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1 工程建设标准的发展历程
1.1 标准全部强制实施阶段
“一五" 期间,工程建设标准基本参照苏联标准,这是由于我国缺乏工程经验,大多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均从苏联全套引进,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也需参照苏联经验。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对各级生产、建设管理部门和各企业单位执行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明确技术标准的制定、分级原则和强制实施属性。国家计划委员会在1971年—1972年出台的《关于设计、施工规范中文字符号的采用和做好有关标准之间“对口”工作的通知》《关于修订全国通用的设计标准和技 术规范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搞好设计标准、规范修订工作的几点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全部强制实施的制度 o
1.2 区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阶段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其中将国家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分成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改变了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单一强制属性。
1.3 全文强制性、条款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并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求,原建设部发布了《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原建设部令第24号)和《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原建设部令第81号),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配套实施, 明确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范围和实施监督规定,发布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解决了强制性条文分散、不便于实施和监督等问题。此后,还陆续编制发布了《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 50494—2009)、《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2012)等全文强制性标准,进行了我国技术法规的探索。此后,工程建设标准分为了全文强制性、条款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三类。
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程建设标准经过70年的发展,已伴随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日趋完善,形成了以综合标准为目标,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为支撑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目前该标准体系虽基本完善,但立足长远和国际化发展 ,工程建设标准自身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 现行强制性条文弊端逐渐暴露。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主要分散存在于每项独立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中,条文独立分散,同一行业的强制性条文尚不能构成完整的强制性规定体系,强制性条文之间缺乏整体性。同时,由于现行强制性条文的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与法律法规不同,导致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执行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
② 现有标准供给渠道单一,市场化供应缺乏。尽管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互为补充的供给模式,但仍以政府主导标准为主,因此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新技术难以及时形成标准推广。工程建设团体标准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得到相关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和市 场的充分认可。
③ 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制约束了创新。政府发布的标准更具可信度和可靠性,虽有利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实施,但也因过度依赖政府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建设主体自主创新标准的动力。同时,政府主导标准编制周期长,造成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于市场推广需求。鉴于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尚未通过制定标准的新技术又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因而,技术标准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程技术的发展。
④ 现行工程建设标准未系统化地突出工程建 设的目标和性能要求。与西方国家的技术标准相比,我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更加偏重于“过程控制”,突出体现了工程建设环节的每一个细节,更类似于浓缩的工程技术手册或设计手册,但忽略了对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的目标和性能要求,因此难以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结果控制”。
⑤ 部分标准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工程建设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主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整体经济性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部分标龄较长的标准未能得到及时修订,标准技术内容前瞻性不足,技术指标要求有待提高。特别是部分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标准,鉴于特定历史时期,部分指标相对落后,难以支撑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
⑥ 标准国际化水平滞后。目前我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仍不明确;部分关键性指标限值要求仍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支撑和引领创新性发展的团体标准数量及活力仍显不足;标准的框架、术语、要素和技术指标构成、表达方式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区别较大。
3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改革方向
3.1 以贯彻国家标准化改革措施为指引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该方案针对我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矛盾、标准体系不够合理、标准化协调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等6项具体措施,着力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使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3.2 以解决工程建设标准的实际问题为导向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的要求,2016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意见的通知》(建标〔2016) 166号),并提出了构建强制性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标准水平、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改革强制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强化标准质量管理和信息公开以及推进标准国际化等具体措施。
4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改革进展
4.1 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规范
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项目名称将统称为技术规范,并逐步用技术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技术规范以工程项目和技术专业为对象,以功能、性能为目标,对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过程及工程项目运行结果评价提出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告实施后,还将逐步由技术规范过渡到技术性法规,最终形成以技术法规为导向性和底线性技术要求,以技术法规和推荐性标准为技术支撑的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自2015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研编和编制工作,并已构建完成了包括房屋建筑、城乡建设、电力、煤炭、冶金、电子、纺织等28个行业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体系。目前,《供热工程项目规范》《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等22项强制性规范已公告实施,与给排水直接相关的《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2项强制性项目规范均进入了报批阶段,即将 公告实施。
4.2 精简整合推荐性标准
在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逐步聚焦到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精简整合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明确各领域、各层级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缩减政府主导的推荐性标准数量和规模。推荐性国家标准将定位在突出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重点制定基础性、通用性和重大影响的专用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定位在推动产业政策、战略规划贯彻实施,重点制定本行业的基础性、通用性和重要的专用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定位于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生态资源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重点制定具有地域特点的标准,突出资源禀赋和民俗习惯。目前,我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复审的频次和力度正在不断增加,逐步将指标落后、无主编单位维护更新等推荐性标准废止,将非公益类标准、非基础性、通用性和影响较小的推荐标准根据需求逐步转化成团体标准。
4.3 引导团体标准加大供给
纵观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管理体制不难发现,团体标准已成为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标准要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注重标准先进性和前瞻性,立足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对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的要求。一方面加强标准重要技术和关键性指标研究,强化标准与科研互动;另一方面积极跟踪科技创新和新成果应用,建立倒逼机制,鼓励创新,缩短标准复审周期,加快标准修订节奏,整体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快速实施具有创新性和竞争性的高水平团体标 准,政府对团体标准制定不设行政审批,但需引导团体标准与政府标准相配套和衔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 ,以不断拓宽工程建设标准供给,改变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因此团体标 准势必成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创新源泉。
