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0月28日,雅安市生态环境局向社会公开征求《雅安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详情如下:
雅安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雅安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增强全域气候韧性,依据《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区域“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大纲》,结合雅安市实际情况,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了《雅安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就有关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相关单位和个人如有意见建议,请以书面扫描件(单位应加盖公章,个人应署实名并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反馈到指定邮箱。
雅安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前言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并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雅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局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雅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水电资源,正加快提升全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增强全域气候韧性,依据《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区域“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大纲》,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对全市应对气候变化作了总体设计和安排,为雅安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依据。本规划适用范围为雅安市行政辖区,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一)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
雅安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侧,为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带,全境介于北纬28°51′-30°55′,东经101°55′-103°20′之间,属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形复杂多样,高低相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大。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雅安市气候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十三五”应对气候工作进展明显
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市按照绿色低碳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要求,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产业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雅安市立足生态优势,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成长,制造业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康养、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快速起跑,服务业活力显著增强。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贡献率分别提高13、15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充分发挥雅安市水电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水电项目建设,加强电力管理,推进工业燃煤锅炉“煤改电”、“煤改气”在工业生产中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光伏的应用,目前全市清洁能源占比达70%以上,其中天然气占比8.06%、电力占比91.76%、其他能源占比0.18%。
(二)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工业节能、节水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绿色生产、低碳发展,燃煤锅炉、水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清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专项治理成效明显。
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调整城区路网结构,实现公交车线路在县域内最大化覆盖。强化交通运输节能,推广“无车承运”等运输组织模式,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打造铁路-公路运输模式,提高了铁路货物运输量比重。对营运“老旧车辆”不再审批办理营运手续,限制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相关业务和新增运力。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执行新建建筑节能的规范标准。全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施工阶段执行率均达100%。贯彻绿色建筑发展理念。鼓励建筑企业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绿色照明、墙体屋顶绿化等低碳技术。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推广绿色施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规范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生态碳汇能力逐步提升。将石漠化治理项目、干旱半干旱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编入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和年度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固碳增汇。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固碳增汇统一谋划等工作,增加森林碳汇储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落实节能监督检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制定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计划,编制《2020年雅安市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摸底碳排放家底预测碳排放峰值,并及时开展核查工作。研究制定年度工业企业节能监察意见,印发《雅安市柴油货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2020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全面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作,实现部分机构与污染信息化监管平台联网,全面建立实施I/M制度,并与交通局运输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和闭环管理。
(三)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产业及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有限。雅安市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比重较高,以基础制造业耗能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节能空间不足。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能源结构短期内优化空间有限,降低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任务艰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挑战。雅安市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新兴产业尚未崛起工业能源消费收高能耗行业影响较大,工业能耗结构问题突出。在“亩均论英雄”的政策引导下,企业节能意识逐步增强,通过技改和生产线升级,部分重点用能企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后续技改挖潜空间较小,通过节能技改一直能耗增长的难度不断增大。
气候风险程度在不断提升。在全球气候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对雅安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侧,为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高低相差悬殊,随着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高温、暴雨等气象灾害时常发生,对气象灾害预警、灾害应急决策、城市排水防涝等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依旧薄弱。现阶段,雅安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仍以减缓为主,对适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不足,适应气候变化具体工作以农业、林业等部门为主,工作保障体系尚未健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适应气候变化要求,敏感脆弱领域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绿色低碳理念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健全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有待建立。企业层面减污降碳理念缺乏,降碳治理能力不足,未能针对碳达峰开展针对性工作。公众层面,尚未达成绿色低碳统一认识,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广泛形成,需继续深入宣传推广。
气候变化基础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完善,部门间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低碳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融资渠道较窄,社会资本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投入比例偏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支持能力十分薄弱,基础性工作和专业性人才欠缺,气候低碳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智库建设等有待加强。
