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企业正文

“碳”路前行 CQC稳步推动双碳服务

2024-11-12 09:2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碳足迹双碳服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持续建设“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推进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规则国际交流互认,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针对碳足迹,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24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CQC”)处长于洁做了主题报告,介绍了CQC在碳足迹方面实践。

事实上,面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碳足迹作为衡量经济社会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不仅是企业迈向绿色未来的指路明灯,更是国家和区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正在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引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参与到碳足迹管理中,而CQC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碳足迹成必争之地

随着降碳工作的深入,国内外围绕产品碳足迹的核算与应用开展了众多工作,产品碳足迹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成为国内的“必争之地”。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碳足迹认证具有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绿色消费、提高企业声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重要意义。

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碳足迹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

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10月1日进入过渡期,并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拟推出涉碳贸易管制法案和政策。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碳足迹核算标准。

2023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正式生效。该电池法规是首个以法规形式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涵盖了电池生产、使用、再利用和回收各阶段。该法规对禁用物质、碳足迹、可持续性与安全、标签标记、尽职调查、电池护照、废旧电池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碳足迹方面,该法规分别对碳足迹声明、碳足迹性能等级和碳足迹最高阈值提出了不同要求。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招投标工作中,已将产品碳排放纳入竞标依据。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关乎企业的长期规划,也是国家发展的长远方向。碳足迹、碳排放已成为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需求和选择,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出口成本,影响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在低碳减排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加紧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任务书”和“施工图”。

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再次对产品碳足迹管理提出要求。

根据《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的发布,到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启动,再到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遴选。

为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我国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在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的引领下积极推进。2024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

9月《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发布。该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为指导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为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国家认监委于2024年9月启动了第三方认证机构的遴选工作。遴选过程中将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确保所选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遴选第三方认证机构时,需从专业性、公正性、独立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严格评估。这一系列严格要求旨在构建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碳足迹认证体系,为消费者和市场提供真实可信的碳足迹信息。

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挑战

虽然我国在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整体而言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规划政策、规范标准、认证机制、基础设施、国际衔接等方面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碳足迹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认证和标识等管理机制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进一步规范。目前,国内仍缺乏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认证及标识制度等,同时,能够高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核查、认证等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较少。

再次,标准制度不健全及现有标准不统一。产品碳足迹评价、核查、披露等监管制度规范尚是空白,产品碳足迹标识和推广应用机制缺失。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探索制定了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技术标准,但在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实际应用、对接互认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此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

最后,国际国内互信互认的碳足迹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对产品碳足迹的系统性设计,我国相应的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尚未打通国内国际碳足迹工作互信互认的衔接渠道。目前,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评价认证等工作开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居多,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对外出口,且国家级技术支撑和权威性机构数量不足,呈现国际认可度和权威性欠缺的特征。

由此可见,我国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发力,而专业的认证机构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对第三方认证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方认证机构需要具备碳足迹计算、核查、认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认证结果的科学性。

CQC:碳足迹认证的先行者、排头兵

在碳足迹认证方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早在国家的认证制度建立之前,CQC就在做碳足迹认证工作。2011年, CQC发布中国第一张碳足迹证书。

截止目前,CQC产品碳足迹服务领域涉及化工、建材、机械、电气、电子等众多行业,获证产品达数百种,有效碳足迹证书1500余张,目前处于快速增长中;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7个品类产品累计发放超过500张证书,占全国发证量的50%以上。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减碳产品认证作为自愿性认证业务,目前推出的机构很少,但企业需求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产品碳中和核查作为目前“碳中和产品”或“零碳产品”的认证项目,受到企业的 越来越多关注,证书申请企业增长较快。

鉴于此,CQC还推出降碳认证和碳中和认证。2016年7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首张服务类减碳产品证书。2022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首批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证书》。

此外,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在10月31日2024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CQC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碳足迹数据信息平台联合研究项目”,旨在助力双方产品的进出口。

CQC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碳足迹认证不过是CQC众多业务中的一个。在“双碳”愿景下,绿色低碳产业迎来发展风口期,多年来CQC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与使命。

担当的底气来自于过硬的实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隶属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是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认证机构批准书编号为001号的质量服务机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执行理事会(EB) 授权指定的能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审定与核查的指定经营实体(DOE) ,是国家发改委授权的首批中国自愿碳减排交易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授权的首批节能量审核第三方机构,是国内唯一参加过全部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核查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CQC凭借多年的工作基础和行业影响力,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筑牢开拓“双碳”市场的发展支点。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开展制度研究、政策制定及碳市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各地碳达峰方案制定、碳中和路径研究提供技术服务。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碳排放核查、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等数据质量保证服务。

此外,CQC积极与行业组织展开合作,共同探索行业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通过与行业组织搭建碳排放与碳中和技术服务平台,共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双碳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行业双碳信息评价与披露交流,为行业的低碳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CQC已连续多年举办办碳中和大会。10月31日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办,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环保网承办的2024年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

近期,CQC颁发首张“和合绿标”企业评价证书,推动中药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道地药材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浙江省绿色认证集成改革和“双碳”认证综合试点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双碳路上,CQC不断前行,从未停下。

结语

双碳目标下,双碳服务市场蓄势待发,而CQC已抢占双碳服务高地,坐看风云起。

(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足迹查看更多>双碳服务查看更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