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大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11-30 10:04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大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印发《大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起步期相协同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与大同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水供给安全、水防御安全、水生态安全、水文化安全、水信息安全、水管理安全“六位一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全面形成,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配置大幅优化,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灌区基本建成。防洪体系达标建设基本完成,安澜大同基本建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幸福河湖和健康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基本建成;水利管理的法制化、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

关于印发《大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单位:

《大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为全面提高大同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编制了本规划,作为《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支撑,指导“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大同市以优先节约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修复水生态、确保水安全为治水方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水利改革加快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节水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6.16亿m3,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15%和1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8。大同市被命名为“山西省节水型城市”,平城区、阳高县已达到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编制完成了《大同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

2.防洪能力不断提高

实施了册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白登河、黑水河、南洋河、壶流河、浑河、唐河、大东河7条河流治理工程,实施了浑源县大东峪山洪沟治理工程。完善了全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防汛体系。

3.供水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续建阳高县守口堡水库、灵丘县门头峪水库、浑源县王千庄水库,开工建设阳高县堡子湾水库、天镇县石佛寺水库、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和册田水库引水更新改造工程。批复了左云县、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县域小水网规划。编制完成了《大同市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

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新进展

桑干河、大清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快推进。批复了桑干河、大清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桑干河、大清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建成御河城区段、御河得大高速桥至京包铁路桥段等5个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御河、十里河等13个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枯水期生态补水工作,自2017年以来引黄入桑5.3亿m3,引黄入御0.24亿m3。发布了《大同市御河、口泉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大同市御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

水源地保护工作向前迈进。墙框堡水库、安家小村水源地和二三十里铺水源3个地级以上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均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设置了标志牌。21个地级以下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中,浑源县城东水源地和广灵县城西水源地等完成了保护区标志设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通过大力实施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黄土高原地区塬面保护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工程,全市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70km2。修订了《大同市水土保持管理条例》。

5.农业农村水利基础加快夯实

供水和灌溉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五年来,全市巩固提升了1379个村、116.0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条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2018年底耕地灌溉面积达到231.02万亩,为全市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水利扶贫成效显著。按照省、市《关于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会议精神,完成了涉及599个贫困村、29.14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生活困难问题,实施了7个帮扶村水源、节水工程。重点加强干旱问题突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强贫困地区中小河流、山洪沟和易受洪涝灾害区的防洪治理。

6.水利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编制完成了《大同市河长制综合管控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实现河长制管理精细化、集成化、协同化、智能化、移动化,为河长制提供智慧“大脑”。委托专业公司对7条市管河流进行视频制作。对全市121个自动雨量站、40个自动水位站和9处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维修养护。全市水库水位水质监测和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维护项目通过验收。

7.水利改革与管理持续深化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卓有成效。全市确立市、县二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并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评价体系。五年来,通过实施一批水源置换、关井压采工程,全市累计关闭地下水取水井619眼,压采地下水8908万m3,超采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面积减小24.44km2

河湖监管工作取得突破。全面推行河长制,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106条河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市、县、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总河长”,形成了“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的工作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了河长制市级会议、信息报送和信息共享、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工作验收等工作制度。扎实推进河流管理保护范围确权划界工作,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106条河流完成了河道治导线规划,其中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7条河流编制了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强化水域岸线管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与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截止2020年底我市有19个项目由该公司承接实施。浑源县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灵丘县泽水河、沙河、塌涧河三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引入了PPP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起政府协调、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为全市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投融资建管新模式。

“十三五”全市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利信息化水平、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等仍需进一步提升。

新时期,水安全保障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重大机遇。一是党中央治水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水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二是水利部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山西省关于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的总体要求,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任务;三是大同市“一城五地”发展战略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要求;四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期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6-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为四高两同步”和市委市政府“一城五地”的总体要求,立足“五期叠加”的新发展阶段,以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为主要任务,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供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水安全保障之路,为全力推动大同高质量和高速度转型发展、奋力书写大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深入推进节水行动。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空间均衡,协调发展。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统筹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左岸与右岸,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重大关系,着力提升水利在空间上、时间上、内容上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水平。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治理。立足基本市情、水情以及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水利发展方向,科学制定水利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城市农村、山水林田湖草-7-各要素,对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等各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水利科学发展。坚持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给水域以最适空间,给水资源以最低消耗,给水生态以最大保护,给水环境以最小污染,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坚持两手发力,强化监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推进水权、水价、水利投融资等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引导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水利行业管理。

(三)规划目标

1.2025年规划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起步期相协同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促节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4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省下达指标。

——增供水。区域多元互补、丰枯调剂、集约节约的水资-8-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4%。

