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 看湖泊湿地如何回归?

2016-12-16 09:05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周迎久关键词: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衡水湖正式开始蓄水后,由于周边居民及养殖场、橡胶加工、电镀、煤场等工矿企业众多,水质不断恶化,最差时曾局部达到Ⅴ类甚至是劣Ⅴ类水。与此同时,由于衡水湖水源无法保障,缺水成了常态。

2000年7月,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并于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衡水湖要保持生态功能,一方面要治理水质,一方面要调水补充湖区。

“水少,湿地面积就会萎缩,湿地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尤其是保护区建立后,水少问题就日益凸显了。”李宏凯说,衡水市自1994年首次从黄河调水后,几乎每年都要花费2000多万元进行人工调水,以维持衡水湖生态用水。

有水才有湖。今天衡水湖的调水线路由最初的1条增加到了3条:一是东线引黄河水,渠首在山东省东阿县黄河左岸的位山闸,至衡水湖全长214公里;二是南线引岳城水库水,岳城水库位于邯郸和安阳交界处,距衡水湖273公里;三是西线从岗南、黄壁庄水库调水,其中黄壁庄水库距衡水湖162公里。自2006年至今,衡水湖水一直由东线补给。

千里调水只解决了基本的生态用水。为了保持衡水湖湿地面积,衡水市开始着手推进退耕还湿工程。2014年,冀衡农场下属洪杰农场的3000亩耕地放弃耕种,改为种植芦苇、蒲草以及水葱等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并净化水质。

这只是个探索性的开始。为保住衡水湖这一湖清水,衡水市还将在“十三五”期间,以打造“京津冀最美湿地”为目标,推进衡水湖退耕还湿、引水补水调水、湖区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建设,构建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50年前,人们嫌水多,人为改造自然,将湿地改造成耕地;50年后,衡水市千方百计调水,通过退耕还湿,让衡水湖又回归了湿地本色。

有人说,这是衡水湖的轮回,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场生态再认知。

自2012年开始,随着外围污染的基本消除,衡水湖治理工作转向湖体内源污染治理,同时开始湿地生态修复

防 治

自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设立之日起,衡水湖外围污染治理的力度就逐年加大。

记者了解到,衡水湖湿地保护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保护区设立到2012年,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衡水湖外围污染源清理上;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到现在,衡水湖湿地保护转向湖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方面。

“衡水湖外源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湖区周边村庄、企业的治理上,也包括湖中村搬迁以及网箱养鱼的取缔等方面。”衡水市环保局副局长肖燕芳说,保护区开始建立时,好多工作还不知道从何入手,总之是不能让湿地的水质变坏,不能让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我们在湖区外围的污染治理上,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将污染源清除干净,这场治理攻坚直到2012年才告一段落。”

10多年间,衡水市陆续搬迁了湖区周边413家企业和作坊,拆除了6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建筑物,特别是2012年成功拆除了最后一处污染点——原冀衡农场2.1万平方米的老旧住宅区,这个居住区多年滥排污水问题才得以根治。

在拆除污染源的同时,衡水市还封堵了所有的入湖排污口。2008年,还集中开展了取缔网箱养鱼行动,一次性清理取缔了1.38万亩网箱养鱼。

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的影响,打造生态隔离带,衡水市通过逐年增加环湖植树造林面积,为衡水湖织出了一条“绿围脖”,目前环湖造林面积已达到10万多亩。

延伸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原标题:一个湖泊湿地的回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湿地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湿地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