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能源梯级利用”相关结果514

      来源:北京日报2013-03-04

      尹立新说,通过这样一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发电供热机组,将高品位能源用于发电,低品位能源用于供热,梯级利用使得能源利用率最高可达88.3%。这是一个足以骄傲的数字。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贾科华2012-12-26

      他认为,我国目前仍然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如何将煤高效清洁燃烧、做到热能梯级利用,是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装置背压式机组(完全以热定电),应将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这样对节能工作非常有利。

      来源:中国能源报 卢炳根 张公勤 蔡明灯2012-10-17

      由此可见热电联产通过因地制宜对能源梯级利用,更好地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热电联产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热负荷严重不足,热电企业的建设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和回报,这是造成目前行业性亏损的主要原因。热汽定价不合理。

      来源:中国电力报、中电新闻网 栗清振2012-09-13

      对于实力较强的节能系统集成服务商来说,大规模工业节能有利于发挥其统筹优化各生产环节运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实现整体节能最佳效果。...合同能源管理迎来快速发展期《规划》明确了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融资渠道。

      来源:英大网2012-08-13

      其次,将大型电站锅炉作为热电联产锅炉,蒸汽不在降压或经减温减压后供热,通过抽气口的设计,可以抽出不同压力的蒸汽,从而满足不同压力的蒸汽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总的来说,大型电站热电联产化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未来大型火电站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电力报2012-06-18

      对此,谢百军给出了他的理由:热电联产的主要原理就是热能梯级利用,减少和免去纯发电造成的巨大的冷端损失。尽量增加热电比,必定带来更低的供电煤耗。...热电行业展望效率极限对于我们来讲,全面攀登热电联产的一次能源转换效率(热效率、火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处理效率的极限,将是供电煤耗降到150克/千瓦时之后的奋斗目标。

      来源:中国石油报2012-02-03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是一种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旨在结合电力、热力和制冷等技术,使每一级能源发挥最大效用。

      来源:浙江大唐国际能源项目开发筹备处2012-01-09

      该项目建设的2台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不但保留了常规联合循环机组高效、低耗、环境污染小、启动快、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而且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实现了一次能源梯级利用和热电联供,是大唐国际发电公司调整电源结构

      来源:中国热电产业网2012-01-05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热电联产既生产电能同时又生产热能,它将高品位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是一种高效率的能源利用形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综合效益。该专家表示。

      来源:赛迪网2011-10-11

      分布式能源具有的几大优点:一是输变电投资,避免输配电损耗;二是可使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三是为能源的综合梯级利用提供了可能,大幅提升利用率: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四是相对环保

      2011-08-29

      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高效换热器等节能技术。四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灯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1-01-26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热电联产既生产电能同时又生产热能,它将高品位的热能用于发电,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是一种高效率的能源利用形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综合效益。”

      来源:新华网 2008-05-12

      热电联产是既产电又产热的高效能源利用形式,它可将发电之后的低品位热能用于供热,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比分别生产电能或热能的方式节约燃料。...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显示,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热电联产的发电量占总发电容量的比例都不到10%,日本只有3%。

      来源:国际电力网2007-12-05

      而在发电系统中,热电联产(包括热、电、冷联产)是在目前已商业化的,可大规模实现能源转换的技术中转换效率最高的,将热能、电能联合生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得当分配,各取所需,是科学用能的重要方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