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市场正文

报告 |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2019):“蓝天保卫战”目标下的新机遇》

2019-12-04 08:58来源: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关键词: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2019):“蓝天保卫战”目标下的新机遇》是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 与伙伴关系成员清华大学共同编写,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为切入点:

总结了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

梳理了2018年“ 蓝天保卫战” 的主要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情况,

评估了2018年政策措施实施效果,

探讨了“蓝天保卫战” 下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和协同效益。

本报告的编写旨在评估重要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持续改善中国空气质量的协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前言

中国在幅员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我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数量一直高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95亿人,人均生产总值6.46万人民币(= 0.96万美元)。

从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2000年相比,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894%,人口增长了11%,并长期保持0.5%的同比增长率。城镇化发展迅速,2010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比保持增长趋势。同时期,民用汽车拥有量增长了1337%,能源消耗量增长了216%。这些数字代表了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也记录着其承载的巨大的环境压力。

“1952伦敦烟雾”、“194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等发生在世界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时期的大气污染公共事件,仿佛还历历在目。我国与它们类似,迅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形式,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沙尘污染、裸露矿山、秸秆焚烧以及农业源氨排放造成面源污染的占地结构。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并呈现了更广泛的区域性和更复杂的复合性。2012年,我国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GB3095-2012),将PM2.5浓度限值纳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并修改了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正式发布。这“一修改与一发布”宣告了中国正式向大气污染宣战。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多种污染源法治监管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逐渐形成。 2013-2017年期间,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气十条”圆满收官。2018年,国务院出台并实施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蓝天保卫战”),进一步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展开。

本报告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 与伙伴关系成员清华大学编写,总结了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梳理了2018年“蓝天保卫战”的主要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估了2018年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探讨了“蓝天保卫战”下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和协同效益。

1 2018 年空气质量状况

2018年空气整体质量持续改善

细颗粒物污染进一步缓解

2018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顺利收官后的第一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蓝天保卫战”)的开局之年。较以往相比,2018年全国空气整体质量延续了改善的势头。

通过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国控站点数据进行分析,2018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呈以下特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整体质量持续改善,除O3外,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和CO浓度均保持下降趋势,空气质量达标率增加,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频次减少。全国空气整体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第一年成绩显著。

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2.2%,较2017年下降了1.1%。优良天数比例从2017年的78.0% 增加至79.3%。

2017-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8个城市)中,PM2.5浓度由43μg/m3下降至39μg/m3,PM10浓度由75μg/m3下降至71μg/m3,SO2浓度由18μg/m3下降至14 μg/m3,NO2浓度由31μg/m3下降至29 μg/m3,CO浓度由1.7mg/m3下降至1.5 mg/m3。而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持续上升,由149μg/m3上升至151μg/m3。总体来看,除O3外,各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较2017年相比,338个城市PM2.5、PM10、SO2、NO2、CO 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9.3%、5.3%、22.2%、6.5%和11.8%。O3日最大8小时浓度第90百分位数均值同比上升了1.3%。2017-2018年338个城市各污染物浓度达标率变化趋势各异,PM2.5、PM10达标率较2017年分别增长了33%、29%,达到NO2、CO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增加了6%和1%。SO2浓度达标城市数量与2017年持平。O3达标城市数量较2017年有所下降,减少了3.9%。

全国PM2.5 污染有待进一步改善

全国臭氧污染仍呈增长态势

全国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明显,2018 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 年均浓度范围在9μg/m3到74μg/m3 之间。其中,148 个城市PM2.5 年均浓度达到现行的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同比2017年增长了33.3%。89 个城市超标控制在30% 以内;63 个城市超标在50% 以上,其中,3 个城市的PM2.5 年均浓度超标1 倍以上。总体而言,全国PM2.5 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PM2.5 年均浓度超标城市多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PM2.5 仍是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图1-3)。

继2017 年后,2018 年全国338 个城市O3 浓度持续走高。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116 个城市中,有113 个城市超标控制在30% 以下,7 个城市超标在30% 以上。全国338 个城市的臭氧超标天数比例为8.4%,较2017 年相比,增加了1.3%。

现有研究结果阐明,PM2.5 和O3 污染是彼此关联的大气二次污染问题,只有有效控制PM2.5 和O3的前提物(NOX 和VOCs)的排放,才能协同控制PM2.5 和O3 两种污染物的浓度,达到协同减排的最大效益。特别是强化VOCs 的减排,不仅可以降低大气细粒子中二次有机物的生成,还可降低大气O3的浓度水平。

