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报道正文

南京:2025年 40%以上建成区达“海绵”要求

2022-03-29 09:09来源:南京建设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排水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5年南京市40%建成区将力争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南京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近日发布。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将着重做好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提升水环境、利用水资源、传承水文化五个方面工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地下排水难题的良方。“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探索以试点片区为引领,推动748个海绵项目建设,建成区21%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超额完成国家规定任务。“十四五”期间,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以往的试点引领转为系统化全域推进,坚持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并重,通过加强分类示范、强化分区施策两大举措,打造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南京“海绵城市”样板。

加强分类示范,带动连片建设

重点围绕建筑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公园绿地四类项目,推动一批引领效应强、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示范工程,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融合到其他建设项目中,助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1 建筑住区类

全市主要推进建筑住区类地块海绵项目和新建地块海绵建设项目664个,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玄武区徐庄二期聚智园、秦淮区门西数字生活街区、雨花台区潘窑保障房、花神美境小区、江北新区纬三路市政综合体、六合区七里五期等项目。

2 道路广场类

道路广场类海绵项目主要结合道路和广场建设开展。全市推进道路广场类海绵建设项目共266项。

主要包括玄武区大壮观路、铁北红山新城绿色商务休闲廊道建设、秦淮区冶修一路、冶修二路、雨花台区338省道、江北新区浦乌路、六合区戴陈路、府前路二期、府东路等项目。

3 河道水系类

河道水系海绵项目需明确海绵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海绵技术,形成河道海绵技术系统性实施方案。全市推进河道水系海绵建设项目53个,总长度82.478公里。

主要包括玄武区友谊河和孝陵卫东西沟、秦淮区月牙湖、雨花开发区西寇片区水系、江北新区研创园水系、江北新区珍珠河和珠西河、江宁区外港河、高淳区石固河和官溪河等项目。

4 公园绿地类

整体分析建设区域内绿地、水面等用地类型和比例,以及降雨、土壤蓄水、植物群落等特征,结合南京市水系规划,确定径流流向、集水点和分区汇水面积等。全市推进公园绿地海绵建设项目28个,总面积1.21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玄武区水景公园、秦淮区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秦淮段)二期、江北新区新化湿地公园、江北新区桃湖公园(丁解水库)、高淳区武家嘴法治文化公园和太安圩湿地公园等项目。

强化分区施策,因地制宜推进

按照新建地区、已建地区、各行政区区分,落实高标准、高要求海绵理念。其中,新建地区遵循“连片建设、全区辐射”原则,突出集中连片效应;已建地区围绕积淹水改造、黑臭河道整治、排口和岸坡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各行政区则结合本区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空间结构。

1 已建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已建地区的海绵化改造应以控制屋面、路面雨水径流和提高绿化蓄存雨水能力为改造方向,以消除易滞水点、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改善小区环境品质为目标。

2 重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新建地区可利用空间条件较好,需要科学系统地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结合排水分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九袱洲片区为江北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总面积约为12.7平方公里,规划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9.86%,面源污染削减率55.9%。

紫东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面源污染削减率60%的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先行为原则,重点围绕捷运大道、东流路等道路建设,配套建设道路海绵。

红花—机场片区作为南京主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在充分考虑与整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面源污染削减率50%。

3 各区海绵城市建设

玄武区:特色小尺度

规划构建玄武区特色小尺度范围形成“一区、一带、一廊、一楔”的自然生态空间结构,实现玄武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9%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53%的发展目标。

优先建设玄武铁北、孝陵卫、徐庄软件园等片区,同时优先建设公共海绵设施,全区建设项目63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秦淮区:护城河以西、南部新城优先

结合秦淮区自然基底,形成“三带、九轴、多点、一网”的生态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面源污染削减率达50%。

优先建设以明城墙护城河以西区域、南部新城区域以及公共海绵设施建设,全区建设项目176个。至2025年,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建邺区:一带、六轴、多点

依托生态安全格局、水系格局和绿地系统,构建建邺“一带、六轴、多点”的海绵空间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6.9%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0%。

以夹江—江山大道—凤台南路—应天大街—江东中路—汉中门大街围成的区域为建设重点区域,全区建设项目62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

鼓楼区: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识别“山、水、林、湖”等海绵生态要素,构建并保护原有自然空间基底,形成鼓楼区“两环、一带、多廊、多点”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规划鼓楼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1%,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3%。

以下关滨江商务区为“十四五”期间建设重点区域,全区建设项目115个。至2025年,规划区内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21.69平方公里。

栖霞区:重点推进燕子矶新城、栖霞山等片区

结合栖霞区自然基底,构建“海绵廊道—海绵基质”的海绵空间结构,形成“五横、十纵、三片”的海绵生态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7%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2%。

重点推进燕子矶新城片区、栖霞山片区、仙林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全区建设项目129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43.41平方公里。

雨花台区:软件谷两桥、足球文体小镇等片区优先

结合地形地貌,依托自然山水,形成“一带、一廊、两环、一楔、两射、两隔”的海绵空间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7%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2%。

优先以软件谷两桥地区、足球文体小镇片区、尤家凹片区、板桥新城片区为建设重点区域,全区建设项目64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30.3平方公里。

江宁区:东山老城及上坊、秦淮河沿岸等片区优先

江宁区规划形成“三环、四带、三楔”自然空间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0%。

优先建设东山老城及上坊、秦淮河沿岸、九龙湖片、百家湖片、大学城片、江宁禄口新城核心区等片区,全区建设项目531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71.84平方公里。

浦口区:以点带面推进

根据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态本底的特征、生态环境现状,提出构建“一心一带,两廊四片”的自然空间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60%。

以点带面,持续推进浦口高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园区建设,统筹推进城南新中心、桥林地铁小镇等开展海绵城市片区建设,科工园建设项目16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六合区:一圈、一楔、多板块

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完整性为目标,形成“一圈、一楔、多板块”的生态空间结构。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1%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5%。

全区建设项目115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重点推进城西板块和六合龙袍新城等片区海绵城市建设。

溧水区:高铁新城为重点区域

结合溧水区自然基底,构建以区域生态空间为基质,以蓝绿空间为骨架,地块海绵设施与公共海绵设施相辅的海绵城市。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2%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5%。

重点以溧水高铁新城为重点区域,优先建设公共海绵设施,全区海绵建设项目228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高淳区:两湖映城,水绿交织

结合高淳区城市生态节点及生态廊道的布局,以现状为基础,以水系为纽带,构筑“两湖映城,水绿交织”的生态系统结构,形成“两带、三廊、多点”的生态格局。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5%。

重点建设老城、开发区、城北科技新城、湖滨生态新城和高淳职教园等片区,同时优先建设公共海绵设施,全区建设项目50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9.275平方公里。

江北新区:CBD及周边区域优先

延续总规确定的生态框架,综合考虑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及洼地系统,形成“一区,三锲、多板块”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结构。规划江北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03%和面源污染削减率目标为52%。

重点建设江北新区核心区CBD及周边区域、滨水休闲商务区、生物谷、科技服务与生活服务、国际健康城、浦口火车站及周边区域等片区,建设项目13个。至2025年,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用地面积为65.5平方公里。

完善管理、规划、标准、管养、监管是我市保障“十四五”海绵建设目标的五大体系。南京将持续完善建设闭环管理制度,健全海绵设施养护和管理机制,不断强化有助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保障能力,保障南京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城市地下排水查看更多>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