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 1长江经济带区域废水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在全国的占比
1.2.2 水质总体好转,但仍有提升空间
2008—2020年长江流域Ⅰ类~Ⅲ类水质占比为80.9%~96.7%,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最高值出现在2020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占比为0~5.8%,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最低值出现在2020年,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20年,长江流域有510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其中水质优良断面(Ⅰ类~Ⅲ类)占比从2015年的81.8%提高到2020年的9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较2015年提高14.9%〔(图2(a)〕。
图 2 2008—2020年长江流域及干流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变化
2008—2020年长江干流水质类别演变见图2(b)。2008年以来,长江干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比均高于90%;2016年,由于监测断面大幅增加,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比有所下降,为94.9%;2017—2020年,长江干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比稳定保持在100%,2020年更是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
2016年之后,TP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断面超标率在2016—2019年位列第一。空间上,长江流域TP呈现上下游浓度高、中游浓度低的特点,即上游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与下游的上海、江苏和浙江浓度较高,而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浓度较低;时间上,在“共抓大保护”方针指引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TP浓度均有所下降,尤其是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TP浓度下降较多,为2020年长江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各地自然禀赋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除上海和重庆2020年所有国控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各省(市)水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2.3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汛期水质恶化现象普遍
随着长江流域污染管理、治理水平的提升,点源污染问题已得到较有效控制,但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汛期暴雨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尽管长江源头地区有高山融雪、冰川径流补给,但其占比较小,长江径流主要依靠降雨补给,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年内径流分配不均,夏季最丰4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超过50%。2020年汛期(7—9月),长江干流59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类~Ⅱ类水质占比分别为62.7%、72.9%和69.5%,远低于其他月份;长江部分支流水系汛期于5月开始,导致支流断面水质在5月开始恶化,5月、6月、7月长江256条支流的451个监测断面中Ⅰ类~Ⅲ类(优良)水质的断面占比分别为89.0%、84.0%和86.5%(图3),水质下降趋势明显。
1.3 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3.1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量下降
长江水系干支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鱼类资源丰富,主要渔业资源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铜鱼、长吻鮠、凤鲚、鳗鲡、螃蟹等,出产的“四大家鱼”、中华绒螯蟹等苗种品质优良,无可替代。历史上,长江天然捕捞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60%,最高年产量达到42.7万t;长江干流“四大家鱼”鱼苗最高年产量可达1 000亿~1 300亿尾,长江口天然蟹苗历史最高年产量达20.05 t。受水工闸坝阻隔、围湖造田、水域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长江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年天然捕捞量从20世纪50—60年代的30万~40万t降至2000年左右的10万t;长江湖北段是长江“四大家鱼”鱼苗的主产区,20世纪60年代年均产苗83.8亿尾,20世纪80年代降至20.7亿尾,20世纪90年代降至6.6亿尾;2003年长江口蟹苗资源仅为15 kg,天然蟹苗丧失了商业价值。
1.3.2 湖泊水华问题突出
长江流域上游的滇池,中下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以及巢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长江流域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水华频发,直接威胁湖泊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九五”以来,国家将太湖、巢湖和滇池作为重点治理的“三湖”,持续开展富营养化治理;2007年以来,“三湖”营养状态指数持续下降,但湖泊水华问题依然严峻。以太湖为例,2007年太湖营养状态指数为62.4,为中度富营养化;2019年已经降至54.2,达到轻度富营养化,降幅明显。然而,与营养状态指数表现不同,太湖湖体叶绿素a(Chla)浓度、蓝藻密度以及水华暴发面积则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
1.3.3 长江口赤潮频发
长江口是流域与海洋交汇区。流域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污染物通过长江径流输送到长江口,导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近30年来,长江口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断演变,种类组成趋向简单,种类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等优势物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容易大量增殖,导致赤潮暴发。根据对近30年长江口及邻近杭州湾海域赤潮暴发次数的统计,1989—201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多达144次,其中部分赤潮暴发面积超过3 000 km2(图4)。
1.3.4 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严峻
长江是中华鲟、白鲟、江豚、白鱀豚等众多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些珍稀特有水生动物位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顶端,体型巨大,需要巨大的活动空间。由于江湖阻隔、饵料减少、捕捞误杀、航运、环境污染等影响,珍稀特有水生动物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其历史产卵场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1982年到葛洲坝下产卵的中华鲟繁殖群体尚有2 176尾,2017—2019年已经降至20尾左右,自然产卵活动由年际间连续变成偶发。白鲟已于1993年功能性灭绝,2005—2010年物种灭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在2006年11—12月的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后,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984—1991年,长江中下游江豚数量约2 700头,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 012头,其自然种群数量仍在下降,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保护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4 水环境风险问题突出,水污染事件频发
长江流域石化、化工、医药、采选矿等高风险企业众多,据统计,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0%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根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结果,仅39个驻点城市的风险企业数量就达11 604个,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数量较大,分别为1 266和1 144个,占比分别达14.3%和12.9%,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苏省、湖北省和四川省。受生产和运输“亲水”属性的影响,这些高风险企业往往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河湖沿岸分布,由于流域内人口密度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敏感区密布,因此往往存在各类危、重污染以及高风险源与敏感风险受体交错分布的现象,突发性环境风险问题突出。
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累计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3 583起,其中,较大以上的141起,占比3.9%,主要发生在云南、湖北、湖南;一般事件3 442起,主要发生在上海、浙江和江苏(图5)。据统计,生产安全、企业排污、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原因。
2.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1 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集聚增加生态环境压力
