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刘大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全竞争突围

2018-12-11 09:19来源:英才杂志新媒体关键词:中国节能节能环保刘大山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哪个行当投资回收期长达15年?哪个行当累计现金净流出持续10-15年?环保就是这样的行业,而且是一个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大山坦言。

过去10年,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成千上万家中小型环保企业。不容否认,其中许多企业的规模不大、技术能力比较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急需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的节能环保产业。但急剧增加的节能环保企业群体,到底能给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作为我国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行业内深耕30多年,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专业全、覆盖面广、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竞争优势不言而喻。赶上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节能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中央企业虽然在节能环保领域确实占有一定优势,但在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刘大山认为,对中国节能来说一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身处重资产、公益性特征突出的行业,前期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在很长时间周期内才能获得回报。

“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规划与政策、法律法规与监督监管等各项措施的出台,激活了环保行业强大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刘大山对此深有感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层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之严、环境改善效果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时代。据有关方面统计,2017年全国节能环保行业总产值已经达5.8万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

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竞争与合作共生。较长的投资周期,决定了生态环保类投资运营企业显然无法像其他行业一样,快速获得超额利润,也不能和高科技、新兴产业一样,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各类资金融通来实现“发展奇迹”。

“重资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中国节能需要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推动节能环保主业发展,但前提一定是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资监管政策的前提下,要严控财务风险。”刘大山说道。

作为节能环保中央企业,除了应对其他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中国节能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膀上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践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016年全面启动的“共抓长江大保护”,堪称中国影响最广泛、任务最艰巨的大型环保工程之一。“积极践行重大国家战略,为保护长江母亲河贡献力量,这符合我们的主业,更是我们的责任。每一名中国节能员工,都为一生有幸参加长江大保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这也为集团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国内外影响提供了重大机遇。”刘大山说道。

相比盈利和增长,责任、专注与合作,才更加接近于这个行业的真正内涵。

不容忽视的残酷困境

当大家都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欢欣鼓舞的时候,市场上各类节能环保企业的生存境遇,却与热火朝天的舆论存在着一定“温差”。

2018年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是“难熬”的一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严的环保风暴。环保督察力度之大、执法之严、速度之快,确实使不少企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这一关键时期,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一大批固废处理、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公司的经营基本面却出现了“不能承受之重”。

受多方面原因影响,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被视作环保企业遭遇困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018上半年,节能环保行业的一些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出现了债务违约的风险事件,个别债权人还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等措施,一些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股价大跌,经营活动陷入停滞状态。

就连一向以经营稳定著称的污水处理行业,多家优秀企业也同样陷入到融资困境当中。例如A股的某水处理龙头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率飙升至8.09%,财务费用从2016年底的8400万元,飙升至2018年三季度的4.89亿元。此外,其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现金含量、每股经营现金流均为负数。另一家水处理龙头企业现金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净利润现金含量节节下滑,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费用已经超过了2017全年的总和。与此同时,公司还有接近150亿元的在建工程,急需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撑投资。

表面看,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还算不错,但真正能及时现金结算的款项却并不多,企业的现金流状态欠佳。同时,由于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工程项目,前期巨额垫资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才能将业务顺利推进。

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裕、蓬勃兴盛的时期,融资并非难事,毕竟垃圾处理、水处理等环保项目都是长期经营、政府付费、回报稳定、风险较低的“G端”,投资者对于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支付能力都有很大的信心。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不论是传统的BOO、BOT模式还是新兴的PPP模式,环保企业都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其项目建设和运营。但随着融资环境的变化,一切都变了。资金成本增长的压力和获取资金难度的加大,仿佛也预示着环保行业洗牌的脚步渐行渐近。

在刘大山看来,除了融资环境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重视。从全球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多数行业都会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节能环保行业也一样,一定会遵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客观现实。从长远看,产业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的确是行业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整个行业更加专业和专注,效率更高。例如美国的固废处理市场,3%的企业做到了几乎90%的业务”,刘大山说。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市场上这些融资遇到阻碍的环保类企业,必须直面过度竞争的残酷冲击。在小、散、乱的产业布局中,任何一个孤军奋战的节能环保企业,都难以具备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截至目前,A股几十家上市的环保企业中,市值超过500亿元的情况已经消失殆尽,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也几乎屈指可数。

人们往往会在行业景气时,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效率感到兴奋,却很容易忽略行业遭遇困难时他们孱弱的风险抵御能力。更何况,节能环保行业的重资产特性突出,有的企业虽然规模一般、资质一般,但其融资规模可是一点都不小,动辄十几亿、几十亿元,才能支撑得起规模巨大的PPP项目。

