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报道正文

南水北调:一座城市与一片水源

2014-08-25 13:54来源:中国日报作者:刘坤关键词:碧水源污水处理厂南水北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移民安置之重

丹江口水库的两期工程共淹没土地55.2万亩,十堰市先后两次移民共计46.9万人,占移民总数近60%。其中,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十堰市需移民人数达18.2万人,安置到武汉、襄樊、随州、荆门等33个县市区。

移民中,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还没出生。一家人移民搬迁就有几台车,一次集中移民形成的车队就有二三十公里长,滚滚车轮带走的,还有永久的记忆和土地。“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说走就走了,那是任何文学作品都难以描述的一种生存情感。”当地一位移民干部满怀深情地说。

“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啊。移民不愿离开熟悉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表示。

过去整整四年里,移民是十堰市各项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按时通水,全市3万多干部中,有1万2千人就专注干移民安置这一件事,压力往往超越想象,甚至有6名干部牺牲在了岗位上。

十堰丹江口市的均县镇是移民最多的一个乡镇,这个小镇在过去的三年中,有一万多人外迁他乡,有一万多人内迁安置。这里,世世代代守着水边,靠水吃水,家家种柑橘,湖水落下时肥沃的土地上撒把芝麻就能丰收。而当172米的水位红线划下后,红线以下的外迁他乡,红线以上的后靠安置,许多家庭的父子、兄弟因为这条线被分隔开来。

均县镇党委书记柯林青一辈子都忘不了,当移民们的家当物品都装好了车,许多移民也上了车,准备开车了,天下起了雨,许多老人哭着对他恳求:下雨,天留人呢,能不能晚一天再走……

“每次送移民,他们哭,我们也哭。”柯林青说。

在900多天里,十堰市圆满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整个过程中,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伤亡,保证了“车不掉一块漆,人不破一块皮”。安全把移民送到指定地点。

国家南水北调办曾这样评价:这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奇迹。

而对于当地干部和移民来说,离乡只是一个开始,安居乐业才是最持久的挑战与工作。

在十堰市郧县柳陂镇挖断岗村,记者看到,一排排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地势稍高的地方,而地势低的地方就是移民生产安置按0.4亩/人的标准建设设施大棚菜地。

村民王存兰是内迁移民,她家两层高的房子188平方米,客厅里立着高大的格力空调,显示着主人的生活水平。王存兰一家放弃了原有的300多平方的旧房子,按照原来房子的1000元一平方的价格折算,补偿买了新房后尚余十几万。按照一个人5000元的移民安置费,又得了2万元。

房子改变了,但是生活方式并未改变。王存兰依旧靠种地为生,因为国家免费安装了钢管大棚,蔬菜产量要比原来好一些,年收入大概在2万元左右,比原来的收入稍微多了些。

记者了解到,移民安置点移民自2012年初搬迁,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备。移民已在大棚里种植有黄瓜、西红柿,每亩地可产黄瓜16000斤,西红柿12000斤,移民年可增加收入约3200元。

柳陂镇党委书记秦子胤说,我们严格按照南水北调的要求,执行“淹地换地”的政策,比如说淹了一亩旱地,按照一亩八方,折合成四分,分发给农户。土地面积减少,但是质量增加,因此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人均一亩地比以前增收3200元。

在新集镇核桃园村,不善言谈的村民杨新海告诉记者,原来靠种地为生,现在是靠打工,移民后生活和工作都变了,确实需要慢慢适应。南水北调是国家的大事,他们这么做是应该的。“能保障北方人民用水,我们做些牺牲不算什么!”柳陂镇挖断岗村村民郝善良吐露了心声,“受水地区以后爱惜用水、把水用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尊重和回馈。”

原标题:南水北调:一座城市与一片水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碧水源查看更多>污水处理厂查看更多>南水北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