天然气作为燃料变成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化的时代。
会迎来全民、全行业、工业、农业、居住、交通等全面提升的大产业变革,使中国经济发展永远的摆脱了资源和能源匮乏的干扰,使中国社会能够进入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所以它的意义是巨大的,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这就是我们对于碳中和实现的一些思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5月23日,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在集团公司总部会见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双方就深化企地合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行座谈交流。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倪嘉宇,鄂尔多斯市委常委、秘书长额登毕力格,副市长邬建勋参加会见。王树东对李理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感谢鄂尔多斯市委、市政
日前,福州发布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
近日,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烯烃、芳烃及深加工工程融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揽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近千亿元融资批复,为项目的稳步推进筑牢资金“压舱石”。作为千亿级投资重点工程,榆林化学始终锚定“四个一流”建设目标,紧扣“四种经
4月初以来,面对贸易战、关税战给中国化工市场带来的冲击,中国石油相关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大化工原材料供应力度,加快推动国产化替代,努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助力国内化工产业破局突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认为,在关税政策的冲击下,我国化工领域将面临原材料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月逢先生指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启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二期、榆横综合中试基地二期建设,运行好陕西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政府发布《六盘水市水城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行动方案》指出,依托贵州能源200万吨/年煤焦化项目,以焦炉煤气制氢为起点,以公交和运煤重卡为突破口推动示范应用,围绕焦炉煤气制氢工艺,开展制氢、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2日,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辽宁鞍山与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举行会谈。双方就深化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燃料替代、数能融合、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见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宋海良感谢鞍钢集团长期以来给予中国能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并简要
5月10日,受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大唐低阶煤制天然气成套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示范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大唐20年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建成并运行国内首套低阶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攻克了高水高碱褐煤的4
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大有可为近年来,微反应技术凭借其高效、安全、环保的显著优势,在化工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这一前沿技术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特别是在精细化工、制药等产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据恒州恒思(YHresearch)团队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生产微反应器技术市场规模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4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伊金霍洛旗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围绕“十个领域”,细化实施任务。加快建设绿色装备制造集群,氢能装备制造等项目。主动融入自治区新能源发展战略,围绕“风光氢储一体化”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招引和谋划实
在“双碳”战略重塑全球工业格局的背景下,蒸发结晶圈龙头“抱团”齐聚,全方位呈现蒸发与结晶技术设备产业链前沿成果,汇聚世界500强、央企、大型上市公司,还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蒸发结晶圈智能化、节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根据全市碳排放双控目标,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产业和碳排放特征、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新增年排放温室气体1万吨以上货运港口行业、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更好发挥碳市场控制和减少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北极星能碳圈获悉,日前,天津经开区正式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实施。据悉,天津经开区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5月20日,被誉为全球燃气行业的“奥林匹克大会”——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首次在中国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赋能可持续未来”。昨日,国际燃气联盟(IGU)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2025年全球LNG报告》。(来源:能源新媒文/范珊珊)报告称,2024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量增长2.4%,达到4.
在保加利亚西北部蒙塔纳市的广袤原野上,正泰新能源书写下中欧清洁能源合作的新篇章。正泰新能源承建的Boychinovtsi67.5MWdc光伏项目已通过并网验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座以“正泰蓝”为底色的光伏矩阵,不仅成为保加利亚单体规模领先的清洁能源项目,更标志着正泰新能源在巴尔干地区的本土化运营迈
编者按:5月20日,2025年世界计量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以“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为主题,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主办,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南方电网公司承办。自有电网起,便有了电能计量。在我国,电能计量表发展先后历经了感应式电能表、机电一体式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等阶段,电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日前,华润潜江张金20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是华润潜江百万千瓦风电项目首期项目之一。项目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0兆瓦。风机塔筒为混塔结构,混塔部分112米,
5月21日,记者在位于甘肃平凉市的“陇电入鲁”重要调峰和支撑电源项目、山东能源集团灵台电厂看到,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拟于近期并网发电。据悉,灵台电厂计划今年6月份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这是山东能源集团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5月19日,若羌县举行新能源项目调度暨集中开工仪式,共有12个项目集中调度,8个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达252.25亿元,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次仪式调度开工的项目主要涵盖风电、光伏、储能三大领域,其中8个项目当场开工,4个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开工的项目包括5个风电项目、1个光伏项目和2
2015年,两位博士姚冀众和颜步一从海外学成回国,联合创立纤纳光电,扎根钙钛矿光伏领域。十年来,纤纳光电始终是该领域的领军企业,致力于钙钛矿前沿技术研究、钙钛矿组件低碳制造和市场化应用,2024年的出货量达全球钙钛矿市场的52.2%。联合创始人合照及市场份额估算5月22日,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志着我国“双碳”战略从目标规划全面转入落地攻坚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国网冀北党校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稳步推进。为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系统党校工作会
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3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该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通过系统评估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预估不同增温和畜牧业发展情景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他们研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根据全市碳排放双控目标,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产业和碳排放特征、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新增年排放温室气体1万吨以上货运港口行业、
北极星储能网讯:5月22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电力供应环境可持续性关键绩效指标报告(2024年度)》发布。其中指出,2024年,上海市需求响应管理平台签约高压用户4399户,注册负荷集成商45家,共计接入可调节负荷398.25万千瓦,同比增长28%;用户覆盖工业、商业楼宇、电动汽车、铁塔基站、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更好发挥碳市场控制和减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3日,辽宁本溪市政府发布了政协代表《关于促进清洁能源发电有序发展的提案》答复,其中显示,辽宁本溪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范化、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本溪高新区100MW共享储能示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截至目前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日前,华润潜江张金20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是华润潜江百万千瓦风电项目首期项目之一。项目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0兆瓦。风机塔筒为混塔结构,混塔部分112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9日,北京经开区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出:针对市场需求端应用新技术时了解不足、渠道不畅等情况,着重在新型储能、碳中和、碳足迹及循环利用等方面,初步构建路演、推广和试点的应用体系。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新建工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其本质安全、长时可靠等特性,赢得了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初始成本过高的核心挑战。当时间来到2025年,锂电池储能中标价已接近0.4元/Wh,对比之下,液流电池亟需突破成本瓶颈。作为新型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全钒液流电池无疑是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