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目标到2025年,在流域气候变化趋势、水资源利用阈值、水土流失防治机制、“能-水-碳”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科学认知层面取得突破。形成创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等技术方案。攻克超深超长隧洞施工与运行技术,提出生态环境可承受的水源工程方案,支撑山西大水网工程顺利推进。攻克煤基固废资源化大宗利用、流域多介质环境污染、水沙调控、泥沙利用及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等技术,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
前 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山西省在黄河流域总体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10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努力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实验区。
针对我省黄河流域水少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特点,聚焦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及流域现状、社会背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规划》等有关精神和要求,省科技厅牵头编制《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
本规划从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碳汇、环境污染控制与预警、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流域智慧管理和文化传承保护、产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与示范等方面,以2025年、2030年两个时间维度明确了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任务。
第一章 形势与需求
第一节 工作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省委、省政府坚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取得积极成效。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大地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等省内重点科研机构、企业,已建设山西省黄河实验室、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淤地坝研究院士工作站等20余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储备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但是,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对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有效支撑。
第二节 战略需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山西省急需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凝聚科技创新资源,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控制、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利用、黄河流域智慧管理和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等为重点,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点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矿山生态修复、煤基固废利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等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数字黄河”建设,推进全流域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生态保护修复与碳汇技术。以服务“双碳”、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绿色发展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支撑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水土保持技术与优化布局、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与减排关键技术、矿区生态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促进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环境污染控制与预警技术。以支撑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污染攻坚战为目标,坚持源头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重点开展大气清洁低碳、工业废水零排放与污水再生、固废资源化大宗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污染源偷漏排预警与污染溯源、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环境应急监测等技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流域多介质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利用。以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黄河防灾减灾为目标,提出水资源利用与水沙调控的阈值体系与战略措施。重点突破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引黄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山西黄河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流域智慧管理与文化传承。以实现黄河流域的智慧管理和文化保护传承为目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重点突破水土流失与泥沙分布动态监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流域大数据集成与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山西省黄河流域智慧管理水平,深度挖掘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为山西省黄河流域空间格局优化与城市联动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决策服务。
产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与示范。以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目的,重点突破煤焦冶电材等传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自主研发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围绕流域产业集聚区进行循环经济和零碳园区应用与示范,探索可复制推广模式,为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突破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支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大保护和大治理为重点,准确诊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找准并破解瓶颈问题的科技创新着力点。
坚持整体统筹。针对黄河保护、治理与发展面临的问题,综合平衡不同行业诉求、流域自然禀赋和约束条件,提出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与水沙调控的阈值体系与战略措施。
坚持重点突破。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和重点行业,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技术方案与案例。
坚持协同联动。加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推动科技创新与政策管理创新联动、省直部门和地方科技部门联动、沿黄地区跨区域合作联动、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投入联动。
第三章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在流域气候变化趋势、水资源利用阈值、水土流失防治机制、“能-水-碳”系统生态补偿机制等科学认知层面取得突破。形成创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区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等技术方案。攻克超深超长隧洞施工与运行技术,提出生态环境可承受的水源工程方案,支撑山西大水网工程顺利推进。攻克煤基固废资源化大宗利用、流域多介质环境污染、水沙调控、泥沙利用及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等技术,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到2030年,在河流生态系统变化规律、荒漠化区合理生态格局、水-土地-能源协调配置理论等科学认知层面取得突破。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提升、黄土高原能源基地污染管控和绿色开发模式等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将山西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碳汇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防治机制研究。开展气候—地貌—植被—侵蚀耦合机理及多维复合临界规律的研究,揭示植被时空演替特征及驱动因子;对流域水土流失区植被、土壤侵蚀动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植被、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率的影响,揭示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植被和土壤地表过程的驱动机制;探讨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及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为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黄土高原沟谷发育活跃区沟壑产沙控制技术、植被修复和可持续维持措施、植被结构调控与多功能培育技术,生态系统结构调控和生态服务功能权衡优化技术,阐明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和途径;开展基于重力侵蚀阻控、洪水泥沙调控、沟道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的多功能沟道治理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为高风险低治理区的治理提出有效对策。