——控洪水。主要河流防洪保护区达到防洪标准,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基本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部消除,小(一)型以上水库运行管理全面达标。——保清水。县级以上供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万人以上农村供水全部划定水源保护区和实施保护措施,重要江河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河流水库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地下水压采、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完成省下达指标。

——增智水。水利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感知广泛、处理高效、协同智能、安全可靠”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管好水。“五水综改”等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治理五河(桑干河、御河、十里河、口泉河、甘河)、连通五库(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文瀛湖水库、孤山水库、墙框堡水库)、延伸两线(引黄工程供水管线、册田引水工程供水管线)工程。

2.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与大同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水供给安全、水防御安全、水生态安全、水文化安全、水信息安全、水管理安全“六位一体”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全面形成,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配置大幅优化,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灌区基本建成。防洪体系达标建设基本完成,安澜大同基本建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幸福河湖和健康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基本建成;水利管理的法制化、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深度实施节水行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1.深度实施节水行动

深度实施农业节水增效。以渠首工程、干支渠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的提升改造,以及配套渠首工程控制系统、测控一体化闸门、视频监控、水量计量设施、自动化信息平台等为重点,加快册田大型灌区及唐峪灌区、兰玉堡灌区等9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深度实施工业节水减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高耗水行业负面清单,严控新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加快构筑新兴节水产业体系。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和回用水改造,重点用水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推动高耗水工业企业入园,建设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园区。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梯级利用,促进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

深度实施城镇节水降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系统性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各环节,推进城镇节水改造,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城镇高效水系统。重点抓好污水再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持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到2025年,大同市各县城的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健全节水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市场化节水机制,不断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建立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大同实施方案》的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机制。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结合“世界-12-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高民众节水意识;加大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节水宣传力度。开展“节水大同行”、“节水在路上”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节水科普教育。

到2025年,全民节水、全程节水、全域节水、全设施节水“四全”节水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成新时代节水型城市。

2.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要求,根据省水利厅等的安排部署,梳理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制定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出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主要制度内容和具体措施要求等,为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供制度保障。“十四五”时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

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十四五”时期,建立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倒逼城市、产业发展布局、规模、方式的优化调整。完成桑干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工作。在山西省确定大清河等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后,开展大同市水量细化工作。落实山西省制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限批机制,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临界超载地区限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实施山西省建立的超用水量退减机制。建立取水许可水量动态调整机制。

严格用水管理。加快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智能用水计量。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水资源论证等有关内容和要求,从源头把好节水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取水许可管理,从严核定许可水量。“十四五”时期,建立全市重点取水口名录及台账,逐年编制用水监督管理计划。

到2025年,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加强水资源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按照用足黄河水、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全力构建多源调配、丰枯互济的水资源工程体系,确保供水安全。

1.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

续建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一期工程、册田水库引水更新改造工程,开展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二期工程、唐河引水入广工程等的设计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修复水生态环境。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在强化节水、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前提下,以城镇备用水源和集中式供水水源建设为核心,兼顾区域农业发展,继续推进阳高县守口堡水库、堡子湾水库,天镇县石佛寺水库,浑源县王千庄水库续建工作。

3.加强供水工程建设

加强县域小水网工程建设。建设左云县、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县域小水网工程,置换地下水和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快县城供水工程建设。为扩大县城水源的供水范围和将优质水源用于城镇生活,建设县城供水工程,包括天镇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浑源县王千庄水库向县城供水配套工程、广灵县县城水源地置换工程、灵丘县门头峪水库引供水配套工程等。加快备用水源建设。为提高供水保障程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大同市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水源为赵家窑水库。建设灵丘县唐河水库备用水源工程。

4.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

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严格考核非常规水利用比例。统筹利用城市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于工业园区、农业灌溉和河道外生态景观等。综合利用煤矿利用之余的矿坑水。新建小区、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利用非常规水替代新鲜水。2025年,全市非常规水利用总量达到6954万m3

(三)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安全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保护与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文化建设,助力构建大同市“一河两屏六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

1.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重点实施以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封禁治理、护地坝、水源工程、节水工程、淤地坝除险加固、小型提水工程、村庄绿化美化、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及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程。

2.加强河流生态保护治理

以流域为单元,以源头区保护、河流与湿地修复、河流生态廊道打造、生态堤防建设等为重点,加强河流生态保护治理,着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桑干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大清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永定河河源区修复与保护工程,生态治理河长共计353km。

3.加强地下水保护与修复

继续实施地下水压采。加快推进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册田水库引水更新改造、左云县县域小水网工程、新荣区县域小水网工程、阳高县县域小水网工程、天镇县县域小水网工程等的建设,用外调水置换地下水,实现地下水压采。结合超采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减少亩均灌溉用水量,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实现以节水促压采。“十四五”时期,超采区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其他地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趋于稳定或略有回升。-16-推进泉域保护。以地下水关井压采以及河道治理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源头区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地下水监测系统的建设为重点,推进水神堂泉域保护。以水污染防治和开采量控制等为重点,推进城头会泉域保护,使水质达到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要求,并维持稳定出流。