(四)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气候治理新体系为雅安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雅安市正处于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培育创新发展动能、重塑产业发展优势的窗口期,处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工程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机遇期,雅安将以前所未有重视程度推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碳达峰、碳中和为雅安市实现低碳转型带来新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全局、引领未来的整体战略,这将会带来新技术、新产业、新能源、新交通、新建筑、新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充分认识雅安在产业、文化、生态、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主动抢抓低碳产业大发展、低碳技术大突破、数字化变革与绿色低碳变革大融合等战略机遇,在绿色低碳变革的时代浪潮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立足本市,今后五年,是雅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具有多方面机遇优势和有利条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见效,为雅安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省委、市委对雅安发展明确了主要定位和战略目标,为雅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为雅安加快资源优势转化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将为全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国家战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雅安市将以降碳及生态为重点战略方向,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对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坚持建设雅安市内生态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积极融入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地位和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进。强化目标的约束作用,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坚持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充分考虑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减量化协同治理,推进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辅相成。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周边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合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与政策设计。加快绿色低碳技术传新和推广应用,持续加大科技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生产,推进公众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转型。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明显提升,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稳步降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逐步加强,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稳步提升,气候治理法规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市场体系和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完成省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稳中有降,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
到 2035 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交通体系持续发展,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二)具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雅安市共设置应对气候变化重点指标21项,包括综合控制指标,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指标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指标。
三、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一)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深入研究和综合研判雅安市产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空间、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活方式低碳化水平。
差异化分解降碳控制目标。按照省下达目标,优化用能和碳排放预算配置和管理,多部门联动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结合能源“双控”目标,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
协同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N+1”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生态示范区,加快制定本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继续推动森林碳汇能力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部门联动和政策协同工作,促进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推动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在有条件的区(县)明确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探索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及配套政策机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实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同时,探索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机制。
(二)促进经济低碳高质发展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强化规划在社会发展全域起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促进作用,充分发展各区县经济特色,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以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为产业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等示范单位创建,争创国家绿色低碳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培育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
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区域现代商贸中心,提升服务业质量,统筹推进数字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商贸流通创新性发展,壮大平台经济、电商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
专题一 经济发展碳减排行动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控制高能耗产业产能,加快推进天力锂电、金汇能新材料、瑞鞍新材料等锂电的发展,大力支持雅化锂业、富宏新材料、开炭新材料、亿欣新材料等传统企业技改扩能。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的转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升级。
提升服务业发展,提升三产业比重,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加大雅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
持续推进雅安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实施煤矿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压减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煤炭消费总量。建立煤炭消费总量跟踪监测、预警和考核机制,确保控煤效果。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行业烟尘深度治理改造,对未完成改造行业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钢铁、煤炭等新增过剩产能。开展差别化环境管理,倒逼污染产能退出。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利用雅安市丰富的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探索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鼓励氢能技术攻关,利用四川省富余水电资源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煤改气、煤改电进度,同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加气站、电网等设施建设,保障“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有效落实。从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开发利用,谋划制定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支持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以电代柴、以电代油、以电代煤”,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打造全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全省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区。深化清洁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和重点节能工程。规划建设一级成品油储备库,推动加油站、充电站(桩)、LNG加气站、制氢加氢站建设一体化,示范带动综合能源站发展。支持风力、光伏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县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前期论证及开发建设,积极参与大渡河流域风光水互补一体化开发利用。
专题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施清洁能源代替,推行“煤改电”或“煤改气”行动,建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能耗监测台账,做好预警提醒和精准调度。
坚持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方向,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增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推进绿色载能产业发展,培育用电增量,促进清洁能源就近消纳。