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平均城镇化率由47.1%提高到60.4%,形成了包括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沿江城市群。快速城镇化带来人口的集聚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显著改变,截至2018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已达5.99亿,占全国的42.9%,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8倍;2018年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面积较2000年增加了74.3%,旱地和水田面积分别减少了1.7%和7.9%,资源环境限制性约束趋紧、国土空间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流域内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方面,城市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集中排放到水体,形成滨岸污染带,造成水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为满足人口集聚带来的巨大粮食需求,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双重压力促使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为维持粮食高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引起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有研究表明,长江流域人为氮、磷通量分别为11.8、1.8 t/(km2·a),而成渝、长江中游和长三角城市群对人为氮、磷输入的贡献超过了60%,由此产生显著的伴生生态环境风险问题。
与此同时,城镇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新污染物风险也不可忽视,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是影响水体微塑料丰度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长江流域洞庭湖和下游地区是我国抗生素排放量高值区,2013年排入水体的抗生素分别高达3 440和3 000 t。
2.2 国土空间管控不到位
目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已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准入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但生态空间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尚未统筹协调衔接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他部门的保护发展规划,水陆不统一,生态环保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目前,长江经济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4.42万km2,占长江经济带区域面积的25.47%。区域内有自然保护区1 098个,数量不少,但面积偏小或呈碎片化分布。由于缺乏总体保护规划和科学、系统、规范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各类生态保护体系的管控与空间范围存在重叠,保护体系不一致,导致生态空间依然存在“保护空缺”。更有一些自然保护地被人为割裂,成为“生态孤岛”,破坏和影响了自然保护地整体生态功能和价值。特别是跨省域的丘陵山地、河湖水系以及各类保护地在保护管理与开发程度等方面不统一,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整体“一盘棋”。
2.3 环境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短板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省(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201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5万元,江苏、浙江两省人均GDP也超过10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长江沿岸的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和云南两省人均GDP不足5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50%~67.63%(图6)。近年来,安徽、江西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开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图7),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环境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以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为例,2011—2020年上海单位面积建成区污水处理能力为0.66万~0.82万t/km2,若以人口统计,处于0.29万~0.36万t/万人,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也达到较高水平,但沿江的江西、贵州、云南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8)。
2.4 生态环境治理协调性仍然较差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原环境保护部的全部职责和水利部、原农业部等其他6部委涉及环境治污领域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初步统一了分散在各部委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然而,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要素的多元性,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多区域、多部门、多主体统筹协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自然要素包括山、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矿产等,也包括农田、城市、乡村等社会经济组成要素。目前,尽管不同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均付出一系列努力,但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调仍然存在机制失灵或效率低下的问题,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交通、能源、安监、海事等多个部门均涉及长江的管理,不同部门基于工作目标和职能定位的差异,出现“各管一段”、多头治理的困境,沿江省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等方面矛盾突出。
此外,多元共治、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尚未建立,传统的政府“包打天下”的模式未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固然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涉及领域多,亟需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然而现有治理体系中,党委、政府、企业、公众职责定位尚未完全厘清,环境产权、生态环境价值、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科研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单一等问题,也是制约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短板问题。
2.5 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
近百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全球呈现变暖趋势。受其影响,长江流域的气温明显升高,20世纪90年代气温相比1961—1990年平均升高0.33 ℃,而2001—2005年的气温平均升高0.71 ℃。气候模型模拟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升高1.5~2.0 ℃,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带来新挑战。
首先,气温升高会导致长江源区冰川的退化以及冻土的消融,降低三江源的生态屏障作用。青藏高原独有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气温的升高,伴随着降水和蒸散发强度的改变,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减少。这些变化对三江源区的气象条件、水文循环和生态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源区气候、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不但影响西部的生态环境,也深刻影响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其次,气候变暖导致强降水事件和干旱事件呈现频率提高和强度增加的趋势,导致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进而限制其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系等生态功能。
3.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三线一单”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开发、开发不当和粗放利用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配置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建设生态保护的空间支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一是编制统一的流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差别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规则,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异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与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城市建业、产业发展等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二是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禁止开发区等基本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明确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区域开发、岸线利用等方面管控要求,确保规模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结构、植被覆盖、气象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合理优化城镇生态功能布局,拓展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空间。
