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评论正文

定向资源化: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置的路径探索

2019-01-11 11:13来源:固废观察作者:楼紫阳关键词: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广与深入,建筑垃圾成了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突出短板之一。建筑垃圾的定向资源化,是解决目前建筑垃圾激增、组分复杂、出路受限的主要方法,也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楼紫阳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和企业调研,结合《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沪府令57号)的内容,提出应该在明确建筑垃圾分类标准、推动资源化技术更新、建立循环利用基地和促进大数据平台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发力,从而为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置的有序推进提供参考。

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产量激增、组分日益复杂

建筑垃圾的产量、组分与城市的建设情况密切相关。以上海为例,2011年以来,建筑垃圾年均达到450万吨以上(图1),其组分也从以开挖、拆房、桩孔泥浆等产生垃圾为主(上世纪90年代,建筑装潢垃圾量仅占总量的10%),转变为装修垃圾与建筑垃圾并重状态。当前,特别是在大规模“五违四必”后,建筑垃圾产量和组分更加多样,不少违章工业建筑混杂其中。前期对化工等行业一般建筑废物、以及火灾、爆炸、地震灾区等灾害性建筑废物分析显示:建筑废物中污染组分各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现有的混合处理将大大增加后续处理风险。

15.png

(二)定义不清、分类识别不明确

建筑垃圾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年)》和《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2018年1月1日实施),都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定义,也提高了其分类识别度。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盲区,例如开挖垃圾及建材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以及不同工业区域拆除的混有污染物的一些建筑垃圾等,其归类未能明确,增加了基层的管理难度。

(三)资源化利用过程复杂、处理技术门槛高

资源化是建筑垃圾出路的必然选择,但建筑垃圾赋存形式的分散性、理化特性的不确定性、获得渠道与数量的不稳定性以及使用范围的狭窄性等,使得其资源化利用过程较为复杂。特别是目前缺乏对大宗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深加工技术,分选技术也较为薄弱,主要依靠人工快速分拣,处置技术和方式单一。同时各分拣中转站压力巨大,除较纯净的废弃混凝土已小规模循环利用产业化外,对装修垃圾和混杂石膏板、木头、编织袋、塑料较多的拆迁垃圾难以处置,这些前端技术瓶颈导致后续产品附加值低。此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无形中给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也增加了门槛。目前来看,从事建筑垃圾定向资源化产品链的设计和研发的单位偏少,缺少应用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制约了产学研一体化升级路径。

(四)缺乏信息支撑平台、推广使用受限

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路径包括填坑、筑路、以及绿色建材等多种利用方式,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导致建筑垃圾需求和供需之间的配伍信息不对称,再生利用率严重偏低(资源化率在10%左右),再生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部分再生产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资源化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界定,这又在另一方面导致再生建材和再生原料的消费群体缺失,推广和使用中受“歧视”。虽然《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沪府令57号),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实行强制使用,但没有相关产品标准配合以及产品溯源信息,不利于后续推进。

17.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垃圾查看更多>建筑垃圾处置查看更多>建筑垃圾资源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