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高强度采矿、加工及固废处置对聚集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发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复合水土保持产业技术与模式,构建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相配套的技术体系,探讨水土保持—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旱作农业和生态牧业模式,开展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和寒旱农业等特色技术。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技术。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重点,研究气候驱动和生态保护行动的植被修复潜力,分析不同类型区的合理生态恢复模式、适宜植被格局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提出不同类型退化湿地修复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研究,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生态问题诊断方法、系统修复技术体系、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提升技术体系及保护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技术体系。
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实现技术。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综合绩效评估技术体系;发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应用场景与技术体系;重点研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产品的技术,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导向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平台,开发基于生态产品与服务关联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厘定技术。
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模型模拟、地面监测等手段的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与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森林、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核算模型。集成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恢复与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等技术,形成流域、区域生态系统治理体系。
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技术。基于山西省黄河流域地域特征和功能定位,建立水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及研究应用,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分析与综合应用。从水生态系统维度出发,通过生境、理化、生物等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各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进行探索研究,对人类干扰活动、生态系统状况与服务功能变化,开展科学评估,助推水生态环境管理迭代升级。
第二节 环境污染控制与预警技术
大气清洁低碳控制技术。针对火电、冶金、建材、化工等煤基排污行业,开发多元低热值煤高比例大容量混燃技术,重点突破火电行业低热值燃煤机组灵活调峰和超低排放技术及非电行业烟气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技术,包括宽负荷运行方法研究、大幅度调峰过程中超低排放技术研发、多污染物(NOx、SO2、Hg0、颗粒物、VOCs)一体化控制技术研发以及低能耗CO2富集材料、CO2高效矿化与固定、催化转化与新型化学品合成研究等,构建典型煤基产业大气污染过程清洁与终端低碳的创新技术体系。
工业废水零排放与污水再生技术。针对能源重化工基地钢铁废水、焦化废水、火电厂脱硫废水等,开展针对悬浮物、无机盐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煤基产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重点研发新型高效絮凝剂、生物菌种、载体填料、电化学强化调控、反渗透浓水减量等技术;开展城镇污水的提质增效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产水率的膜生物反应器-纳滤耦合技术、新型膜材料、厌氧氨氧化、化学脱氮除磷技术等研究;因地制宜,研发农村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技术,包括MBR+SBR、新型生物耦合技术等,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及效果。
固废资源化大宗利用技术。以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多组分或全组分煤基固体废弃物超微粉复配制备绿色建筑材料的方法和工艺,系统研究制备过程中核心工艺参数对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物化性质和产品性能的影响,实现煤基固废的大宗利用。研究多元共伴生资源元素分布赋存规律,开展磁化焙烧过程矿相转化机制研究;探索氧化铁与不同过渡金属、稀土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磁性特征,实现目标元素的高效富集。在此基础上,突破多离子共存复杂体系中目标元素选择性分离的科学问题,建立有价金属梯级协同分离的技术方案,并通过进一步结晶纯化制备高值化产品。
污染土壤治理及粮食安全保障技术。开展基于“采掘-洗选-炼焦-化产”等典型煤基主副产业链的污染土壤多方法治理技术及产品装备研发;针对采煤矿区及矿井废水污灌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无机盐污染问题,开发固废基多孔载体材料负载微生物菌剂低成本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针对黄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危害和防治对策,通过低积累作物筛选、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土壤污染阻控等多技术综合调控,从而实现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提升和粮食安全保障。
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技术。研发污染源偷漏排预警与污染溯源和空间大尺度遥感监测与反演等技术,整合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风险预警、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展水体、土壤和大气多环境介质中复合污染物迁移转化与赋存形态变化研究,形成复合污染最优化协同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区域固废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和政策体系。
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以黄河流域可持续性为核心,从流域完整性出发,以淡水循环系统为中心,从三个维度、三个界面(水沙、水气、微界面)研究河流、大气、土壤生态系统中各类物质(包括水、沙、营养物质、痕量物质、水生生物和温室气体、土壤微生物等)及其间关系,探索全物质通量与流域健康维护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形成黄河流域复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控制保障技术体系。
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突破煤矸石就地消纳及煤化工废盐利用,多源危废及城市矿产清洁协同处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预警,面源、点源污染修复和综合治理,纳污能力调控技术,沿河复杂地形环境污染立体监测预警和监管等技术,形成符合黄河中游污染治理优化调控策略。选取规模典型示范区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区域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三节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研究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草原生态水文退化与恢复机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的适宜格局及生态需水量。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机制与路径、典型生物栖息生境变化及修复机制、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全物质通量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规律,提出黄河干支流重要河段生态流量及水量标准。
大水网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工程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机制,阐明调水的生态影响和补偿措施;研究高海拔地区超大埋深、超长隧洞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提出工程生效后黄河水资源配置格局和调入水量管理机制。研发洪水泥沙智能测报技术和上游径流预报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和预见期;研发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系统,提高洪水资源化程度和年际径流蓄丰补枯能力,提升应对极端暴雨和极端干旱的减灾处置能力。
水沙调控与泥沙利用技术。创新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方略与技术。兼顾防洪减淤、供水发电和生态环境等需求,揭示不同来水情势下重要断面水沙关系规律。建立复杂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定向控制方法,创建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控制原理及调度技术。优化水沙调控体系的适宜格局和功能配置、待建工程的功能定位和规模,探索多时空尺度和多功能协同的全河水沙调控模式、极端洪(枯)水沙情境应对策略。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搭建水库淤泥环保治理的泥沙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引黄水和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引黄水利用难、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重点研究利用黄河水补给地下含水层和相应的水资源配置方法,形成引黄水和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探索引黄水入渗和回灌技术,增强山西应对干旱和骤旱等气候变化挑战的能力。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针对水体污染对饮用水水源造成的水质风险问题,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系统分析及水量平衡规划研究,通过揭示不同污染源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规律和过程机制,形成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物监控大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去除技术的研究,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技术。针对黄河流域存在地下水超采严重、再生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适合山西黄河流域特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包括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多源多网水资源协同配置、雨污协同高效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深度净化与回用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支撑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
