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人物正文

仇荣亮:关注土壤问题 “土”时代总有一天会到来

2017-01-19 10:00来源:中山大学校报作者:杨喆子 林晓慧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仇荣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最难忘是赣州的云:自费治理废弃稀土矿

团队主持的重点基金项目不计其数,而留给仇荣亮最深刻印象的却是他们在2011年底在江西赣州定南开展的废弃稀土矿治理工作。

中国作为世界稀土资源的主要供应国,曾因稀土出口配额控制问题引起社会热议。在仇荣亮来到定南之前,他没想到,贵为“工业黄金”的稀土,竟是以这般低廉的价格出口国外,又是以那样严重的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仇荣亮痛心地说:“当时在我眼前的景象,真是满目疮痍,触目惊心!”

和从前的项目都不一样,这次纯属团队自费开展的研究。“当时课题组的研究重心都在重金属领域,在稀土领域没有基础,企业看不到盈利前景,只能由团队自己投资。”仇荣亮愧疚道:“很对不起团队里的老师同学,所有的钱都投入了有价值但看不到前景的稀土矿山修复领域。”

团队成员刘文深博士回想起那段时光,也不禁感慨:“最开始压力真的很大,团队每天8小时在太阳底下晒,一直在倒贴钱。”2015年6月,是团队神经绷得最紧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头发掉得特别厉害,”刘文深说,“团队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有没有成效,就靠老天来检验了。”

奔波在赣州与广州两地,团队逐渐摸索出稀土治理和土壤改良的方法。也许是老天有意让这份成功的喜悦来得更惊心动魄一些,那个雨季的雨来得特别迟,但终究是来了,而且来得喜人。原本寸草不生的废弃稀土矿,最终重焕生机。

虽然辛苦,但团队成员都甘之如饴。在每个人的相册里,还存着那段时光的美好记忆:“黑照”里的各种“表情包”,天与山交接处的绚烂晚霞,群山之巅变幻万千的云……刘文深指点着电脑屏幕:“你看,这是带队的汤老师,他最爱拍赣州的云了。”

成功修复废弃稀土矿后,团队在赣州的实验场地成了当地著名的示范区,被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进行报道。今年夏天,当刘文深再次回到那片自己曾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矿山时,他的心情很复杂。“很有成就感,经历过那段黑暗,一切都很值得。”

“土”的关怀

谈到几十年的研究,仇荣亮笑道:“我是最土最土的博士。我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国内读的,没有‘留洋’。我的三个专业,都是土壤方面的专业。”

◎“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

在国内,谈起环境保护,人们更多地会想起大气治理和水治理,土壤问题似乎很少进入关注的视野。仇荣亮的土壤研究工作是寂寞的,“我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但他的团队今天之所以能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备受认可,也恰恰得益于这段“土”研究领域落寞的时光。仇荣亮一直期盼致力于环境工作的学子能够“顶天立地”——“顶天”,面向的是国际水平的追求,“立地”,指的是国家需求的担当。

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按照论文发表的产出比统计,在世界上土壤污染修复方向的十大研究机构中,中山大学排名全球第五。团队的研究工作,已然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仇荣亮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很多领域其实都在跟着别人走。慢慢地,才进入平等对话的阶段。但我想,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时间里,中国的学术研究,应该从研究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面向国际水平,实现与世界一流机构的对话。甚至,我们也有潜力成为领域的核心引领者,去引领这个领域的研究潮流和研究方向。”

要做到“顶天立地”,最难的地方在于耐得住寂寞的那片初心。“我们从事土壤研究,与其他专业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什么。所以,土壤修复工作者真的需要怀有家国情怀,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感同身受,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果只是为名为利,很难做出成绩。”

◎最坏的时代与最好的时代

仇荣亮认为,广东省土壤问题面临着重重困境:中国土壤环境的质量标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合理判断污染状况的标准;土壤环境保护法尚未出台,没有法律支撑;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撑,技术储备不足。

延伸阅读:

专访|仇荣亮:目前的土壤修复和治理技术是否满足国家的需求呢?

原标题:“土”时代-专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教授土壤修复创新团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仇荣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