秋冬季大气污染情况仍频发

重污染天气未曾走远

近年来,我国各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大幅度下降,但总量绝对值仍居高。有研究表明,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物累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必要外部条件。特别是在我国秋冬季,相对静稳的天气条件易导致污染物积累,这一过程会促进近地面气象条件进一步转差:如边界层底层降温、湍流强度下降、边界层高度明显下降,转差的气象条件又进一步加剧PM2.5 爆发式的增长,形成“ 双反馈”,最后导致重污染过程。因此,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任务尤为艰巨。

2018 年秋冬季,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秋冬季空气整体质量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 和O3 年均浓度均保持下降,空气质量达标率增加,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频次减少。2017 年至2018 年秋冬季,全国338 个城市平均重污染比率下降,从5.2% 下降到3.0%。338 个城市优良率从72.2% 增加至76.8%。

从338 个城市的各个污染物浓度来看,PM2.5 浓度由53.5μg/m3 下降至49.7μg/m3,PM10 浓度由89.1μg/m3 下降至83.0μg/m3,SO2 浓度由19.8μg/m3 下降至14.9μg/m3,NO2 浓度由36μg/m3 下降至34μg/m3,CO 浓度由1.7 mg/m3 下降至1.6 mg/m3,O3 日最大8 小时浓度第90 百分位数平均值由114.7μg/m3 下降至111.9μg/m3。较2017 年秋冬季,2018 年秋冬季PM2.5、PM10、SO2、NO2、CO、O3 分别下降了7.2%、6.8%、24.8%、5.5%、6.2% 和2.5%。除SO2 和NO2 外,其他污染物秋冬季浓度下降比例均不及全年平均浓度下降比例明显。2018 年秋冬季,我国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秋冬季各类污染物浓度下降幅度不及其他季节显著。因此在秋冬季,应加强各类大气污染物的管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执法手段,对各类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

全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区域差异性显著

在京津冀(13 个城市)、“2+26” 城市、汾渭平原(11 个城市)、长三角地区(41 个城市)、珠三角地区(21 个城市)、成渝地区(22 个城市)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 和CO(除O3 外)浓度均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标率增加,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频次减少。各个重点区域内空气整体质量持续改善。

2017 年-2018 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的PM2.5 年均浓度均有所下降。其中,京津冀、“2+26” 城市与汾渭平原 ——“ 蓝天保卫战” 关注的重点区域下降幅度显著,分别下降了15.04%、13.92% 和12.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PM2.5 浓度仍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 倍左右。长三角、成渝地区2018 年PM2.5年均浓度较2017 年分别下降了9.81% 和11.68%。珠三角地区PM2.5 年均浓度在2017 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了7.42%。

2018 年, 重点区域中, 京津冀、“2+26” 城市及汾渭平原PM10 浓度较2017 年分别下降了13.36%、12.66% 和11.36%,但这些区域PM10 污染仍然严重,均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 倍。包含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及成渝地区,PM10 年均浓度均不超过70 μg/m3,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18 年,各重点区域SO2 浓度在2017 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基础上,继续下降。整体来看,“2+26” 城市及汾渭平原的SO2 浓度较2017 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31.17% 和29.95%,但这两个区域对国整体SO2 年均浓度的影响仍高达50%。2018 年,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SO2 浓度降幅并不明显,分别为11.46% 和16.58%。

全国各区域N O 2 浓度的变化也呈现不均匀的特点。2 0 1 7 - 2 0 1 8 年,“2 + 2 6 ” 城市与汾渭平原N O 2 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7 . 7 1 % 和4 . 2 7 % ,但其浓度在所有区域中位居前两位, 且为最后两个未达标的区域。全国各重点区域C O 浓度均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 0 1 8 年又较2 0 1 7 年进一步降低, 降幅在1 . 9 6 % 至2 3.6 %之间。

从各重点区域的O3 日最大8 小时浓度第90 百分位数来看,区域臭氧污染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2+26” 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O3 浓度均超过了国家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而且,2018 年全国区域性的O3 污染问题继续呈现了增长态势。2018 年,“2+26” 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O3 日浓度涨幅均在0.16% 至1.58% 之间以下。在所有重点区域内,成渝地区O3浓度涨幅最高,O3 污染成为影响成渝地区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各污染物浓度的区域分布来看,“2+26” 城市、汾渭平原地区内各类污染物浓度普遍偏高,对全国空气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较重要的影响。从各污染物区域浓度来看,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仍然是2018 年首要污染物,对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突出。其次,区域O3 污染较2018 年有所增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