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实践|宁波生活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探寻实践

2018-05-15 09:43来源:建筑杂志社作者:吴颖霁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宁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构建分类设施闭环。开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设置四类垃圾桶,通过完整设施引导市民正确分类与投放。购置148辆分类收集车,新建6座总规模为3450吨/日的分类转运站,建立有害垃圾收集日制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模式,建立健全四类垃圾相互独立的收运网络。依托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厂,设置厨余垃圾处理中试线,布局建设总规模为146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迁建项目,切实支撑“干湿分开”;共享再生资源、生物质焚烧、危险废物等利用与处理设施,构建相对完整的分类处理设施体系。

2.创新实施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采用两阶段招标方式。第一阶段开放性征集技术方案,首创、中节能、桑德、蓝德、瀚蓝等11家环保领域知名企业参与投标,提出了各自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指标;第二阶段通过整合优化8家入围单位技术方案,确定项目建设内容、环保排放指标、产品资源化利用等边界条件,招标确定社会资本方,确保工艺最优、成本最经济。设定出厂固体废物控制在25%以内的约束指标,最大限度提高厨余垃圾、以及分选后的废塑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二次PPP,引入1600m2车间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垂直绿色,打造绿色建筑;参与全球碳交易,促进项目减排节能最大化。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改变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在可研和一次环评阶段确定工艺路线的做法,允许社会资本方在总投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优化项目方案,就此进行二次环评、办理项目核准等审批手续。取消初步设计审批,简化审批程序。该项目从宁波市政府决策采用PPP模式实施项目到招标确定社会资本方,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堪称高效。该项目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PPP项目典型案例。

3.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工作。搭建市级再生资源回收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我要换糖”APP,实现再生资源线下、线上回收渠道共通,重点加强废纸、废金属、废塑料(不含废旧轮胎)、废玻璃、大件垃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与利用。整合和规范市场力量,出台回收站点验收考评办法和回收分拣中心认定办法,认定80个回收网点、11家回收分拣中心,形成“回收站点+专业回收分拣中心”双线回收体系,居民或物业的回收预约由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派单给签约回收站点或分拣中心。逐一打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出路。废玻璃经分拣除杂、熔融着色、定型冷却后,形成玻璃珠或炫彩雨花石。席梦思、木质家具等大件垃圾经破碎、磁选分出钢铁后,木质部分再经破碎、烘干、造粒制成垃圾衍生燃料RDF。

(三)探索公众参与模式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知易行难”的社会性工作,关键是要让公众有理念、愿动手、能坚持。宁波市紧紧抓好舆论宣传、社区发动、学校教育,推动形成“家校社”互动,探索公众参与模式。

1.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意识。在全面发动市民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中,注重宣传的方式方法,坚持让市民“先了解后参与”的节奏,打通市民思想“中梗阻”。五年来通过“阿拉来分类”“旧物改造”“垃圾去哪儿了”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垃圾分类的理念和价值。其中“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已经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已有2.6万人次参与其中,市民通过参与式体验了解垃圾分类及基础设施,零距离的体验,激发更多市民从“意识”到“行为”改变。“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以社区为中心发动群众。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社区为中心,探索形成了社区主导模式、政府采购服务、社会组织参与三种典型模式。鄞州区丹顶鹤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在没有组建新队伍的情况下,紧紧依托墙门长、志愿者等社区力量开展入户指导、示范引导、桶边督导,形成一种不分类不好意思的氛围。两年来40多名志愿者累计投入10000多个小时。通过居民参与式自治服务平台——“鹤声议事厅”,让居民共商共议形成一套适合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案,每户家庭都与社区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并顺利实施“撤桶并点”,生活垃圾投放点从原来的近40个减少到5个。强化指导服务,分批组织墙门长、志愿者和居民参加“垃圾去哪里”活动,设置模拟厨房通过宣传讲解、现场示范、模拟练习,让居民更加直观、生动地接触垃圾分类工作;及时组织清理大件垃圾、装修垃圾,解决乱堆乱放问题,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该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常态化,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

3.以学校为基地引领未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为此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培养下一代的生活垃圾中坚力量。建立了“五个一制度”(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出版了生活垃圾分类幼儿、小学科普丛书,开展高校+中小学、高校+幼儿园的“1+1”结对服务活动,形成“家校社”互动。德培幼儿园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幼儿园创立“创意无限旧物改造工作室”,小朋友在废木块、轮胎变身为木屑画、坐垫的创意中,真切地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深深刻上绿色生活的烙印。设立“破里破碎回收日”(破里破碎意为废品),每周五早上孩子把家里可回收物带到幼儿园,由家长义工和师生一起分类整理出售,据统计,2017年第二个学期共回收可回收物3600多千克。倡导家庭垃圾分类责任制,妈妈管厨余垃圾、孩子管可回收物、爸爸管有害和其他垃圾,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330名家长的分类参与率从10%提高到62%,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统筹治理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产生多元、产生量大,近年来又出现了快递、报废汽车等新业态废物快速增长的新问题,由于处理能力不足,部分固体废物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但数量不清、波动大,生活垃圾分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必须统筹治理固体废物,协同推进各类固体废物的协同利用与处理,一方面促进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打通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沼渣堆肥产品在绿色农业、园林绿化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减少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废物数量。

(二)构建约束与激励并行机制

国内外实践经验已证明,缺乏约束的激励机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有限,河海大学《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参与研究报告》显示激励下的参与率一般不超过50%,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需要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落实生活垃圾产生者分类主体责任,采取排放登记、总量控制、处理收费等措施,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层级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三)创新可回收物回收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城市化进程推进,再生资源利用设施势必集中化、清洁化,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组织难度、回收与利用成本将增加。可回收物回收必须创新,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主体,实行规模化运行,与现代物流对接,建立高效物流体系,规范物流流向;建立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制度,提高回收利用率。

(作者单位: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

原标题:专题 ▎宁波生活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探寻实践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宁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