中国节能旗下中环水务公司董事长王堤告诉《英才》记者,在水务行业里有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合同订单,项目规模甚至可以到达千亿级别。接单之后各方面的能力都很难同步跟上,特别是一些匆匆进入环保领域的跨界企业,其融资、人才、服务、管理都难以消化在手的巨额合同。

如果再考虑到这些环保企业漫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如刘大山所说的15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投资回报期,连续10余年的累计现金净流出,那么很显然,任何一个理性的金融机构都会谨慎面对这样一类融资需求。

危机,让不少中小企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做环保需要强大现金流的支持。即使是中国节能,也一直在努力通过“调结构”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清洁能源(光伏和风力发电)和大健康业务的布局,可以让中国节能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支撑。

中国节能大健康业务的净利润贡献在集团整体净利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为其他主业板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没有这些稳定的现金流业务,能支撑得住吗?在环保这种重资产行业里,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大的挑战。”刘大山告诉《英才》记者。

调结构,是刘大山主政中国节能后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2017年11月,中国节能在镇江句容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暨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未来改革发展做出总体战略部署。刘大山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集团”战略目标、“六大发展目标”和“十大战略举措”,加快转型升级的“四梁八柱”和“行进路线”清晰浮现。优化主业布局、改善营收结构、实现利润均衡,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意味着中国节能将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追求主营业务板块的均衡发展。

其实,这才是走出危局、破解困局的治本之策。

必须坚守的主战场

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启迪桑德董事长文一波曾经告诉《英才》记者,有些PPP项目,收益率在1%-3%的PPP项目特别多,有一段时间没有一个PPP项目收益到基准利率以上,全都在基准利率之下。再加上环保企业必须以外部融资的方式,解决前期巨额的资金投入,这意味着环保企业在项目实施初期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出去巨额的财务费用,所以彼时文一波判断,“将会有一批PPP项目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出现问题。”

现实的情况是,还没到3年,很多环保项目甚至是环保企业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现金流紧张和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环保企业生存和发展不能承受的痛苦。对此,中国节能对同类PPP项目就采取非常审慎的管控。

与社会各界对于环保企业非常高的期望和盈利预期相去甚远,大多数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甚至包括行业里的一些民营企业家都会想,这样一个市场广阔、国家支持、收入稳定的行业,怎么会赚不到钱,甚至还屡屡出现巨额的亏损呢?

有人将问题归咎于国企和央企抢占市场,“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单纯从营业收入规模上来观察,这种说法似乎有所依据:中国节能、光大国际(00257.HK)、葛洲坝(600068.SH)等行业排名居前的大企业,都属于央企和国企序列。

但如果翻看葛洲坝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其2018年前三季度环保业务的毛利率仅有2.05%,2017全年毛利率甚至只有0.96%。而中国节能的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中国节能、葛洲坝等国企和民企一样,同样承受着来自全行业高度竞争的压力。

根据刘大山的观察,即便是不算民营企业,仅仅在各级央企的序列中,同样有数量巨大的竞争者——“有1000余家专业子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从事节能环保业务”,个个都有大股东的支持,每家都能渴望在特定领域分得一杯羹。

过去几年大量国企、民企涌入环保领域,是因为在传统的投资领域普遍过热的前提下,大量资本单纯关注环保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的稳定性,因此将其视为资本的“避风塘”,这里面更多体现的是投资需求,但在产业层面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他相信,这些机构有很多最终会选择退出。

中国节能身为行业龙头,同样受到行业竞争格局的冲击,但顶着央企中唯一的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名号和光环,中国节能退无可退,也不能退,必须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用刘大山的话来说,节能环保不仅是中国节能的主业,更是中央企业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与行业内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是,中国节能深耕节能环保行业30余年,深知唯有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维度来认识这一行业,才能不负使命与重托,践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

同时,这也是由环保行业长周期、跨地域、跨学科、垂直细分领域众多、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所决定的。

例如,一个湖泊的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协调多个省市多个部门,涵盖了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上游多条河流沿岸工业排放的治理、土壤修复、园林绿化等多项业务领域。可以说,多数大型环境治理项目,都是综合型治理工程,单纯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难以协调所有相关门类、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

中国节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设计咨询、工程建设、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投资建设和运管管理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和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涵盖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医疗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生物质发电、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废弃矿井和尾矿库治理等领域,具备很强的环保综合治理能力,发展成为我国节能环保健康领域实力雄厚的旗舰企业。这也是中国节能协助政府开展跨区域、跨专业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底气所在。

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

囊括半个中国、横跨十余个省份的“长江大保护”,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

2016年初,我国正式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进入了全面加速的新阶段。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与河湖健康保障格局将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总体目标全面实现。”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参与长江污染治理,这是中国节能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刘大山说道,“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能够赶上长江大保护这一千秋伟业,这是中国节能的极大幸运,也是每一名节能人的极大幸运。”