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助力四川打造能效“领跑者”。
(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持提升存量与优化增量并重、主导产业定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并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升级,着力构建以大数据产业为牵引,以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4”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探索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与绿色载能产业全面深入协同发展机制。稳步推进水电、风电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氢能等产业。做大做强锂电正负极材料产业,延伸发展锂电池组装和回收利用产业,推动锂电材料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绿色载能产业,争创全省绿色载能产业园区,力争将雅安打造成全省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循环化改造。围绕园区产业特点,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引进和建设一批与园区主导产业相符的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推动工业园区扩区升位,严格落实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争创省级重点特色园区。
构建绿色产业空间布局。统筹规划、灵活利用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支持符合环保、能效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充分利用消纳示范区电力成本价值洼地优势,全力发展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做大做强雅安经济开发区等“一核”区域高能级发展平台,打造大数据存储中心、算力中心等绿色载能产业。统筹全市“一核两翼”宏观布局,优化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空间布局。
(五)强化绿色低碳建设运营
提升绿色建筑实施水平。加强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强化绿色建筑建设标准执行和建设质量控制。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绿色建筑各项标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项目形成绿色建筑执行情况的闭合管理。
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民用建筑能源结构,在各区(县)分类分阶段推进实施新建民用建筑电能替代天然气工作。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稳步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严格按照《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全市装配式建筑建设,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引导装配式建筑企业向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研发等一体化发展。
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支持本市玄武岩纤维复合建筑制品等新材料进行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地方建材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政府投资的工程、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建设工程项目应优先选用取得标识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逐步提高新建建筑应用绿色建材的比例。加强对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宣传,指导建材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认证。
专题三城乡建设碳减排行动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增强城乡气候韧性。
统筹城市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
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材,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绿色建筑比重,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实施《雅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若干规定》,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六)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新能源汽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在雅安市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区、交通发展规划中的优先度。合理配置利用公交线路、公交车辆、公交站台,优化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和衔接换乘。逐步提升使用新能源公交车比例,在调度场站、保养场、首末站等增设配套公交车充电场所。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加快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积极建设城际充(换)电网络,重点推进城市公交枢纽站、停车场、首末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客运枢纽站等充(换)电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鼓励加氢和加油场站合建,推动已建加油站拓展加氢功能。
构建现代绿色交通物流体系。推进运输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打造中长途规模集约化、中短途清洁能源化运输体系。依托川藏铁路工程,推进公铁联运规模化绿色运输,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发挥工程建设、物流等要素丰富优势,协助生产企业合理配置产能在保障河道水环境前提下推进物流交通“公转水”,推动公铁水联运。强化环境准入,推进机动车、油品标准升级,加快更新老旧和高能耗、高排放车辆。
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工作,强化基于环境敏感区的路线避绕、无害化穿越技术研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提升改造,建设绿色交通廊道,增强碳汇能力。制定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差异化政策措施。
专题四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运输服务,推行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积极创建绿色货运配等。
推进车辆能效提升,坚持走“整车+零部件”“传统+新能源”发展路径,推进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专业化发展。
加快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公交充电网络布局,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
(七)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控制农业领域排放。控制农业活动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推进绿色生态种植方法。探索推广科学种植,减少肥料施用量。积极推广先进的节肥增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动人畜粪污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科学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杜绝滥用农药。
控制废弃物处理排放。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坚持源头减量、分类收集、综合利用、集中处理的原则,在城市加快建设社区垃圾收集设施,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无害化、减量化排放生活垃圾。探索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推进工业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低碳化处置,有效减少全社会的物耗和碳排放。
(八)增强自然空间碳汇功能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科学推进雅安市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实施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质量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对经济林产业进行全面加强,强化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持续增加森林蓄积量与森林质量。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发挥雅安市内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加强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泥碳沼泽资源、荒漠植被和古树名木等保护管理,对雅安市内现有珍惜动物栖息地进行保护,维持并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森林康养基地等的建设,切实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专题五 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开发林草碳汇项目,着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天全县、荥经县、汉源县、芦山县、雨城区、宝兴县等县(区)开展人工用材林栽培、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森林碳汇开发。
提高造林质量,推行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提升森林生态碳汇能力,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的固碳作用。
鼓励和开展森林碳汇合作开发试点,支持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形成林草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
四、强化风险意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一)增强自然生态领域气候韧性
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和林草边界。合理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开展天然林修复性经营,恢复地带性顶级群落。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加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保护和建设。
