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黄土高原沟域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

2021-10-09 11:19来源:中国土地作者:王煦然 原野关键词: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修复工程黄土高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8年,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试点被纳入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汾河中上游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区、生态贡献区、革命老区”四区叠加的基本特征,在该区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将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通过试点工程,探索有效路径。

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

静乐县地处汾河中上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面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形势严峻、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重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曾一度导致静乐县农地产能低下、乡村贫困、产业凋敝、治理落后等问题。针对生态环境和乡村发展的现状,静乐县通过“资源—产业—资金—政策”的内在耦合,助力“资源—资本—资产”的集成,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正向互馈。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环境要素是基础,特色产业是核心,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是“两翼”。整体而言,就是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改革,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以及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开展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源涵养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增强区域内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的价值,然后进一步通过资源产权改革,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向“资产优势”的转化,助力区域生态产业、文旅产业等的发展。同时,在移民搬迁、乡村风貌提升等工程实施中,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

沟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要素统筹

沟域生态保护修复总目标的确定。静乐县根据沟域面临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低下、水源涵养能力不足等生态胁迫状况,在确保沟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根据沟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适宜性,科学配置沟域空间生态景观要素,实现沟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格局优化,提高沟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抗逆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沟域景观结构优化和国土资源配置。在沟域生态保护修复总目标的控制下,静乐县运用生态景观学的理论与方法,优化沟域山水、田村、林草和生态网络的生态景观格局,林草地等生态用地向沟域山头集中,生产用地向沟谷集中,居民点等生活用地则向沟口集中。同时,根据沟域发展方向,打破沟域内行政村界的限制,以国土资源适宜性为依据,合理调整沟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如:静乐县万辉沟生态修复工程,遵循“生态在山上,生产在沟谷,生活在沟口”的理念,进行生态格局优化,根据沟域水、土、气、热等立地条件,统筹安排不同类型的“修山、护水、增绿、扩湿、整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并立足于万辉沟的特色发展方向,增加水浇地、有林地等用地类型,减少旱地、其他草地等用地类型。

沟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分区及工程设置。针对沟域生态脆弱和生态胁迫严重的状况,静乐县确定沟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核心,将沟域划分为四大治理区:河道整治区、农田整治区、造林绿化区、封山育林区。根据不同治理区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特征,确定空间布局和工程措施。其中,在河道整治区中,主河道治理主要采用涵养水源与农田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支沟治理主要采取水土流失防治的方式;在农田整治区中,根据项目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等原则,分为粮食增产区、梯田改造区;在造林绿化区中,按照区域主导功能、生态区位及立地类型,分为荒山造林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和河道绿化工程;在封山育林区中,明确圈定封山育林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并建立标志牌,鼓励自然恢复,进行封禁保护。

沟域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将营林造林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静乐县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绿化、发展丘陵区特色经济林、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等多种途径,带领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如:庆鲁沟6个村通过实施浅山丘陵区特色经济林项目,栽植沙棘、杏树等经济林,使经济林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同时,还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聘用生态公益林管护员,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增收。

将整村搬迁和产业扶持相结合,保障搬迁户权益。静乐县从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出发,通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地点,并通过产业扶持,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如:庆鲁沟对6个整村搬迁的村民分别进行集中或分散安置,在6个搬迁村优先布局、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荒山造林项目和光伏扶贫项目,将涉及的315亩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范围,多渠道保障搬迁户的就业和增收。

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要求,创新农户增收利益机制。静乐县立足沟域资源优势,发展民俗、采摘等特色文旅、生态产业,并构建了“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增收。其中,根据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开发山地采摘园,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发展以传统酱醋、豆腐等作坊为主的农家小院,拓展庭院经济,打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民舍、民窑等。同时,对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通过“低保+养老+退耕补助+土地流转金+光伏、农机收益+政策措施+集体股份分红”等收益,综合予以兜底保障。

坚持整沟治理和乡村风貌提升相结合,改善乡村生活条件。静乐县在生态修复中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在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同时,增强乡村对城镇居民的吸引,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如:庆鲁村投资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旅游厕所、休闲广场、村史馆等,改造、维修保留村的村卫生室和党员活动室,配置文体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推动土地、森林等产权要素改革,促使各类资本“上山下乡”。静乐县在生态修复中创新土地使用与治理模式,出台整沟治理土地流转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沟内土地规模化流转;推进林地资源分类确权,推行集体荒山荒坡、集体林地限期绿化政策,创新林地管理经营机制;统筹沟域内的村庄布局,加大搬迁村的宅基地复垦以及挂牌交易力度。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承载、沟域打造”的思路,把沟域内“山、水、路、林、田、村”作为市场要素配置,对接市场需求,开展“生态招商”“整沟治理招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整沟治理,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负责”,推进沟域产业转型发展。

相关思考

“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须加强统筹领导。黄土高原沟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耦合了“资源、产业、资金、政策”等要素,需要“顶层设计+工程实施”的结合以及“人、财、物”的协调保障。该系统工程的实施绝非单一部门能够完成,需要成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领导小组,统筹资源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等,确保治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须强化规划引领。黄土高原沟域的生态修复,不仅要统筹沟域内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而且要针对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生态致贫问题等问题,将乡村振兴融入生态修复中来,实现“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双赢。因此,需要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

“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须突出整沟治理的区域特色。黄土高原沟域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沟而异,且沟际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同质化的生态修复模式不利于沟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同质化的乡村振兴模式也会造成沟域间的产业重复与内部竞争等问题。因此,需要突出整沟治理的区域特色。

“生态修复+乡村振兴”须充分盘活各类资金。晋北黄土高原沟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沟域生态修复面临资金短缺的制约。该区域承担着国家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功能,既需要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等途径筹集资金,也要推动“生态修复+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原标题:黄土高原沟域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路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保护修复查看更多>生态修复工程查看更多>黄土高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