开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示范。分析灌区在生态屏障中的功能定位和生态需水特点,研究灌区种植结构和社会经济模式变化、适用的高效节水技术、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水权流转机制,集成兼顾节水、控盐、减污、提质的灌区节水技术和措施,选择合适区域,建设科学节水与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示范区。基于近零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利用省内万家寨水控集团和太原市再生水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优势,建设非常规水源利用示范工程。
第四节 流域智慧管理与文化保护传承
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研究黄河流域气候演变趋势和极端事件(如洪水、干旱)的监测、评估及风险评价技术。分析气候变化对林草植被、河川径流和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流域生态影响和降碳的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黄土高原演变历史和趋势,评价黄河洪水泥沙中长期变化趋势及冲积性河段演变趋势。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格局对黄河流域植被、水循环和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影响机理。构建不同气候情景和多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碳水循环过程综合模拟及预测系统。
区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开展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生态环境参数的遥感定量反演研究、景观格局演变与预测、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过程、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及驱动机制的研究。开展生态流量调查,评估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污染源、风险源信息化建设。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观测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获取、动态监测、智能管理、决策支持的技术。
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围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搜集挖掘整理黄河中游(晋、陕、豫)的地质遗迹资源、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开发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和数字化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提炼中华文明的基因、民族精神的内核。从地质史、环境史、社会史的角度,深入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水、土地、森林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总结历史经验及教训;聚焦黄河流域内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讲精“黄河故事”;从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一带一路等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和交通遗迹遗存等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
黄河流域大数据集成与信息系统技术。以物联网、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空间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耦合自然-社会数据融合同化技术、数据孪生技术和数据共享机制,集成山西黄河流域各类人口、经济、社会信息,开展黄河流域大数据挖掘,结合流域、水库和河道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的大数据模型和算法,研发开放、包容、共享的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以生态优先的效益与功能评估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水土保持监测、流域泥沙分布规律等多元化数据关联分析,形成智能化专题应用。
智慧黄河技术集成示范。综合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大数据集成与信息系统等技术,研发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洪水泥沙智能测报技术和黄河模拟器,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管控、大洪水防御和灾害应急感知-预报-模拟-决策的智慧黄河工程示范。运用物联网、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提升水文气象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能力;耦合流域、水库和河道模型,形成水沙、生态和环境管控的模型体系和决策平台。
第五节 产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与示范
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智能、高端化技术创新。以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主线,巩固优势、锻长补短,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技术路径,重点突破煤、焦、冶、电、材等传统领域的技术绿色升级和装备智能化技术;开发高值化技术和高端化产品,实现钢铁、焦化、有色等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重点研发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材料,构建绿色建材产业体系;研制新一代国产化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其智能化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智能制造。
战略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型产业集群,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优先在信息技术、大数据、半导体等产业上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攻关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结合、生物基和碳基新材料、储能和燃料电池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加快中药饮片,创新中成药经典制剂等现代中药及医疗民生大健康方面的技术研发。
产业转型科技战略研究。结合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优势特点,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动能,助推资源型地区的新旧动能转换,揭示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发展战略;围绕山西省重点产业集群,探究煤、焦、冶、电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化、园区化转型路径;阐明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培育路径,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模式创新与零碳园区示范。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循环经济发展效率与限制因素;探索煤炭开采、储运和利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分析资源代谢,明晰资源流动路径以及主要环节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探究产业生态价值链,通过物质、能量、水、信息等多角度的系统集成,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攻关区域能源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仿真模拟技术,形成综合能源系统的最优配置方案,为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园区清洁、绿色能源使用,建设本地清洁能源充分利用的绿色供应体系;围绕流域产业集聚区进行循环经济应用与零碳园区示范,探索可复制推广模式。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组织实施机制
加强省级层面协调指导,建设多层次科技创新协调机制,搭建政行企校协作平台,协调跨部门、跨地区科研资料和成果共享,共同部署和布局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任务,统筹协同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强化省级部门和地方的协同创新,探索实施科技创新任务部署与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管理与产业发展政策多方联动机制。构建科技项目责任机制,实现流域重大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示范工程、技术标准、推广政策、产业培育一体化突破。改进科技组织管理方式,征集有意愿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组织和依托单位,采取“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创新活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瓶颈,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第二节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好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资源配置与开放合作,促进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等交流共享。围绕黄河流域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以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支持流域加快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建设,支持科技特派员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激励配套政策,建设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的市场化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科技服务能力。
第三节 加强多元投入
完善资金投入结构,拓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省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创新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支撑,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科技稳定投入新机制。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改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松原市生态环境局发文,对《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用于强化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精细化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详情如下:关于对《松原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
