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清洁技术企业”相关结果231

      来源:新浪财经2014-01-16

      ,请问于总,清洁能源,清洁技术,两三年来有哪些投资细化?...嘉宾主持:大家也看出来,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很难分离,从北京到上海雾霾对大家生活影响很大,我们肯定很关注清洁技术未来发展是怎么样的方向,这里(投资机构)不仅有传统的互联网投资项目,同时又很多新能源里的一些建树

      来源:中国水网2013-12-19

      对此,文一波说:以前的环保产业太热了,很多资本进来以后推高了无形资产的价格,使得企业很难做并购,不利于行业的整合。...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清洁技术行业共有131起投资事件,其中,环保产业的投资案例数61起,投资总额5.26亿美元,占比超过全行业的1/2。

      来源:中国水网2013-08-08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清洁技术行业披露的4起融资案例全部集中于污染监测与治理行业,分别是联合环境、赛诺水务、科盛环保科技以及华杉环保,均为污水处理相关企业。...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清洁技术行业共有131起投资事件,涉及总额达10.17亿美元。其中,环保产业的投资案例数61起,投资总额5.26亿美元,占比超过全行业的1/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07-22

      在此期间,共有269家企业终止审查,其中主板及中小板135家、创业板134家,清洁技术行业特别是光伏企业几乎全军覆没。...据了解,在全球清洁技术领域,企业初创与成长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渠道股权融资和借贷资金。而目前,国内清洁技术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权融资(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和证券公募)。

      来源:《中国经营报》2013-06-21

      深圳环境交易所日前明确,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18日正式启动,首批确定的重点碳排放交易企业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多栋大型公共建筑。...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开展对新能源、清洁技术以及其他碳排放工程的直接和间接的投融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曾多次如此建议。而此前,已经有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试水者。

      来源:中新网2013-05-20

      59%的芬兰清洁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提高能效的解决方案。此外,48%的企业业务涉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转化和运输。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清洁技术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国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5-20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清洁技术行业披露的4起融资案例全部集中于污水处理行业。...但在实际投资中,,众家机构更看重技术有现实空间的企业。纪源资本合伙人于立峰表示,技术的可持续性在于本土化的改良,用什么样的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可控成本下进行使用,以达到客户的标准。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3-04-15

      (记者 王颖春 实习记者 陈琴)相关新闻:清洁技术投资低迷 环保企业首季ipo均折戟...对于发改委和证监会双头管理创投企业的现状,你怎么看?叶东:本来pe服务的是家族基金、跨国企业、财务机构和高净资产的个人等小众群体,不是保本型投资,因此pe不适合做公募基金,与衍生品也无关。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04-15

      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清洁技术行业披露的4起融资案例全部集中于污染监测与治理行业,分别是联合环境、赛诺水务、科盛环保科技以及华杉环保,4家企业均为污水处理相关企业。...根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资本市场方面,发审大门持续关闭,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停滞,清洁技术行业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没有企业完成ipo。

      来源:中国能源报 李慧2012-11-14

      另外,在本次研讨会上,芬兰拉赫蒂绿色设计中心还向奥林公司和北京热力集团颁发了国际绿色设计奖,以奖励两家企业清洁技术与绿色设计应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正式发布以及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和嘉兴南湖区农业垃圾污染整治项目合作意向书的签订。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清洁技术业务发展迅速。

      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2012-10-29

      施耐德收购利德华福2011年6月,施耐德电气宣布已与北京利德华福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将以6.5亿美元收购这家由私募股权公司控股的中国清洁技术企业。...商场中企业之间的并购业务对企业自身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对企业所处的行业来说将会是一种格局的重塑。在罗克韦尔自动化收购九洲电气的高压变频器业务后,我们开始担忧民族品牌正在逐渐被外资品牌蚕食。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