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中科大计划取消“环境科学”专业 这个专业真“不行了”?

2023-10-25 13:02来源:中国环境作者:宋杨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生态文明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划取消“环境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根据校方回应可知,这只是一次高校学科专业的正常调整。但是,仍有部分网友对此进行过度解读,联想到此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专业14名学生全部申请转出本专业的新闻,便得出环境专业“不行了”的结论。

今年关于环境学科的关注度似乎格外高,这也反映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环境相关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有人关注说明这个领域重要,关注的人越多与之相伴产生的审视与思考也会越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关注积极引导,转化为推动生态环保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契机与动力。

环境学科真的是“天坑”专业吗?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问题,如果学科专业设置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求,那么这一学科就会有用武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几十年来一直将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作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的酸雨,到20世纪90年代的机动车污染,再到2013年的雾霾,我国大气环境问题不断在变化,郝吉明与众多环境工作者攻坚的方向也一直在更新。如今,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清华大学又在2021年9月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直面“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稀少等难题,研究方向涵盖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工业深度减碳、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等交叉领域,以系统思维推动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这种紧跟环境领域前沿理念和研究热点的办学精神,值得所有高校学习。

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强调学科优化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愈发紧迫,“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笔者认为,这些都可以看作“四个面向”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呈现,这为环境领域带来很多发展机遇。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对生态环保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急需环境学科的强力支撑。高校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环境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环境学科专业更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优化调整环境学科专业时,要有预判性、前瞻性。学校专业的设置要跟行业的发展相配合,培养课程和培养方案要逐步更新,要基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研。

比如,随着环境污染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和新污染物的涌现,面向多污染物、多介质的协同控制理论与技术,将是环境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高能耗的环境污染末端治理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新需求。

因此,研究污染物全流程与全生命周期防控、源头减排、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清洁处理等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实现资源循环的全流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将是环境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办专业、建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实现产教融合,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面对环境专业“不行了”的说法,学校需要及时引导,避免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影响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向学生传授更前沿的环境领域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让他们将来有足够的能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或许就是高校在优化调整环境学科专业时,应该秉持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日前召开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强调,面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必须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关键领域、关键认知、关键技术上找到新发现、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这些都离不开对环境学科的及时调整优化。希望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环境领域人才队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查看更多>环境科学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