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全市森林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森林增汇能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高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林草固碳增汇能力。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重点在森林提质增汇、林业生产节能减排、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提高森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全方位实施绿美雅安“七大行动”,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大渡河干旱河谷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等地区生态修复,加强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建设,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二)实施水资源适应性配置
优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力推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等节水行动。加快水资源供给设施建设,加强调配引大济岷、长征渠重大工程设施建设,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推进,加大永定桥水库、九龙水库罐区输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利设施数字化,加强5G等技术在水利建设运行和水资源管理深度融合,提高全市水资源设施的质量。
加强水利设施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大渡河等重要江河湖泊及支流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条件,稳步推进中小河流、水闸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升级改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强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强化水资源供给保障,加快县级及以上城市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三)促进产业气候适应性发展
提升农业气候适应能力。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优化现代种植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气候灾害保护,对于现在气候改变对农病虫灾害造成的影响,构建农业气候灾害预防自救系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代农业种植,提升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和适应能力。加强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通过对传统农业系统的智慧化改造,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提升林业气候适应能力。合理调整林地疏密均匀化、调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例、天然林的林龄结构以及天然林道的分布,构建“一核”联动“两片”的林业布局。全面推行“林长制”,提高森林资源发展。推进森林草原火灾分级分区分类治理,推进森林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建立林火阻隔系统,构建比较完备的“七网”“七化”。加强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力度,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主要林草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治理。
(四)提高基础设施气候韧性
强化市政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推进中心城区东拓扩容,加强基础设施完善,推进雨城区、名山区同城化进程,在推进建设中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逐步提升雅安市城区和乡村供电、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以及相关运行标准,保障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加强公路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安全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提升雅安市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升公路交通安全设计水平,规范农村公路工程安全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路客运安全保障水平,提高道路预防极端天气的危害的能力。
(五)强化人体健康防护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完善。加快建设灾害预警平台,优化完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即报系统,建立健全智能高效的监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在气象灾害方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提高气象、地质、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防御能力,建成体制机制完善、措施精细、综合能力较强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实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等一批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加强应急通道、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建设,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应急救援覆盖率等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
(六)增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基于新型通信技术,建设新一代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拓展发布渠道,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形成全市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立灾害风险预防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分灾种的灾害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效益评估。
落实气候监测及影响评估。强化气候监测及影响评估。建设先进的数字化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消除观测盲区,完善城市气候立体气象观测站网,提升环境气象信息获取率。对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等在开工建设前论证气候可行性,评估气候承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刷新极值的极端天气,提高安全设计标准,做好风险管理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五、夯实基础本底,构建气候治理支撑体系
(一)创新开展各类试点示范
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充分考虑雅安市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聚焦产业园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在能源、交通、建筑、基础设施安全、农业林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旅游、城市运营管理、文化宣传、生活消费、废弃物利用处置、应对气候变化韧性等领域全面推动低碳发展。
低碳园区试点。以“低碳、清洁、高效、集群”为主线,将低碳理念融入园区发展规划,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实施低碳改造,推动能耗在线监测、用能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优化园区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构建园区循环产业链条。支持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打造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具有先进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企业。
(二)实施碳资产能力提升行动
主动适应全国碳排放交易。全面完善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送、核查制度,加强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与管理,完善碳排放数据监测、报送、核查的规范性,保障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督促企业及时履约,推进企业自主减排。强化相关服务机构和企业的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企业信用管理,全面规范碳排放交易数据管理、履约交易及绿色融资相关工作。
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强鼓励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对外开放,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气候领域。逐步加深市场金融化程度,扩宽投融资渠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市场机制、创新融资工具、筹集资金来源。持续推进市区气候投融资工作机制建立污染源智慧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加强能力建设,支持试点意愿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先行先试。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扩大气候投融资市场需求,投融资尽可能向绿色项目倾斜。
推进碳普惠机制建立。加强项目碳减排或碳普惠减排量的审定和核证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碳普惠减排量真实有效。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市场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社会建设新格局。
(三)强化科学技术引领作用
打造应对气候科技平台。为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建立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各项科技政策。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执行,促进政策落到实处,充分激发调动相关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从政策和制度上吸引和保障人才和相关机构参与,在软实力上保证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行。
