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报道正文

垃圾去哪儿? 对杭州垃圾分类的一次全链条探访

2014-08-29 16:28来源:杭州日报作者:齐航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处理垃圾焚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杭州市就生活垃圾收费问题进行网上听证,欲以经济杠杆实现垃圾减量。但再少的垃圾,在其处理链条中,分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本报记者以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形式,对杭州垃圾分类进行了一次全链条探访,希望借此使制度设计更精细到位;希望每一个公民不怕麻烦做好垃圾分类;希望每个从事垃圾处理工作的部门切实做好分类,给予公众信心。

城市生活垃圾的“艰难漂流”

从垃圾袋到垃圾桶,从垃圾车到垃圾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唇齿相依的处理链条,而分类,则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任何细节的偏差和疏漏,都可能让结果难尽人意。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道理简单,又谈何容易?

城市生活垃圾,你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它们,而且对于它们的存在颇为敏感,但却对它们的流向和归宿甚少关心。直到你发现,它们的堆积速度超出预想,似乎正在对你形成合围。

面对不断被生产出来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必然选择,也自然需要为此支付相应成本和费用。日前,杭州市就生活垃圾收费问题进行网上听证,拟以上年度辖区生活垃圾总量控制目标为基数,实行“增量控制、超量加价”的垃圾处理费阶梯式支付模式。

作为一项经济杠杆,阶梯式收费有望对垃圾“三化”形成激励和倒逼。而要实现垃圾的“三化”处理,分类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过的环节。

从垃圾袋到垃圾桶,从垃圾车到垃圾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唇齿相依的处理链条,身处链条中的垃圾也像是完成了一次“奇幻漂流”。而分类,则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任何细节的偏差和疏漏,都可能让结果难尽人意。

难,也就难在这里。

前端:“养不成”的垃圾分类习惯

政府有关部门此前也为促使前端的“习惯养成”做了不少事,但难题是如何使垃圾分类内化为大众的“常识”

在垃圾处理链条中,似乎如何强调垃圾分类的意义,都不为过。

垃圾分类包含“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利用、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垃圾如果没有在起点被分类投放,显然会加大之后每个环节的分类难度和处理成本。就此而言,分类投放是之后每一个环节的逻辑前提。

这看起来是一项“知不易、行也难”的事儿。垃圾不分类也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要改变和扭转这个习惯哪有这般容易?

“积重”虽然“难返”,但再难也得“返”,这到底是关乎未来生活质量的大事。

事实上,政府有关部门此前也为促使前端的“习惯养成”做了不少事。如今杭城大部分小区都实行了垃圾分类,今年,杭州主城区计划新推垃圾分类生活小区135个,新推家庭13万户,基本实现生活小区全覆盖。

同时,前端分类的投入也在不断加码。杭州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管中心高级工程师程光华告诉记者,2013年杭州在垃圾分类方面投入约7000万元,仅每年消耗的2亿多个分类垃圾袋就投入超3000万元。

而真正难的是,如何保证这些垃圾袋进入居民家中,如何让这些垃圾袋与装进的垃圾相匹配,如何通过有效宣导,使垃圾分类知识内化为大众的“常识”。

正面引导不可或缺,但恐怕并不足够。参照日本、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基于“耻感”的道德压力,精细到位的制度设计,执行严格的法律规章等,需要形成“交互作用”和“化学反应”。

原标题:垃圾去哪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垃圾焚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