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只要流经一个布满白色细线的方箱子,浑浊不堪的市政污水马上就变得晶莹剔透。这并非魔术。这是区别于传统污水处理方式的微滤膜技术在实践中的真实情景,这项新科技展现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内。而在几千公里外的滇池边上,建成于3个月之前的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大量的污水依次经过格栅、沉砂池、精细格栅、生化池、膜池处理,最后由产水泵提升、消毒后排出,位于滇池的出口处排放的水流已经清澈见底。
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是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采用微滤膜技术建造的众多污水处理厂工程之一。膜池内安装的正是碧水源研发的表面布满直径只有头发丝1/500小孔的微滤膜。
碧水源常务副总裁何愿平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这家工厂每天能处理市政污水15万吨,净化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标水的四类标准。”而“四类”标准水能够作为自来水的原料。碧水源在全国的项目一年能够利用各种污水生产这样的再生水36.5亿吨。
最近的财报显示,碧水源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6.66%。
艰难拓荒
走进碧水源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肯定不会想到这家总资产已近60亿元的上市公司,2001年创办时启动资金仅有40万元。是什么使得碧水源得到如此之快的发展呢?
13年前的夏天,世界的目光转向悉尼,第27届夏季奥运会正在这里举行。当各国的观众正在为赛场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而欢呼呐喊时,一个中国人却在对悉尼奥运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进行细致考察。
本届奥运会,首次采用膜处理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作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就之一。而这个用心考察的人就是当年正在澳大利亚留学并在日后成为碧水源董事长的文剑平。“悉尼奥运会的这种膜处理技术要是能在中国运用该多好!”回忆创业时的想法,文剑平事后对媒体回忆说。
就是在详细的考察后,文剑平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2001年,包括文剑平、何愿平在内的几个曾在科技部工作的老朋友,结成创业团队,创立了碧水源公司。彼时,环保产业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对创业者来说,更属于冷门领域。
碧水源创立之初并未沿袭国内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而是决定将污水处理膜技术引入国内。然而,这个尖端技术的拓荒之旅却布满荆棘。虽然碧水源团队研发的膜技术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占地面积少、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当时几乎没人相信处理一吨水造价高达5000元的“膜”技术能够取代旧有的仅需1000多元的沉淀池技术。更鲜有人敢将造价上亿元的项目交给注册资金只有两百万元的碧水源。
这是一项替代技术,市场非常大,只要量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为了扩大“膜”技术的使用量,他们只能四处接活,但大多拿到的只是几千甚至几百吨的小项目。
随后,碧水源迎来了一个好时机。北京市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让他们捞到了第一桶金。该政策规定:新开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办公楼大于3万平方米的,就必需建用于污水处理的中水设施。在居民区和办公楼区建处理厂,碧水源的“膜”技术尽管价格偏高,但是占地少的特点马上有了优势.其占地面积要比传统设施小一半,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很快,麻烦也来了,碧水源遭遇赖账。按照惯例,碧水源在拿到30%的预付款后就开始施工,但是等小区竣工了,尾款却拿不到了。那时候,碧水源的年销售额最多也不过500万元。公司需要拿到回款以继续投入研发,赖账造成的资金链问题让碧水源举步维艰。为此,碧水源不得不将这些人告上法庭。“最严峻的时候曾经一年打过11个官司。虽然全赢了,但最终欠款的开发商都是短期项目公司,碧水源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何愿平说。
纠葛于小区回款官司的碧水源并没有放弃往更高一层次上升的目标,让他们至今都颇为自豪的是中标了国家大剧院的水处理工程。国家大剧院工程要求将日常生活用水及空调冷却水每天处理成景观水,用以补充人工湖中被蒸发掉的水量。如果使用常规的处理方式,这个人工湖需要每5天更换一次新水,大量浪费水资源而且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碧水源因为采用微滤膜技术,将一吨水的处理成本由原来的3.9元降低到0.6元,且不浪费水资源。国家大剧院虽然是小工程,但是对于企业的影响力提升会非常之大。同时参与竞标的有几十家国内外企业,但最终被评价为小而精、性价比最高的碧水源方案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获得了该项目。