“具体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主业优势,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域去做环境综合治理。”刘大山告诉《英才》记者。在一座城市当中,有多种污染问题都需要解决。对于中央企业来说,不可能只挑会做的、容易做的、赚钱的去做,然后把不会做的、难做的甩手放弃,需要统筹考虑,分清轻重缓急,长远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对于任何环保企业来说都需要考虑利益的均衡,这也是市场上许多环保企业的内心纠结。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可能更关注一家环保公司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技术实力,而站在各级政府、民众福祉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从根本上全面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一定是系统的综合治理。

刘大山认为,综合治理恰好是中国节能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中国节能的发展方向。中国节能可以为中国许多城市、乡村提供迫切需要的综合解决方案。据统计,中国节能各级子公司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已经实施各类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项目130余个,完成投资350亿元。在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都设立子公司或有代表处负责,目前已经布局200余个在建、拟建和跟踪项目。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节能参与长江大保护的独特优势,是成为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的底气所在。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但真正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人们还是会忽视这个行业内部巨大的细分行业差异:两块临近的污染土壤,在修复的时候可能要使用的技术完全不同。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情况也是类似的,由于具体的污染的成因不同,治理的技术往往也是大相径庭。

任何一家环保企业要掌握所有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行业中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仅仅掌握某几项环保技术,在大型治理工程和区域化的环保治理体系面前显然是不够的。

“治理长江的污染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仅靠一两家央企、国有企业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大家共同努力。中国节能要建设的主体平台,也就是大家的平台”,刘大山说。

例如,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方面,个别技术问题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久前,刘大山专门率队拜访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且牵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目的就是打造一支手握利器的精锐部队,为解决在长江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在谈到与民营企业合作时,刘大山讲道,“在节能环保一些细分行业,有的民营企业就做得非常好。中国节能要真正成为长江污染治理的主体平台企业,就需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伟大事业。”

巩固综合优势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仅仅是因为拥有中央企业的名号,中国节能恐怕很难成为长江大保护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企业。截至目前,中国节能本身仍然是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最全、专业覆盖面最广、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最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

“环保行业中,我们的特色优势是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最契合市场胃口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刘大山表示,“这是由环保行业目前的市场情况所决定的,也与中国节能具备从规划咨询、研发设计、投资开发到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为一体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能力的特点相符合。”

目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一共有子公司500余家,其中二级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5家,分布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固废处理、危险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绿色建筑、智慧照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行业,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所有重要领域。

在节能领域,中国节能作为我国从事工业节能业务最早的公司之一,历史之长、贡献之大、行业影响力之广,在行业内都是少有的。

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实施总规模居全国前列,名列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首位。在环保领域,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能力,开创了国内多个第一,建成我国第一个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第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处理、第一个高温蒸煮医疗垃圾处理、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污泥焚烧发电等示范项目,投资建设的临沂“固体废弃物生态循环产业园”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静脉产业园”。目前,中国节能城市固体废弃物及农林剩余物综合处理能力位居行业第一,烧结烟气脱硫领域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危险废弃物处置规模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水处理整体能力居全国行业前列,土壤修复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相关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据刘大山介绍,中国节能也是最早进军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央企业,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建成我国第一个荒漠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风电装机规模处于行业前列,光伏并网发电规模和单体公司装机规模目前均居全国第一,在清洁能源领域拥有风电、太阳能、地热能3家上市公司。“目前,我们的绿色装机总规模达10GW,年生产绿色电力120亿千瓦时,每时每刻都在为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刘大山说。

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节能环保一些细分市场中,中国节能的优势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巩固和加强。在刘大山看来,这绝不意味着在这些业务领域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因为这是由集团“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这样的定位所决定的。

“作为行业内的中央企业,要有相应的行业地位、有话语权,那就必须在各个细分行业里面有很高排名,有足够的产能或者规模处理能力。但是我们要把自己的定位搞明楚想明白,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细分领域都做到完全领先。”刘大山说。

环保市场的现状也确实如刘大山的判断,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整个城市或地域的环境治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例如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来说,如果仅仅对机动车尾气进行严格的限制管理,而忽视工业和城市服务行业烟气排放的管控,那就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将所有可能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全盘考虑,综合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型环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对于节能环保企业来说,如果只盯着赚钱的业务去做,忽视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就会和地方政府的诉求合不上拍。

中国节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杀手锏”,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延伸阅读:

中国节能董事长刘大山:污染排放标准仍有提高空间 环保产业不能只靠国企

原标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 全竞争突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节能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刘大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