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生物碳固碳”相关结果79

      来源:发改委环资司2022-06-14

      科技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节能降碳科技创新,推进实施节能降碳与碳中和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加强碳中和关键共性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技术研发攻关与示范应用...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技术取得突破,二氧化碳矿化利用、制备化学品和微藻固碳等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万吨级技术示范,并建成年注气规模10万吨级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集成示范工程。(科技部供稿)

      中晶环境:推进负碳生态体系建设 守护绿水青山美丽家园

      来源:中晶环境2022-06-02

      在负碳生态产业园方面,中晶负碳生态产业园将工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回收、利用,转化为新的碳资源化产品;在生物质利用和生物固碳技术方面,城康资源利用城市污泥、餐厨、生物质等固废,生产制造氢能源及石墨烯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2022-03-18

      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介绍,“生物质能是一种多元化利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等,而生物质能其他利用,包括生物质清洁供热

      来源:中晶环境2022-03-08

      从负碳技术的功能来看,负碳技术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一是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指生产过程中以二氧化碳为原材料,生产、制造碳基产品,且生产工艺无其他碳排放,或有碳排放但排放量小于碳消耗量的碳利用技术;二是生物固碳技术

      来源:宁夏自治区发改委2022-01-17

      要在提升生态系统中有效“固碳”。...要在完善政策体系中实现“控碳”。

      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01-07

      将优化工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推进项目源头控碳、生产过程降碳、生态系统固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围绕科技助农、绿色优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富农“五大行动”,加强农业环境管控,强化土壤固碳减排功能,推进农产品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减碳背景下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

      来源:无知一熊2021-11-27

      当然,生物质类生活垃圾的物质利用具有固碳效果,将净减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即生物质类生活垃圾的物质利用具有直接减碳效果。...根据《3060零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2021年9月)》,我国生活垃圾年产量2020年达到3.1亿吨,能量利用(焚烧发电)1.43亿吨(能量利用率46.1%)。

      来源:无知一熊2021-11-22

      1)提高生物质综合利用水平生物质是光合作用吸收、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物;如果生物质被物质利用,那么,这部分二氧化碳便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减小量,生物质物质利用具有“直接”减碳效果(固碳效果);如果生物质直接燃烧利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0-22

      主要发达国家以“减排”和“增汇”为 2 条主线,聚焦“零碳能源体系构建”“低碳产业转型”和“生态固碳增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3 个维度。...、生物质能清洁制备与高效利用技术、能源植物基因重组育种、生物油精制原理、生物学系统氢能转换原理等。

      碳汇:用生态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浓度

      来源:央视网2021-10-13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可是固碳储碳的一把好手,其年均固碳量可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1%。目前,我国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

      来源:壹行研2021-09-28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对二氧化碳生产的初级产品的进一步升级,从甲酸、一氧化碳这样的c1产物升级到多碳产物;开发二氧化碳基绿色塑料;或者把二氧化碳直接还原到碳单质产物,比如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还有一些研究团队利用藻类吸收二氧化碳

      来源:财政部2021-09-27

      加强基础研究、资源培育,强化科技支撑,设立并实施碳增汇科技计划,深化理论研究、加大应用研究、推进转化研究,全面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四、碳税碳交易方面一是积极开展已纳入企业碳交易工作。...积极推进以增量扩容、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推进人工商品林集约经营、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等方式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来源:农民日报2021-09-13

      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机遇 “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难点在化石能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很大的潜力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员王久臣认为,用双碳战略思想、现代能源技术,引领零碳村镇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储能技术和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区域绿色能源的充分可持续供给,达成区域内碳的零排放目标

      好文推荐 | 浙大朱利中院士:<mark>生物</mark>炭“土盔甲”助力土壤温室气体减排

      来源:固废观察2021-09-07

      生物炭颗粒表面元素组成eds结果显示,老化生物炭表面上的硅(si)、铝(al)、铁(fe)和氧(o)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新鲜生物炭,但碳元素含量降低,这与生物炭表面附着了土壤矿物,对碳素测定的稀释效应有关

      来源:大众日报2021-08-26

      据介绍,上述首批落地威海的项目,在带动减碳量、预计收益的计算方面,主要依托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海洋生物碳汇研发基地等科研平台,运用海洋碳汇数据库和清华大学海带碳汇计量方法,按照每亩海区海带养殖每年固碳量约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8-23

      做出更多改变能源约束的社会要求将碳原料吃干榨净,而“碳中和”约束的社会要避免富碳产物的燃料利用,将提取油气后的煤焦和生物焦等作为固碳物质贮存,或用于生产化学品和环保材料,这将更加符合“碳中和”要求。

      服务碳中和目标:海洋碳汇发展机制与交易模式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08-16

      从全球来看,海洋系统与大气系统的碳交换每年能够达到 740 亿吨;海洋固碳主要通过生物泵、溶解度泵、碳酸盐泵 3 种渠道实现,其中生物泵是指通过浮游植物等海洋生物将海洋表面的碳通过沉降作用带入深层海底并分解储存的过程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1-08-05

      科学界对生物固碳与储碳评价极高,认为若无生物泵,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比现在高出200ppmv。生物泵虽好,但是埋藏碳效率太低。据估算,通过生物泵迁移和埋藏至海底的二氧化碳量接近海洋初级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8-04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企业等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固碳及负碳技术应用等形式,抵消自身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耦合对于实现碳减排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蓝色碳汇 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2021-08-04

      经统计,全球范围内超过55%的经生物固存的碳是储存在蓝碳生态系统中的。其中,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关键生态系统贡献了蓝碳总量的70%。...2009年联合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了海草床、红树林、滨海沼泽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指出这三大蓝碳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