3.2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化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为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服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仅是解决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关键手段,也是夯实城市绿色发展的硬件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江经济带由于人口集聚、经济发展速度快,许多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预留前瞻性不足,导致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为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首先建议对长江流域尤其是沿江省(市)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开展污水管网系统收集和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评估,建立水环境治理设施问题清单;其次,根据环境基础设施问题清单,结合长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系统谋划,制定环境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第三,多渠道争取资金,逐步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3.3 推进“三水”统筹,持续开展生态修复
以长江流域河湖为统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为有机整体,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干支流、左右岸、上中下游,持续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其中源头区,以预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逐步恢复长江流域源头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上游地区,通过加强水库生态调度,开展水库生境重建,减少筑坝拦河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中游地区,以保护恢复为主,通过加强洞庭湖、鄱阳湖与汉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协调江湖联通关系,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下游地区,以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复为主,通过推进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加强岸线生态修复、恢复缓冲带等措施,“污染控源、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协同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3.4 加强政策协同,推进多元共治
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推进,是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彻底好转关键所在和必然路径。首先,需要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建立国家级的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长江保护工作,制定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用机制统筹、约束、激励全流域不同区域联合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其次,正视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现实差异,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采用差异化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管理,同时建立跨省的生态补偿机制,循序渐进地降低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差异。此外,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和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修复治理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社会多元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
3.5 加强制度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项典型的多目标、多要素、跨区域、多介质的系统性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精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实效。首先,需要完善“1+X”科研组织实施机制,继续探索和实践新型举国体制,聚焦长江流域重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协调科技创新资源,推进联合攻关,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监督执法、保护修复等提供精准、科学的支撑;其次,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营造良好研究氛围,激发创新活力;第三,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机制,通过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观测台站等优质科技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大平台,推动协同创新。此外,需要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完善科技帮扶机制,推动科学普及,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7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详情如下: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3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标准规定了纺织工业的水污染物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监督管理要求。规定了纺织工业企业、纺织生产设施以及纺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产生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标准适用于现有纺织工业企业和纺织生产设施的水污
各有关单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有其重要意义。为落实党中央最新部署,响应生态环境部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的有关意见,中
日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四川省污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本文件规定了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要求和监督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辖区内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的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
2月14日,黄山新安江屯溪段流域综合整治及“国际会客厅”核心区品质提升EOD项目定标候选人公示。定标候选人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浙江菜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定标候选人二: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股份有限公司、中天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纵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定
2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5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显示,内蒙古将坚定不移完成“五大任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2025年目标任务。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印发《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自治区防沙治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日下达2025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出,全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统筹能源生产供应和能力储备,继续做好煤炭供应保障和天然气增储上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批复,力争国家新核准煤矿项目3000万吨以上,全年煤炭