十年过去了,何愿平承认当年为此亏了几百万元,但对于当时频频要打追款官司的碧水源来说,中标国家大剧院项目显然给了他们莫大鼓励。碧水源也得到了众多污水处理企业所渴望的名气。
尝到甜头的碧水源决心要拿下更大的项目。不久之后,又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被碧水源捕捉到。一个对处理要求极高的万吨级项目——北京密云水库水处理工程即将上马。为了赢得认可,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成了密云水务部门的常客,一次次重复自己的优势。甚至还帮当地制定了水景观及后续的房地产开发方案。凭借这种毅力和核心技术优势,最终,这个高达4.5万吨的项目——当时全球最大的微滤膜水处理工程被碧水源中标。
项目投入使用后,获得了多方认可,甚至成为各地前来参观研究的样本。“昆明正是因为前后派副市长带队的几批人参观,然后决定采用我们的技术来改造第四污水处理厂,建设第九、第十污水处理厂的。”何愿平介绍。
密云水库项目获得成功后,碧水源声名鹊起。先后接手了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等重大工程。
拿到密钥
如今在膜技术研发生产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的碧水源,在公司成立之后的好几年时间内,只能采购三菱、GE等国际企业生产的膜来开展水处理工程建设。
这种情况下受制于人是很难避免的,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在采用对方膜材料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对方前两次还会很快过来解决,第三次可能就说需要安排时间了,四、五次之后就不爱理你了。”当时负责该项目的吴强心中满怀抱怨。
同时,随着碧水源对于第三方膜材料依赖程度的加深,对方变本加厉地要求碧水源提前一年提供订单估量,并且提前预交50%预定金。而作为工程公司,估算下一年会接到多少工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迫于无奈,碧水源决定成立自己的技术部门。但无疑任何自主研发都需要一定周期,而寻求合作则可以大大缩短这个周期过程。但是当碧水源前往三菱和GE总部就购买技术或双方在中国合资建厂进行商讨,这一提议很快被严词拒绝。“他们的目的是控制市场。”何愿平说。
这种种情况让碧水源决策层认识到,想要公司顺利地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即使知道可能面对很大的风险,也只能自己进行技术研制。就这样,碧水源半被迫式地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虽然天天接触膜材料,但是自主研发膜丝的过程一点儿都不轻松。由于要放置在污水中接受气流水流的反复冲压和药剂清洗,因此膜丝必须用耐污染耐腐蚀的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的膜材料又存在两大技术障碍。高性能膜材料天生的疏水性导致分子见了它就“躲”,更别提通过膜丝表面的小孔了。另一个更关键的则是膜丝表面70%的面积是小孔,怎么保证膜丝能承受长年累月的冲刷和清洗?
解决问题,就得改变膜材料的配方和性能。为此,碧水源开始组建研发队伍,投入当年利润的1/3进行膜材料的研发。不到一年,碧水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膜技术研发成功。随后,经过改进提高,碧水源又研制出强度更高、效果更好的膜丝,处理效率、稳定性比肩于三菱、GE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而总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70%。
在污水处理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碧水源在北京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建成了自己的膜生产与研发基地。
当碧水源开始采用自己研发的膜产品后,就逐渐减少三菱的订单。当全部采用自己研发的膜材料后,三菱公司主动上门要求与碧水源合作。这一戏剧性的逆转让碧水源上下彻夜难眠。虽然此后双方在无锡也进行合作成立了公司,但是这被认为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碧水源赶上了好的发展机遇,凭借膜技术这一秘籍,短短几年内便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如今,它已在国内市场与GE、西门子这两大国际巨头比肩平坐。据何愿平介绍,以昆明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无锡和南京为中心的环太湖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南水北调的丹江口库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碧水源的水污染处理工程项目。
在他看来,依然要时刻防止传统污水处理方式的“复辟”。因为在完成昆明市第十水污染处理厂的工程后,碧水源又参加了第十一污水厂的竞标,但是没有成功。昆明第十一水污染处理厂依然采用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建厂。“又走回去了,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会产生很大的争斗,就好像哥白尼因为日心说被烧死一样,要付出代价。”何愿平颇为无奈。
而对于社会上质疑的既然昆明采用了碧水源污水处理措施,为什么依然没有通过2012年环境保护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而被限批。何愿平回应说“滇池每天被排进去的污水有100万吨,而经过碧水源处理的仅仅约30万吨。在他看来,这次限批是为昆明走回头路的行为敲响警钟。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