随着我国新一轮标准化改革的进程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如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团体标准充分结合了协会的工作特色,2020年—2021年下达的70余项团体标准编制计划中,大部分是围绕给排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模式的标准, 已 发布的3项标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应对重大疫情技术标准》(T/CUWA 70051—2021)、《城镇排水设施保护技术规程》(T/CUWA 10101—2021)、《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物产生量测定》(T/CUWA 40051—2021)均及时填补了目前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空缺。同时,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还采取了将标准计划分档的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四新”及时实现标准转化,又能够分类管理,保证标准编制质量,在服务行业发展和会员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团标编制工作,切实支撑我国城镇供水排水专项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
4.4 推动标准国际化
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化发展动态,在标准 语言表达方式、体系内容要素、指标构成等方面 ,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法规、标准保持一致,适应国际化需要。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工程承包、对外援建,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支持企业、团体制定国际标准,推动标准之间互认。近日发布的《海底 光缆工程设计规范》(GB/T51154—2015)、《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51158一2015)等17项工程建设标准英文版都是推进我国标准国际化的举措。
5 结语
① 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② 团体标准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创新源泉,正逐渐走向标准化改革的历史舞台。中国 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作为其中的探索者,既需准确把握标准化工作和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又需结合协会的工作特色,准确定位,注重质量,充分获得行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广大从业者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创新转化,服务市场化推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团标在专业领域的引领作用,树立团体标准百年品牌的目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在武汉举办第一届工程建设标准化数字化发展论坛暨2024年标准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年会。会议发布了“工程建设标准数字化典型实践案例”。南网储能建管公司《抽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成功入选,成为获得奖项的7项典型实践案例之一。自2019年起,南网储能公司启动了标
近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小区供配电工程技术标准(报批稿)》的公示。该标准提到,配电室应遵循小容量、多布点、靠近负荷中心的原则进行配置,应留有电气设备运输和检修通道,周边道路满足外部电源车通行和驻留。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用电设备宜根据实际使用需
11月2日,国网特高压公司在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胜利变电站扩建工程现场举办特高压工程建设标准化系列成果发布暨特高压工程项目标准化及知识管理平台(“五库一平台”)使用授权协议签署仪式。国网特高压公司充分总结运用多年积累的建设经验,形成16本标准化系列丛书和授权使用的“五库一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加强垃圾污染治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规范存量填埋设施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存量填埋设施治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1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存量填埋设施治理
1月5日,浙江省建设厅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度浙江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三批)》的通知,文件旨在推进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引领作用省建设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浙江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
11月23日,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白鹤滩二期换流站施工现场,参建人员正在安装高端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广场上,一边是已安装好的12台低端换流变压器,一边是吊车集聚的高端换流变压器施工区域。参建人员按照指令,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整个施工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有序推进。白鹤滩二期换流站的每一道建设
10月28日,浙江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估标准》的公告,《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估标准》为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J33/T1287-2022,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估标准》的公告现批准《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估标准》为
10月28日,浙江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供排水管网智能化技术标准》的公告,《城镇供排水管网智能化技术标准》为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J33/T1279-2022,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镇供排水管网智能化技术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城镇供排水管网
北极星环卫网获悉,为创建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规范城市街容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风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了工程建设标准《城市街容标准》,标准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城市街容的建设和管理。共分为12章,主要内
日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发改委共同印发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8-2022)正式发布,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原《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同时废止。
日前,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请有关单位和公众在2022年5月28日前提出意见和建议。关于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有关单位和公众:按照2022年度财政专项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方案
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的通告。详情如下:四部门关于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的通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工业产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为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确定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其中包括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锂离子电池标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为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确定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其中包括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锂离子电池标
1月16日,四部门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确定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详情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的通告工信部联节函〔2025〕13号为加快提升工业
1月7日,国网天津电科院牵头编制的T/CEC995.1-2024《电力设备监测装置用铅酸蓄电池测试方法第1部分:抽样》、T/CEC995.2-2024《电力设备监测装置用铅酸蓄电池测试方法第2部分:容量、质量和端电压》团体标准正式获批发布实施。这两项标准是电力设备监测装置用铅酸蓄电池系列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
为促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推动绿色能源产品国际贸易,支撑健全国际通用绿色能源使用和认证机制,近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在能源行业电力市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力市场标委会”)的组织下,牵头开展了《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核销管理规范》《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信息溯源技术规范》两项中电联团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4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24年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建设经验。资料显示,杭州探索制度创新。一是健全碳排放“核算+预算”制度,开展碳预算管理课题研究,启动碳预算管理前期工作,成功争取省碳效码试点。二是深化项目碳评价改革,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课题研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百项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遴选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4〕257号)的程序和要求,经项目申报、形式审查、技术审查、专家论证、合规性审查等程序,拟将轻量化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系列标准、额定电压1.8/3kV及以下105℃风力发电用耐扭
2024年12月13日,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能计量分公司主导起草的《电力数据资产高质量供给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内蒙古电力集团在数据资产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保障电力数据有效服务政府、服务民生、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T/CQAE12002-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锂离子电池》,该标准起草单位包含华为数字能源、宁德时代、海辰储能、宁德新能源、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珠海冠宇、欣旺达、派能科技、德赛电池、比亚迪、卫蓝新能源、蜂巢能源、中电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拟推荐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公示,拟推荐《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高炉-转炉长流程钢铁产品》等15项团体标准。拟推荐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公示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