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政策正文

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

2018-03-20 15:1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发展合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于近日印发,要求到2020年,合肥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推进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不断壮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按照国家和省部署启动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详情如下: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3月9日

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27号)精神,为加快推进合肥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我市“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合肥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推进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不断壮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按照国家和省部署启动运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1.加强能源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控目标范围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8%以上。(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统计局等)

2.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强化节能监督检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并开展效果评价,健全能源消费台账。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促进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质监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3.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光伏发电建设,大力推广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大生物质能利用,鼓励发展固体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等生物质燃料,合理规划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按照国家和省部署适时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到202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秸秆电厂装机规模达到9万千瓦左右,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万千瓦左右。(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城乡建委、市城管局、市扶贫办、合肥供电公司等)

4.优化利用化石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20年,全市控制在1600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45%左右。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城市和园区集中供热,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实施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提升工程,严控散煤销售、使用。开展用煤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快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增强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提升原油成品油储运能力。建设一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和社会车辆“油改气”。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合肥供电公司、合肥燃气集团、合肥热电集团等)

(二)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6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等)

2.控制工业领域排放。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进一步提升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工业生产效率,降低工业能耗。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探索全生命周期控制工业领域排放,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推广复合材料和高强度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初级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等)

3.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农田甲烷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推进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快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建设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控制畜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牵头单位:市农委;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等)

4.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创新推进“林长制”,严守林业生态红线。深入推进“五森工程”,全面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开展造林绿化攻坚,大力实施森林经营,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确保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着力增加森林碳汇。落实《合肥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规划》《合肥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3-2030)》,加大巢湖沿岸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推进环巢湖湿地公园群建设。到2020年,全市(含县(市)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00万立方米。争取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项目,新建一批湿地公园,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牵头单位:市林园局;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等)

(三)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

1.加强城乡低碳化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中落实低碳理念和要求,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开展城市碳排放精细化管理,研究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城乡建委、市房产局等)

2.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到2020年,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到60%以上。强化宾馆、办公楼、商场等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在农村地区推动建筑节能,引导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低碳转变,建设绿色低碳村镇。(牵头单位:市城乡建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3.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广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完善、无缝衔接、方便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绿色出行比重。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等,并支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发展智能共享交通,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牵头单位:市交通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质监局等)

4.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创新城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理念,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设施,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智能型自动回收机,鼓励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在社区建立分支机构。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制度。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探索技术路径,建立试点示范。到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牵头单位:市城管局、市供销社、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城乡建委、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等)

5.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鼓励使用节能低碳节水产品,反对过度包装。提倡低碳餐饮,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完善共享出行服务系统和自助租赁站点建设,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鼓励尽量合乘车,减少空座率。在距离合适情况下,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四)加快区域低碳发展。

1.实施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综合考虑全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分类确定碳排放控制目标。(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统计局)

2.推动低碳发展试点示范。以碳排放峰值和碳排放总量控制为重点,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低碳城(镇)、社区试点。深化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组织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低碳产品试点。以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重大项目碳评价制度、碳数据管理等为重点,引导试点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试点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做好各类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城乡建委、市商务局、市旅发委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温室气体排放查看更多>低碳发展查看更多>合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