组织开展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雅安市政府要加大气候变化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战略政策研究的支持力度。立足雅安发展实际,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构建清洁、循环的雅安现代能源技术体系。充分依托雅安市内各地区产业集聚和创新协同优势,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技术攻关。推进雅安市农业生产过程减排、高产抗逆作物育种和栽培、森林经营、湿地保护与恢复、人工林抚育等技术研发,发展生态功能恢复关键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在雅安市的产业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雅安市政府要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组织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在雅安市内建立低碳技术遴选、示范和推广的动态管理机制,编制发布重点低碳技术、产品和示范案例推广目录。强化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增强雅安市内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高新区等对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加强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定期更新雅安市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强化宣介力度和落地应用。鼓励对减排效果好、应用前景广的关键产品或核心部件在雅安市实施规模化生产,强化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产业化能力。在雅安市选择低碳试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与脆弱地区,加快低碳技术和适应技术的示范应用。
(四)开展气候变化科学普及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乡村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利用好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关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气候变化科普新模式。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绿色低碳环保宣教新模式,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开展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普及和政策讲授,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和知识普及,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培育形成全社会的低碳发展理念与民众的低碳生活方式。
(五)加强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级部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队伍的意识和业务水平。以科研机构和企业为平台,培育一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技术队伍,为政府决策研究和领域内前沿科技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组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征集应对气候变化专家,涉及专业领域包括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权、绿色金融、气象气候监测分析研究、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低碳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产品相关技术和研究等。组建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参与雅安市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相关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和重大事项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六)完善监测核算统计体系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监测能力。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做好日常检测计量设备校准、煤炭元素规范检测等工作,为碳排放交易和相关统计核算打好数据基础。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自行监测与数据报送的监督管理。推进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核验。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立温室气体相关数据多部门会商共享的机制,持续完善雅安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完善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及核查体系,提升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原始数据的精准度,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保障。
(七)促进环境治理协同增效
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排污许可证体系,构建基于减污降碳协同的温室气体管控体系,推动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监测、核查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融合。配合国家及省内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协同管理。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纳入污染源日常监管,将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
夯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在建材、化工和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试点工程。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六、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围绕国家、省控制温室气体目标任务、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开展低碳试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宣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开展相应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联动,加大部门间协调配合力度,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联合评估。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积极支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实施“有扶有控”差别化信贷政策,多渠道拓宽绿色信贷业务。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围绕“十四五”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2030年达峰目标,统筹各类专项资金补充投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三)促进社会参与
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培训,加强绿色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宣传培训,提高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碳普惠活动,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全面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倡导公众低碳意识。做好“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加大气候变化科普产品供给,持续强化全民绿色低碳意识。提升青少年气候变化科学任职,积极置身气候行动。推动企业做出气候承诺,实施气候行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度和获得感。
(四)拓展对外合作
发挥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科技创新等优势,充分抓住“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扩大与周边市州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学习借鉴省内优良实践先例和先进经验,讲好应对气候变化雅安行动和雅安贡献。加强与省内先进示范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交流合作,推动雅安市绿色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升级。
(五)实施规划评估
结合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探索构建雅安特色评价体系和模式。结合四川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安排及规划,围绕关键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定期开展总结,评估规划进展、需求和问题,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工作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地落实见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应对气候变化的配电网弹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近年来,新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对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安全保障构成严重威胁,配电网更是成为极端天气下电力系统故障的“高发地”。当前,新疆正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气候变化的“新常态”和极端事件的“新变量”应予以高度关注。受城
全球气候峰会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发布文章:以核能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即COP29),与全球领导人和利益相关者一起强
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并发表致辞。全文如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2024年11月12日,阿塞拜疆巴库)丁薛祥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作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过半。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出席发布会,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情况,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
