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政策正文

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018-12-17 13:06来源:宝鸡新闻网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依托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培育新支柱产业,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12.深化关中协同创新。整合关中地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围绕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聚科技资源,加强技术攻关,在重点产业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上形成突破。扎实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杨凌“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推广高新区“托管”“飞地”和离岸孵化模式,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检验平台等,促进各地高新区之间形成链条互补、协作配套、集群发展格局。精准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加大科技金融结合和创新力度,鼓励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推动西安科技资源共享,支持关中更多市县区加快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厚植关中地区人才优势。(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中各市及商洛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咸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1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西安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富阎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大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围绕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做大做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军工电子、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军品配套体系建设,搭建“军工+”平台,进一步吸引扶持高校、企业和地方科研院所参与科研生产与协作配套。推动中央驻陕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资源与我省重大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争取央属国防军工企业在陕设立区域总部、布局总体设计系统、建设总装生产线。完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依托陕西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军工人才网、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空天动力创新联盟、西安科技大市场等,加快搭建军地需求及技术信息互通、高端人才引进、科研设备共享等平台。推动军民资源共享共建,选择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等,在做好保密工作前提下开放共用,推进共建军民两用中试基地和研究中心。加快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鼓励军工企业引进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军民融合属地化统计体系,推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鼓励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联合制定军民通用标准。用好陕西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民资配套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国防科工办)、西安市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陕西证监局等负责〕

1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先进产业集群。以工业强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重大专项为牵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温合金材料等重大产业化工程,加快20个产业链协作配套。推进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雷丁等汽车项目,打造300万辆汽车工程,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宝鸡、咸阳为两翼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三星闪存芯片二期、中兴研发生产基地二期、爱生无人机产业化基地、86代液晶面板等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省内骨干企业提升优化制造服务平台,大力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行众包生产、网络化制造等方式。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纺织轻工等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15.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实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平台,广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休闲等消费服务。支持西安、宝鸡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铜川建设中医药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广陕鼓模式,支持工业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发挥关中地区金融资源富集优势,抓好直接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和金融综合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实施信息惠民、数字内容、服务外包等数字工程。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增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和业态创新,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负责)

16.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等机遇,依托西北市场空间和资源要素优势,深度融入全国产业分工体系,加快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等产业转移,打造以西安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协作的产业转移示范区。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服务,推动制定统一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税收分成等“飞地”经济模式,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互动协作发展,推进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引导龙头企业入园发展,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探索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新路径。(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负责)

17.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支持杨凌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意见,发挥杨凌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聚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形成“3+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支持商洛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市创建成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品牌计划,打造苹果、猕猴桃、肉牛、食用菌、花椒等地理标志品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统筹协调推进城市群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智能、绿色、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18.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打造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城市群“四纵四横”对外运输大通道,推进西安—银川、西安—延安—榆林、西安—武汉、西安—安康—重庆等高速铁路建设,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网络发达、快速便捷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实现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4-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目标。推进西平二线、宝汉巴铁路、西安货运枢纽第二双线、宝鸡至中卫铁路扩能、庆阳至黄陵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连接西南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加快西安北—机场、西安—法门寺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第二轮规划建设,争取将韩城—临汾、西安—潼关等城际铁路项目纳入。继续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增强骨干通道、客运枢纽、物流中心的快速衔接和集散。(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中铁西安局集团等负责)

19.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北客站和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加快将西安打造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立机场用地规划保护机制,加快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与全球主要国际枢纽机场和中东欧地区枢纽机场互通互联,形成五大洲航线网络主骨架和中东欧特色航空中转体系,通达五大洲主要政治经济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达到30%以上。启动宝鸡、华山等支线机场建设,加密布局通用机场,形成“干支结合、运通互补”的机场体系。建设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渭南、铜川、商洛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推进西安港、西咸空港等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加快西咸快递分拨中心、宝鸡阳平等一批物流园区项目实施。积极引导运输组织模式创新,促进枢纽场站一体化建设、运输装备标准化改造、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推动将更多公路货运尤其是中长距离公路货运转向铁路运输。〔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中铁西安局集团、西部机场集团和各相关市(区)政府(管委会)等负责〕

20.打造高速共享安全的信息网络。开展5G规模组网建设,加快实施“一网一池”大数据公共基础设施,依托秦云工程,实现省内各类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搭建基于云计算的政务数据中心和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完善人口、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和城市公共数据等基础数据库,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国土资源、江河湖泊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建设“泛在关中”“智慧关中”。加快建设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智慧城市建设,率先实现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健全城际协同应急通信预案体系和通报预警机制,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抗灾性。完善西安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功能,建设联合异地灾备数据基地。〔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电子政务办、省通信管理局和各相关市(区)政府(管委会)等负责〕

21.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推进引汉济渭、泾河东庄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强应急备用水库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多水源互济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实施宝鸡峡、泾惠渠等大中型灌溉区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普遍推行生活节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划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渭河生态区建设,系统整治泾河、灞河等河流湖泊,维护河道生态基流,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加强蓄洪利用,努力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等负责)

22.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大力推进骨干电源、西电东送基地、坚强电网工程、可再生能源等建设,加快渭南热电、渭南和铜川光伏领跑者基地等项目实施,尽快建成750KV陕北—关中第二输电通道、关中环网二回路,完善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群能源保障水平。实施骨干网架升级换代,提高城乡配电网的智能化和可靠性,建设灵活可靠的关中城市群智能电网。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煤炭产能建设。继续推进“气化关中”,完善关中区域供气管网体系。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电能替代等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燃气集团、省电力公司等负责)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认真汲取教训,巩固专项整治成果,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有效地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关中地区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

23.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巩固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网格化管理和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违规行为零容忍,筑牢秦岭这一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渭河生态防护景观林带、关中田园生态景观区、百万亩湿地等,贯通中部渭河沿岸生态带,构建以渭北台塬、渭河和泾河沿岸为主体的生态廊道。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区体制改革试点,启动秦岭、黄河国家公园创建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基本建立红线管控制度,依托国家监管平台严格落实管控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等负责)

24.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秦巴山地及渭北等区域为重点,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实施秦岭北麓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整治并修复湖泊、湿地、蓄滞洪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加快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等湖库恢复。编制实施关中水系规划,加强渭河、泾河等水系治理,开展渭河等重要河流水流产权确权工作,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形成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系联通格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25.强力推进铁腕治霾。扎实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发挥协作小组作用,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增强省际协调联动。健全城市群各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水平。认真落实“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切实减少煤炭消费,积极深入推进散煤治理,统筹“煤改气”、“煤改电”、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利用等清洁能源替代措施。加大对“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大力淘汰关停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推动实施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高排放机动车污染治理,继续加大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冬防期间“禁土令”,加强对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城市夜市、露天烧烤、农村秸秆焚烧以及低速载货柴油汽车治理力度。(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公安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26.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全面实施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支持西咸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煤炭、电力、水泥、煤化工等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消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继续推进商洛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推动铜川董家河等循环经济园区改造升级,依托咸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韩城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大力推广城市绿色建筑,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采用新科技创新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城镇污水、污泥、再生水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设好城市群生态节点,大幅度增加城市立体绿化空间。支持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彬长旬、蒲白、澄合等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等负责)

27.建立跨区域环保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管网格体系,推进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加强环境污染跨区域联合执法。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属地监管、行业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建立重大危险源早期预控机制,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规划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大对涉重金属企业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加强有毒有害水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管控。加强环境噪声管理,划分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提升声环境质量。(省生态环境厅等负责)

原标题:《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发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关中平原城市群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