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危机,也是严峻而长期的挑战。面向碳中和的低碳、零碳乃至负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关键。
目前世界上137个国家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做出碳中和承诺,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实现“双碳”目标这个重大国家战略部署面前,清华大学于9月22日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不是赶时髦,而是敢担当。清华追求的不是干事,而是干成事、干成大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近日的采访中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
在此次采访中,贺克斌院长为我们讲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背景与实现路径,以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整体理念与发展规划。
实现“双碳”目标,不进则退
记者: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球大背景是什么?
贺克斌:日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愈来愈无法忽视。从1850年到2020年,地球平均温度累计上升1.2度。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若不对全球升温加以控制,将是自毁家园。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未来温控目标的安全线是升温幅度不能超过2度,更稳妥一点,是要实现不超过1.5度的温控目标,这也是全球各国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达成的基本共识。因此中国提出要努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首先是气候履约的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贺克斌: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产业竞争的需求。碳减排技术升级的竞争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目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而风、光资源分布相对更均匀,谁能够更好地掌握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领先技术体系,谁就获得了长期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的提升。
可再生能源的分布相对均衡,也为各国提供了解除资源依赖、实现发展相对平等机会。资源物质的排他性并不存在于知识技术领域,各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技术传播实现良性合作与共赢。总体来看,技术依赖型经济有着光明的前景。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摆脱资源依赖,谁就能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把握先机。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贺克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环境治理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尾部治理路径逐步转向主动治理与控制。未来的几十年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市的PM2.5从2013年的89微克/立方米降到去年的38微克/立方米。在碳中和目标下,2060年北京的PM2.5数值将降到世卫组织现在的最低推荐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自然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将对国民健康获益和人口平均寿命有重要的正向意义,这与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完全一致。
因此,无论是气候履约、产业竞争还是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都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行动,不抓住机遇就会错失时间窗口,所以在碳中和领域,中国必须要主动发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五碳并举”,步步为营
记者:我们未来的减排任务如何一步步完成?
贺克斌:可以考虑通过“五碳并举”的措施来攻克难关。
第一,资源增效减碳。在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的条件下,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减下来的碳就叫资源增效减碳。
第二,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第三,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来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
第四,生态系统固碳,通过各种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陆地与海洋碳汇扩增。
第五,市场机制融碳。前四个措施都是技术手段,什么样的技术在什么样的时空范围里应该优先使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
记者:此前,您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蓝天保卫战”一线,在减污降碳等领域,未来有哪些规划?
贺克斌: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之前做的蓝天保卫战相关工作,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带动了能效提升与减碳,但这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从“蓝天拉动低碳”正在逐步发展成“低碳拉动蓝天”。
当我们向碳中和时代迈进,低碳拉动蓝天就要成为重点工作目标,我们的烟气多污染物工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已改名为“烟气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工程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在相关方向攻关。
在无废城市建设、固废处理方面环境学院也有相关工作,通过关键材料的回收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小规模应用的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通过固废处理实现回收,就会成为新的资源,这一领域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环境学院与地学系合作的碳中和与环境协同治理平台将从另一路径推动减污降碳,通过发布报告进行全国地方减污降碳的评估推动相关进展。同时,地面设施会影响气候与降水,水资源的分布影响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匹配程度。自然环境资源能否支撑大规模的新能源应用除了要求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要求系统的协同匹配,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清华不是赶时髦,而是敢担当”
记者: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的背景是什么?
贺克斌:国际能源署(IEA)2021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里,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研发提升。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有很大的技术攻关空间,要从现在开始筹划布局。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中国有巨大的制度优势。适当的政策发挥作用有利于新技术加速成熟、进入市场。因此我们有坚实的支撑与巨大的机遇。清华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便是基于这些现实需求和重要机遇,是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将国家重大需求与清华自身优势结合的成果。
如果说清华已有的碳中和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工作基础都是“珍珠”,那么碳中和研究院就要“把珍珠串成项链”,集中优势力量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无论是承担时代使命,还是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突破,清华都责无旁贷。担当本身就是学科发展的最大机遇,承担时代责任正是一个学科成长的最好发展机会。因此,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不是赶时髦,而是敢担当。清华追求的不是干事,而是干成事、干成大事。
发挥清华优势
多学科多院系联合创新
记者: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有哪些发展规划?
贺克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旨在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实现国际技术引领,出战略思想、出关键技术、出综合示范。目前我们设置有七大攻关方向,分别是零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深度减排、封存和碳汇。这是一个滚动开放的布局,未来将会结合清华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完善这一架构。
碳中和技术涉及多个院系、多个学科,碳中和研究院将鼓励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创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我们希望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团结各行业的力量,以结果导向、宽口径的方式实现更多合作。
碳中和研究院也将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所需人才。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同理,既要实现当下与未来的平稳过渡,同时也要规划合理的发展路径与战略,抓住未来的竞争机遇。
同时,研究院还将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与合作互补。我们要在具有明显优势的方面勇挑大梁,在不是我们特长的领域虚心学习,才能团结多方力量合作干成大事。
记者:在校地合作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研究院有怎样的具体计划?