4.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新荣区万泉河水源地,阳高县守口堡水库水源地,天镇县水桶寺水源地等11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措施包括修建隔离防护网、标示牌、生态沟渠、河岸生态防护、监控体系等。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

5.推进水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大同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坐拥永定河和大清河两大水系的优势,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南有三亚避寒胜地、北有大同避暑圣地”旅游品牌的打造。一是以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与展示、搭建水文化宣传平台、创建水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水文化研究交流等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升水文化软实力。二是积极推进神溪水利风景区、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神堂泉域历史水文化塑造等一批水文化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文化硬实力。

(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保障防洪安全

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牢牢守住防洪风险防控底线,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1.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以列入《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的防洪问题突出、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中小河流为重点对象,以堤防加固及新建、护岸建设、河道疏浚等为主要措施,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时期,实施十里河、淤泥河等13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长168.7km,治理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显著提升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

2.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部署,坚持建管并重,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十四五”时期,实施现有孤峰山、十里河2座中型水库及枕头河水库、直峪水库、下河湾水库、华山水库、王庄水库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步完善雨水情测报、安全监测设施,全面消除病险水库,确保工程安全,恢复水库功能,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

3.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以重点防治区和近期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为重点,完善“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十四五”时期,各县(区)建成较为完善的非工程措施体系。重点实施平城区、云州区、灵丘县5条山洪沟治理。

4.加强防洪能力建设

加强河道管理,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决策调度系统、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等,切实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和防汛物资管理;强化防洪知识宣传,开展防洪预案演练,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和防洪减灾应急管理能力。

(五)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按照城乡基础服务均等化、农村产业现代化、居住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的有效衔接,保障农业农村水安全,助力水美乡村建设。

1.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与规模化供水工程相结合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十四五”时期,全市共新建及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68处,工程总规模达到5.67万t/d。

2.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结合深度农业节水增效,加快册田大型灌区及唐峪灌区、兰玉堡灌区等9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灌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

3.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乡村。“十四五”时期,积极开展前期工作,重点实施云州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准确把握“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总体要求,以实现水利智慧化管理为目标,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为驱动,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着力以水利信息化引领水利现代化,为建设“数字大同”提供支撑和保障。完善水利感知网。加强基本水情信息、水资源、地下水、水生态、水土保持等监测。完善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系统。完善水利信息网。完善信息采集、传输和控制网络。完善水利综合会商调度中心、会议云平台和政务网络等。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加强数据资源、业务应用、运行环境、安全体系等的整合共享,完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共享、服务等环节技术标准。推进数字流域建设。推进水利数据底板建设,构建支撑数字流域模拟的支撑平台。加快涉水业务智能化应用。完善业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健全网络安全体系。提升纵深防御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

(七)加强“五水综改”,提升水利发展活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全面提升水利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

1.推进水源改革,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严格地下水管控。充分发挥水资源税价内征收,调整基本水价,实现税价改革联动。完善本地地表水、黄河水、地下水的水价机制。

2.推进水权改革,培育公平有序的水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通过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促进水权交易流转、建立完善水权制度体系,构建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形成与大同市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水市场。

3.推进水利改革,实现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强化规划引领,建立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的新型治水体系,建立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建运管机制,建立生态用水补偿机制,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实现政企协同、各负其责、投资多元、保障有力,为全市生活、生产、生态提供坚强水保障。

4.推进水工改革,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推进管理体制企业化、运行调度精准化、运行管理标准化、设施维护物业化“四化”创新。支持各级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更好发挥水工设施功能和效益,增强水工队伍市场竞争力。

5.推进水务改革,逐步实现水务产业一体化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横向拓展城乡供水一体化,纵向贯通水务供排一体化,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竞争的水务产业市场,促进城乡水务提档升级。

(八)加强水利管理,提升治水现代化水平按照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找准治水能力短板,加快提升依法治水、涉水事务监管、水安全风险防控、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五个能力”,切实提高治水现代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加强对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水安全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水行政、发展改革、财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具体抓好“十四五”时期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形成推动全市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合力。

(二)落实目标责任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措施等进一步细化,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精心组织,严格落实防汛抗旱、供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河长制等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适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三)科学有序推进建立《规划》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逐项扎实做好《规划》各项目前期工作。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征地、区域水量分配、利益协调等问题,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加强项目储备,科学有序推进。

(四)凝聚各方力量加大水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和亲水、护水意识,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发展热情,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定时利用多种公共媒介公布规划实施情况及重大工程建设情况,提高公众知情权和决策透明度。推进公众参与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价格听证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生态保护查看更多>水资源配置查看更多>大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