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报道正文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2021-10-25 16:03来源:河南文明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低碳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民意所在。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福祉,亦关乎高质量发展未来。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河南省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眼下,一幅绿满中原的“富春山居图”正缓缓展开。

一场战役——交出一份绿水青山答卷

河南,这片孕育了5000年灿烂文明的土地,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曾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耗能企业占比高,结构性污染突出,公路交通污染排放严重,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三散问题治理难度大,再加上三面环山自然禀赋所导致静温逆温现象频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极差……

与之对应的,是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呼唤,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痛定思痛,一场自上而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打响了。

省委省政府建立了高规格的污染防治攻坚领导机制。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双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建立“1+5”办公协作机制(攻坚办+“散乱污”治理办、控尘办、散煤办、打黑油办、“双替代”办),健全了领导分口负责的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系列文件也应运而生。《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决议》《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相继印发,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初见雏形。

随着污染防治持续深入,全省上下发展理念、环保工作思路发生质变。把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干部考核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逐渐成为共识。

三年攻坚克难,成效显现,河南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河南省空气优良天数在全年占比高达67.0%,较2015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省份中排名第二;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增加幅度位居全国第一,超出国家优良天数比例要求;全省有9个县(市)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1个县基本实现二级达标。

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2020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7.7%,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两项指标分别好于国家下达目标。国家考核的省辖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段)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确保了首都及沿线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村庄整治完成率达到121%,“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

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一种信念——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初秋的清晨,雨霁天晴,漫步在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林间,泉水叮咚,偶闻几声鸟鸣。与早些年的喧嚣不同,小秦岭如今恢复了应有的安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肆意无度的开采,原本的青山污水横流,满目疮痍。背水一战时不我待。

封矿口、拆设施、清矿渣,521个坑口被封堵关闭,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被拆除,覆土、植树,近百万株树苗在“石头山”上拔地而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现身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斑羚、红腹锦鸡也成为常客;地处小秦岭的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到假日游人如织,山脚下的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游日益红火;2019年3月,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蹚出来了。

小秦岭的巨变只是河南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统筹发展的成果之花正次第开放。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提升了。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在“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下,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修复完成率达到国家目标。

生态示范区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了。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省级生态县26个……省、市、县三级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体系日渐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绿色发展的框架搭好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编制成功,生态环境实现分区管控,从决策源头预防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政策基石垒好了。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意见、支持郑州洛阳鹤壁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环保政策等相继出台,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推行“无打扰”监管模式,“企业服务日”连续开展,绿色发展有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进入“十四五”时期,减污降碳成了绿色发展的新要求。一手减污,一手降碳,既要末端治理,更要源头治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推动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转水运和多式联运,全省120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注脚。

一渠清水——奏响一曲生态文明乐章

在河南淅川与湖北丹江口之间,有一片126万亩的辽阔水面,它就是丹江口水库。从水库东岸陶岔渠首开始,一渠清水碧波荡漾,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长途跋涉1432公里,润泽华北,造福中华,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这条绵延千里的人工天河,是保障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更是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

这一渠清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今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市淅川县,考察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不负嘱托,守好京津冀大水缸,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河南重任在肩。

2016年,在丹江口水库,人们发现了指甲大小、晶莹剔透的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而这种小精灵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对水质极其“挑剔”。

桃花水母出现的背后离不开铁腕治污的坚决。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南阳,累计关闭了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淅川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全县50多个小流域,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作物漫山遍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带动受水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让发展增量不增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段)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大部分达到Ⅰ类,可以直接饮用。

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还有另一条大河。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擘画了发展新坐标——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为标志,从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到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从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到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等标志性项目,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响鼓重锤。420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启动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了;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涉水企业、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等排查整治全面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连年开展;“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方案应运而生……

黄河生态环境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

去年,河南省黄河干流水质持续达标,18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4.4%;黄河流域9市1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6%,优良天数为228天,同比增加44天;上万只崖沙燕来到黄河崖壁上筑巢安家,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洛阳等地频频露面,生物多样性丰富。

回首往昔,成就何其辉煌。展望未来,征程何其壮丽。

昂首迈进“十四五”,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生态环境工作也有了新思路——在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的基础之上,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生态强省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场关乎中原儿女福祉的绿色变革,已经踏上征程。一幅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河南新画卷,已跃然纸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绿色低碳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