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保工程师2022-01-06
,如:bod无法反映废水中有害有毒物质对于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当废水中含有降解缓慢的有机污染物悬浮、胶体污染物时,bod与cod之间不存在良好的相关性。...codcr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彻底氧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过程中所消耗氧的量,通常将codcr代表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量。
来源:环保工程师2021-03-19
来源:环保工程师2020-11-25
一、絮凝剂的作用 1、絮凝剂的作用废水中常常含有自然沉降法不能去除的细微悬浮物和胶体污染物,对于这类废水必须首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淀性能的絮凝体
来源:工业水处理2020-10-22
2.2 “零排放”系统苦咸水反渗透苦咸水反渗透系统作为目前一种常用的脱盐工艺,一般会在其装置前增设超滤装置,去除胶体污染物。...2.1 “零排放”系统预处理由于原水为净水厂的反渗透浓水,主要污染物包含浊度及硬度,为降低后续膜处理系统的污染,预处理应针对主要污染物进行选择。
来源:水处理新视野2020-09-04
污水中的有机胶质类物质、过剩的絮凝剂投加量、污水中的金属离子水解形成的氢氧化物胶体,是导致胶体污染的常见原因。废水中的常见胶体污染物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胶体等。
来源:水处理新视野2020-08-10
四、胶体污染物该类污染物也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和废水的水源之中,其颗粒直径往往小于1微米,这类杂质即使在未处于水流搅动时也不会自由沉降,会始终保持在悬浮状态。...本篇内容为反渗透设备的污染物介绍。一、生物污染物该类污染物也同样多存在于地表水或废水中。
来源:《电力设备》2019-08-29
一般情况下,经过一级处理以后,bod去除率只有25%-30%;其次,二级处理,通过化学方法或者生物处理方法,去除化工制药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可降解有机物,二次处理以后,bod去除率可达到85%-90%。
来源:环保零距离2018-09-10
胶体污染物该类污染物也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和废水的水源之中,其颗粒直径往往小于1微米,这类杂质即使在未处于水流搅动时也不会自由沉降,会始终保持在悬浮状态。...生物污染物该类污染物也同样多存在于地表水或废水中。
来源:防护工程2018-08-08
这种工艺均通过化学沉淀、混凝的方法,去除水中的钙、镁、硅以及重金属等高结垢成分,还能降低cod以及一些胶体污染物,保证后续工艺高回收率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极大降低后级膜处理工艺以及蒸发结晶工艺中的污染趋势
来源:环保新课堂2018-06-21
来源:水处理新视野2017-12-19
、污水中的金属离子水解形成的氢氧化物胶体,是导致胶体污染的常见原因.废水中的常见胶体污染物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胶体等.
来源:《基层建设》2017-02-21
②吸附吸附法是采用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可去除色度、悬浮物、胶体及溶解性有机物。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所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焦炭、硅聚合物、硅藻土、高岭土和工业炉渣等。
来源:工业印染废水2017-01-19
混凝就是在混凝剂的离解和水解产物作用下,使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凝聚为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体的过程,其中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统称为混凝。...2.1.2 吸附法吸附法是采用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可去除色度、悬浮物、胶体及溶解性有机物。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所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焦炭、硅聚合物、硅藻土、高岭土和工业炉渣等。
来源:中国化工报2016-06-26
来源:环保易交易微信2016-06-22
废水中常常含有自然沉降法不能去除的细微悬浮物和胶体污染物,对于这类废水必须首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淀性能的絮凝体,然后用重力法予以分离,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步骤
来源:工业水处理微信2015-06-28
,改变了膜片表面的光滑度,增加膜表面亲水性,膜表面的电荷也趋近于中性,同时采用34mil(8.63610-4m)的宽进水流道网设计,从而减小了胶体、污染物和微生物在膜表面的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同时更易清洗
来源:价值中国2015-06-23
5反渗透系统的清洗情况此套反渗透系统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胶体和微生物等物质,但污染不很严重,化学...,改变了膜片表面的光滑度,增加膜表面亲水性,膜表面的电荷也趋近于中性,同时采用34mil(8.63610 -4m)的宽进水流道网设计,从而减小了胶体、污染物和微生物在膜表面的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同时更易清洗
来源:能源与节能2014-08-29
主要的方法:混凝法,就是通过向水中加入与胶体污染物电性相反的物质,这样可以改变胶体的稳定性,从而使其发生凝聚产生沉淀;中和法:就是向酸性的污水中加入碱性的物质或者是向碱性的污水中加入酸性的物质,使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