贺克斌:在校地合作方面,我们会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形成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碳中和关键技术合作集成平台,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对接地方低碳发展与企业转型需求,合作共建绿色低碳示范企业、示范城市(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计划举办碳中和前沿技术高端国际论坛,邀请国际低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重点探讨碳中和学术前沿、技术创新、战略思想;加强国际科技传播,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智库等开展广泛对话,推出碳中和关键技术、案例工程与创新企业榜单评价榜单,提升国际影响力;倡议并成立碳中和技术国际联盟,推动国际知名高校、企业、机构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院将综合组织评审意见,通过发布碳减排技术进展、企业评估等榜单团结全球专家、推动学术技术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碳减排领域的科技影响力。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现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学部主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等。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3日至25日,韩国国际绿色能源展(GreenEnergyExpo2025)在韩国大邱EXCO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作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本次展会隆基携高效、高可靠的BC组件重磅亮相,以创新实力再次成为展会焦点。眼见为实,BC实力惊艳全场在隆基展台的核心区域,BC组件的动态演示吸引了众多观展者驻足。现场与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下文简称《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调频、备用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与高效。《规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5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工作通知。通知指出,本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满足申报条件的单位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和全面覆盖的原则,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评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8日,河南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智慧岛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和保险等方式,加大对智能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资
4月27日,吉林油田举办新闻发布会,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27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该管道设计总长约400公里,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量超过400万吨。据介绍,该管道是目前中国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采用超临界/密相(一种特殊的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4月28日,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厦门象屿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象屿能源发展”)总经理林超群一行到访明阳集团,与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座谈交流。双方就深化新能源领域合作、风电产业协同、制造业互补及全球化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张传卫对
4月27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该指南规定了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的总体原则、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价,适用于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以及省级、设区市级人民政府开展零碳园区认定工作。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征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4月28日,北汽福田首次发布ESG报告。报告披露,福田将在2028年碳达峰,2035年核心工厂实现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2024年福田汽车实现全价值链减少碳排放约1.3万吨,较基准年减少17.71%,相当于为地球种植63万棵树。得益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福田汽车已有6款车
4月25日,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简称“TüV莱茵”)联合山东省储能学会、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在青岛举办“2025华北区新能源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探索绿色可持续开创能源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专家学者和行
2024年12月,陕西省发改委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案例征集、筛选、评审等环节,评选出了14个典型案例。近日,陕西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咸阳市以林业碳汇“344”模式探索区域碳中和路径》的实践案例经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下文简称《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调频、备用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与高效。《规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5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工作通知。通知指出,本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满足申报条件的单位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和全面覆盖的原则,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评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8日,河南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园区、智慧岛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和保险等方式,加大对智能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资
4月28日,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厦门象屿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象屿能源发展”)总经理林超群一行到访明阳集团,与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座谈交流。双方就深化新能源领域合作、风电产业协同、制造业互补及全球化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张传卫对
4月27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该指南规定了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的总体原则、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价,适用于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以及省级、设区市级人民政府开展零碳园区认定工作。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征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4月28日,北汽福田首次发布ESG报告。报告披露,福田将在2028年碳达峰,2035年核心工厂实现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2024年福田汽车实现全价值链减少碳排放约1.3万吨,较基准年减少17.71%,相当于为地球种植63万棵树。得益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福田汽车已有6款车
4月25日,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简称“TüV莱茵”)联合山东省储能学会、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在青岛举办“2025华北区新能源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探索绿色可持续开创能源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专家学者和行
为加快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现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择优推荐节能降碳效果明显、技术成熟可靠、具备经济效益和推广潜力,能够实现全流程系统节能降碳或跨行业、领域融合创新的技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推荐范围有五大方面,其中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包括清洁低碳氢制备及应用、高效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电能替代等多能高效互补技术等。原文如下:工业
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都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也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点领域。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率先建成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季度能源形势、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解读《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发展氢能产业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定向委托、河钢牵头实施的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批次项目,“河北钢铁低成本降污增效材料和关键技术研究”在河钢研发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河钢由超低排放技术体系向高效低耗、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体系的重大跨越,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的战略举措和务实
2024年10月30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开业典礼在澳门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吕玉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
第十六届环境与发展论坛方案(草案)一、背景“环境与发展论坛”是2005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创办,前六届为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环境保护部主办,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第七届以后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是中华环保联合会创会品牌活动,已举办了十五届,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生态文明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26日,7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市重磅发布,其中包括两项氢能相关。以氢能为枢纽的低碳/零碳智慧园区构建关键技术——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项目为清华大学—鄂尔多斯碳中和协同创新专项,针对传统碱性电解技术进行革新,基于耐高温高活性电催化剂材料
近日,《美丽湖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家论证会在汉召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等8名特邀专家齐聚一堂,为《规划
指导单位:届时拟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作为指导单位主办单位:陕西省节能协会、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陕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西安丝路碳博会展有限公司协办单位: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展会背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
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应如何看待碳中和科技尤其是能源科技的价值,现有碳中和技术发展现状如何?哪些领域最有潜力?本刊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他表示,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碳中和所需的技术中,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尚不足一半,要
院士论坛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应如何看待碳中和科技尤其是能源科技的价值,现有碳中和技术发展现状如何?哪些领域最有潜力?本刊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他表示,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碳中和所需的技术中,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尚不足
12月20日,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隧道股份召开的“双碳科创中心”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城市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2023年会论坛。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储能技术研发智造独角兽企业,副总裁谷雨作为签约代表与隧道股份上海能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研发和推广新型储能技术,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在所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排位最高。大气污染作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强调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22日,2023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吕亮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