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环境服务业”相关结果954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05-06

      我国如何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政策环境、提升服务技术水平,促进环境服务业大发展,并在环境服务贸易中赢得主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国环境服务业啥态势?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04-26

      ;其他服务业产值占比6%。...中国工业水处理产业主要由设备生产销售、工程设计施工、设施运营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组成。

      来源:《佛山日报》2013-04-19

      位于桂城的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于2012年启建,为扶持环境服务业发展,南海区还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不过,广东环保企业规模小、企业分散的特点,在南海乃至佛山仍然根深蒂固。...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一行考察了位于南海的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了解佛山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证券日报2013-04-15

      相关新闻:如何做大环境服务业?...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意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美利坚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关于在空气污染防治领域加强合作的协议》。周生贤首先代表环境保护部对杰瑞-布朗一行表示欢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04-15

      我国如何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政策环境、提升服务技术水平,促进环境服务业大发展,并在环境服务贸易中赢得主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国环境服务业啥态势?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4-09

      业内人士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外包服务的模式已相对成熟。这种现代服务业态也适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国家对于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也将有助环境产业的壮大。

      我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图)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刘志全2013-03-29

      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较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2.环保产业涉及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工程、服务等各方面,与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作用。

      来源:证券之星2013-03-14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文一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边是不断持续的雾霾天气以及水污染等多个环境事件,一边却是公众及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崛起,从去年开始不断有刺激政策出台的环保产业,有望继续迎来利好。

      来源:《支点》2013-02-22

      ,环保产业向环境服务业转型已成大势所趋。...2012年11月15日,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新余市合作的合同环境服务试点方案获环保部批复,新余成为全国首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地级市。

      来源:中国投资 赵沛楠2012-11-15

      同时,环保部也已完成《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环境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据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其中明确了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重点发展领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叶涛2012-10-22

      时代呼唤绿色发展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有环保的需求,特别是传统产业,从生产工艺到治理都需要升级改造。...其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被认为是一大亮点。对此,骆建华表示:环保产业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从狭义的环保产业出发,传统的环境治理市场空间确实是可预见且有限的。

      来源:中国电力报 栗清振2012-07-12

      据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介绍,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占到50%~60%,而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约为15%,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预计到2015年,环境服务业的占比将提高到35%。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2-07-05

      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超过8000

      来源:生意社2011-03-29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相较于“十一五”而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垃圾分选,将垃圾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是国家环保政策的一大进步。...同时,随着全国垃圾处理运营监控系统的建立,市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需求量将持续放大。由此相关环境监测仪器公司将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