近日,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积极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是深入推进水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灌
1月23日,黄山新安江屯溪段流域综合整治及“国际会客厅”核心区品质提升EOD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发布。本项目包括新安江屯溪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屯溪东部乡村国际文旅休闲产业项目、屯溪康创谷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本项目总投资约236172.6万元。其中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投资为51028.9万元。公告如下:黄
编者按:一群中建环能的一线环境守护者,他们不惧四季更迭,不畏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在环保事业的最前线。在市场开拓的竞争中,在项目实施的挑战下,在生产现场的忙碌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环境的承诺,以坚定的意志彰显着责任与担当。在那些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却
导读: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及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张觅、张磊、
4月29日-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举办。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动的背景下,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4月30日,以“共建绿色城市新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峰会在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路径等重点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占比持续攀高。截至3月底,浙江光伏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占电源总装机近三分之一。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电网调度运行面临新压力。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介绍,海量新能源接入主要带来三大难题:一是“用不完”,尤其是节假日期
4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5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工作通知。通知指出,本年度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荐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满足申报条件的单位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和全面覆盖的原则,采取自评价或委托具备评价能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评
4月28日,汉缆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25,973.53万元,同比下降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512.97万元,同比下降13.81%。报告期末,公司实现资产总额114.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81.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83%;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
4月28日,贵州省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内容如下: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印发《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黔发改价格〔2025〕267号)为完善我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五大发电2025年一季度会议陆续召开,部署了二季度重点工作。整理如下:国家能源集团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把握生产经营改
4月26日,由中国电建北京院总承包的内蒙古最大光伏草业项目——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调整内蒙古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培育新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光伏区总占地面积约4141公顷,项目规划交流侧装
4月29日,春光明媚,江苏能源领域迎来一标志性时刻——江苏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连云港市后云台山隆重开工。江苏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由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等股东方共同投资开发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实施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6.6亿元,规划装机4台30万千瓦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活动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的多个生产制造基地,深入了解这家国企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走进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AGV机器人穿梭于智能化生产线之间。偌大的
近期,全球贸易格局重塑。浙江政企抱团形成合力,既应对短期问题,也谋划长期转型。作为经济“血脉”的电力系统,通过加强电力数据监测分析,为各地政府制定政策、企业优化生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在“世界超市”义乌,当地供电公司通过电力数据每日监测企业生产动态,结合企业对美依赖度形成多维分析模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占比持续攀高。截至3月底,浙江光伏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占电源总装机近三分之一。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电网调度运行面临新压力。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介绍,海量新能源接入主要带来三大难题:一是“用不完”,尤其是节假日期
2月21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文件提出,全省长江、汉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持续保持Ⅱ类,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水域)优良比例达到91.7%,基本消除劣Ⅴ类断面。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地下水国控区域点位Ⅴ类水质比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21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的通知。《要点》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抓全国碳市场扩容机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有序推动区域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支持做好新
特邀报告成果分享展览展示技术交流对接合作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出席发布会,介绍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介绍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有关情况黄小赠:大家上午好!长期以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长江经济带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在绿色新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绿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7省(市)反馈督察情况。反馈会由相关省(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督察组组长宣读督察报告,省(市)委书记作表态讲话。督察组副组长,督察组有关人员,相关省(市)党
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详情如下: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5月30日)为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奋力谱写中国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5月11日发布《2024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其中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等措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继续推动更多工作争先创优。2024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近日全部实现督察进驻。据了解,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7个省(市)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督察进驻工作。本批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与以往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重点需要特别关注
会议形式:特邀报告技术交流成果分享展览展示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