为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强制碳市场)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配额分配相关工作,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了《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此次《配额方案》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科研项目需求的通知,征集重点方向为美丽上海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流域性污染治理、大气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中全局性、区域性、前沿性重大问题成因机理、系统治理、对策机制的科学研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近日,欧盟宣布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对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五个国家的中国风电机组供应商开展调查。在此之前,欧洲媒体不断报道欧盟高级别官员以及欧盟多个成员国官员针对中国风电装备的各种言论,以倾销与不公平竞争等为借口抵制中国产品,不惜破坏自由贸易规则,从政治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减污降碳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项目补助申报管理指南(2024年)》。本指南所称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减污降碳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项目,是指在我市污染防治攻坚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需要重点支持的项目。分为技术攻坚类项目和治理示范类项目。关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就《公告》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问:请简要介绍本次发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意义。答:电力部门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
阿塞拜疆当地时间11月15日下午,“节能降碳中国行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成功举办。本场边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主办、国际合作中心协办,100余名来自中外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参会。博奇环保作为国内在环保领域成绩显著的企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的发言中提到,“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来源: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这个发言发出来后,我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其实这是非常重磅的消息。为此,我打算在这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执行摘要》指出,能源转型能为中国实现2060年前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作出决定性贡献。中国应从五个方面推进能源转型,探索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分析了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当地时间11月13日,《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根据预测,为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超过100万亿元。根据这份报告,中国电力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从2023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互助县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
11月4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2024年第二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2.27%,创10月以来同行业、同类债券最低发行利率。本产品是中国能建积极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
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并致辞。丁薛祥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对阿塞拜疆举办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的良好祝愿,强调习近平主席高度赞赏阿塞拜疆作为COP29主席国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并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已形成全球共识和一致行动。为了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战略目标。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性部门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部门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27日,江苏苏州市政府印发全面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1+6+12”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重点控制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5日,云南保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保山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落实价格税费激励约束政策。落实国家峰谷分时电价、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政策。鼓励对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充电给予积极支持。按照国家要求落实铁路运价调整机制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5日,河南省获嘉县人民政府印发《获嘉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壮大新型储能产业体系:1.积极布局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依托新乡市电池研究院等技术研发优势,着力推动我县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
在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中,鞍山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置项目以其显著成效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首批“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推荐案例,标志着该项目在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为全国范围内“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引领。使命担当创新发展为落实《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11月13日印发《深圳市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包含大气环境治理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污水治理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固废综合治理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建筑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能源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交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生态环境部公示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名单,共评选出36个案例作为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推荐案例,包括工业固体废物领域6个、危险废物领域5个、农业固体废物领域5个、生活垃圾(包含厨余垃圾)领域9个、再生资源领域6个,建筑垃圾和其他固体废
9月25日(星期三)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全文实录如下: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8月26日发文,征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聚焦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涵盖大气、水、土壤、固废等各类污染要素,征集区域、产业园区、企业、公共机构等减污降碳实践以及专业机构减污降碳技术解决方案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市生态环境局关
在连云港市,污水处理厂穿上了“光伏”外衣,“光伏+污水处理厂”模式的出现,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新思路。据了解,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最具有经济性的发电能源之一,污水处理厂本身也具有相应的应用优势,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屋顶、沉淀池、生化池等,在其上方加装光伏板有得天独厚的空间
日前,河北邯郸印发《邯郸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省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到5%左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每年森林覆盖率净增0.3%以上。此外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提出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秦岭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
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印发《葫芦岛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目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为实现碳
近日,沈阳市印发《沈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5%。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控制,为实现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等6部门印发《淄博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调推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