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政策正文

江西: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2018-06-12 08:5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发展江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突出六大路径,增强发展新动力

4.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持续高压打击“地条钢”、严防“小煤窑”。加强水泥、玻璃、船舶、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产能管理和高效利用,支持优质富余产能输出,严防新增低效低端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产权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矿业权出让、用能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等重点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引导和促进有限资源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聚集。

5.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区域协同、军民协同,依托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联合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一产一院”“一产一校”,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建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研究院。优化创新中心布局,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中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创新综合体。聚焦航空、中医药、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分行业制定发布技术路线图,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打好企业技术改造攻坚战,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强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

6.促进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推广应用10000台(套)智能装备,打造1000家数字化车间、100家智能装备生产企业、10个智能制造基地。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分领域、分行业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支持和鼓励企业设备设施和业务系统入网上云。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航空、军民两用电子信息、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建设景德镇直升机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

7.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加快高耗能高耗水行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提高工业用能用水效率。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高风险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程机械等再制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支持赣江新区等地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

8.扩大工业开放合作。更高水平“引进来”,深度融入长珠闽,积极对接京津冀,加强省际产业板块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高端制造、战略资本,承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推进与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合作。更高水平“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技术、产能合作,扩大产品出口和战略资源进口。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创业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营销服务体系。

9.推进行业安全发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行业管理责任。实施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在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和技术工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提高工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和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程科技研发中心。

(三)推进五大行动,塑造竞争新优势

10.推进重大项目带动行动。加强项目库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每年谋划储备3000项左右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双千”计划,力争每年引进1000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推进1000项投资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省级狠抓“三百一重”项目建设,每年推进1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新经济新动能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项目。打好招商引资整体战,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省市县联动,重点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11.推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个体经济转型注册为企业。培育引导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每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000户左右。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省市县联合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和五十亿级、十亿级龙头骨干企业。聚焦新经济领域,落实宽容审慎监管,积极发现、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

12.推进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四基”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一批关键基础材料、一批先进基础工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推动“四基”工程化、产业化。加强标准化和质量建设,分类实施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培育形成一批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开展重点行业标准比对行动,鼓励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重点行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制造业知名品牌培育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开展“江西制造”精品认定工作。按规定举办江西工业(制造业)博览会。

13.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行动。打好开发区功能完善提升战,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提升完善承载功能,推动从基础功能型向综合服务型现代开发区升级。加快制定全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整合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开发区空间整合、功能集合、产业聚合、体制融合,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完善支撑配套功能,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工业设计、研发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厂房、物流仓储、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开发运营模式,建立综合考评与分类考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14.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聚焦开发区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围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培育10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个省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千亿级集群、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发区产业品牌。加强长江经济带产业对接,深度融入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开展智慧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突出高技术、高效益、高成长性,“一链一策”打造1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

三、保障措施

1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工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扩大省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规模。市、县要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制造业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应用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兼并重组、小微企业以及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等优惠政策,加大对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等扶持力度。

16.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编制发布产业投资引导目录,引导资金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入,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鼓励银行按规定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和供应链融资,继续推广“财园信贷通”“中小通”和产业集群风险补偿金贷款等融资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设立企业转贷过桥资金池。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私募债、绿色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积极发展创投、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加快推进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南昌、赣州产融合作试点。

17.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各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用地需求。建立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列入项目库的项目供地。创新供地方式,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弹性确定土地出让年限。完善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土地利用率挂钩,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挖潜力度,落实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政策,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立用地跟踪、监管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批后监管。

18.夯实工业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中央关于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策,对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省“双千人才”计划,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10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100名经营业绩突出的国内知名企业家、1000名省内具有一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家。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高端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技兴赣鄱”专项行动,打造100万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19.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降低物流成本,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选择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差异化收费试点,降低交通通行费标准。加大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政策补贴力度,提升赣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降低融资成本,畅通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合理确定企业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实际贷款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国家规定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金,降低担保业务收费标准。降低用能成本,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完善峰谷电价政策。降低人工成本,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适度降低社保费率,按照规定对困难企业给予延期缴费支持。

20.深化数据开发利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推进“光网江西”“无线江西”建设,加快宽带网络提速升级,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据开放共享,重点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治理等领域数据开放,加快建设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平台,支持企业和社会建设数据交易交换平台。推动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加快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旅游、商务、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推进大数据应用试点。

四、组织实施

2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县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2.完善推进机制。召开工业强省大会,持续推进工业崛起表彰奖励。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点帮扶企业机制,持续推进企业精准帮扶。建立工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督查督办机制,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对进度滞后的由领导小组约谈其主要负责人。

23.建立考评机制。加快制定完善适应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制定完善工业强省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增加工业发展成效在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将工业强省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4.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工业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开拓创新、务实干练、敬业奉献的高素质队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工业经济内容列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结合推进“五个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定期选派优秀工业干部到市县、部门、园区、企业锻炼。进一步选优配强工业干部队伍,重用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

25.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主攻产业、强攻工业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江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