10月28日,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实施主体采购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约28.4亿元,采用“生态治理+产业开发”EOD开发模式,推动涛雒镇海洋渔业与产业开发有效融合,通过产业开发收益反哺生态保护治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持续、共赢发展。1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10月23日,沿黄九省(区)国资委共同举办“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会上,山西低碳环保集团与山东省环保集团、陕西环保集团、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甘肃省润陇环保集团、宁夏环保集团等黄河流域省级
威海市人民政府网站10月24日发布《美丽威海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面向美丽威海建设目标,提出了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的七大板块26项重点任务。一是构建“一屏一带十廊多核”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和提升精致威海自然生态功
10月23日上午,在东营“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上,山东环保集团、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陕西环保集团、甘肃润陇环保集团、宁夏环保集团等黄河流域六省区环保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10月16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目标到2035年,绿色生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达到82%以上,供水安全系数超过1.18,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70%以上,3级(含)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6%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3%以上,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形成典型案例和经验,全省水资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产业用地保障管理的通知》,提出将包括光伏方阵和配套设施用地在内的项目所有功能分区纳入用地预审范围,并在预审意见中提出光伏方阵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分类管理及用地备案有关要求。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光伏方阵用地实行用地备案管理。用地单位签订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山东海阳核电项目5、6号机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选址阶段)和选址安全分析报告审评情况。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详情如下: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发〔2023
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光伏设备在生产、安装、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零部件、边角余料等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处理企业应具备集中的运营场地,并实行封闭式规范管理。处理场地面积应不低于20000平方米,利用能力不
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本标准规定了废光伏设备拆卸、收集、运输、贮存、拆解、综合利用和处置过程中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废光伏设备处理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可作为废光伏设备综合
9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燃煤锅炉协同处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规定了燃煤锅炉协同处理固体废物的设施及运行、固体废物特性、污染物排放控制、监测与环境管理、实施与监督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国家标准《燃煤锅炉协同处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各相关单位: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可
5月1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41种化学物质增补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会议指出修订《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是适应新的环境管理需要,强化
根据《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经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答辩审定等工作程序,评选出2023年度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现对陶瓷污泥等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制备多功能节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生物质锅炉烟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和指导废硫酸利用处置的环境管理,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废硫酸在入厂、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要求,废硫酸利用产物污染控制要求以及环境监测和环境
近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二期项目总投资30.96亿人民币,其中由亚行提供2.1亿欧元贷款,预计于2031年完工。2013年4月,亚行贷款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实施,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环境效益,获得2018年度亚行对华贷款项目年度最佳表现奖,并入选财政部多双边贷款
近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新修订的《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以下简称《贮存标准》),自2023年7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就《贮存标准》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问:为什么要修订《贮存标准》?答:党中央、国务院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和指导失活脱硝催化剂再生过程的污染控制,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失活脱硝催化剂再生过程的污染控制及再生运行环境管理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
生态环境部发布《快递包装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指南》,本标准规定了快递包装废物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贮存、运输和利用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环境管理要求。适用于快递包装废物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以及快递包装废物收集点回收的和从生活垃圾中作为可回收物回收的快递包装废物收集、贮存、运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0月9日印发《张家口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结合生态修复工作实际,按照上下衔接、充分结合、简明适用、落地传导的原则,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共15项,包括生态质量类9项和修复治理类6项,涵盖本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目标任务。[$NewPage$]
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近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局联合印发《湖南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坚持系统观念和综合治理
中国政府网9月25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出: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2024年9月15日)
浙江省财政厅下达生态保护修复专项2024年第八批中央基建投资资金,共计12999万元。浙江省财政厅关于下达生态保护修复专项2024年第八批中央基建投资资金的通知浙财建〔2024〕106号各有关市、县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生态保护修复专项2024年第八批中央基建投资预算的通知》(财建〔2024〕244号)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经由2024年7月26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7月30日发布,自10月1日起施行。条例草案共7章70条,分为总则、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及附则。其中加强
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资源产融发展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四川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明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智波出席揭牌仪式,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江涛致辞。四川省自然资源勘察设计集团致力于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领域技术支撑,
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适用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名录,确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适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共5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云南省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有关专项规划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国土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林草局下达云南省生态保护修复专项
近日,财政部下达2024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本次下达48亿元,用于支持开展“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以规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管理要求,推动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良好局面。《管理办法》适用于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