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体系及法定化之路

2014-09-18 10:23来源:中国生态修复网作者:汤敏关键词:湿地修复空气污染李克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以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

尽管国内外对绿道功能的论述,通常包括了休闲游憩、绿色出行、环境保护、文化体验四大功能。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尤其在投入条件有限、我国大城市建设密度高的前提下,城市绿道的功能选择并不那么宽泛。我国的城市具体情况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绿道应该将首要功能放在居民休闲游憩之上。在休闲游憩的基础上兼顾绿色出行、环境保护和文化体验。

理顺了绿道的核心功能,就能更好地理解绿道选址的合理性,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应该是我国城市绿道的重点,并以此形成一条完善且独立的城市游憩体系。纵观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在规划之初对城市游憩绿道体系的忽略,或者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忽略城区型游憩绿道而大力开展郊野型城市绿道建设,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绿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绿道在中国尚未进入正常轨道。

综上,以城市绿道为抓手的城市游憩基础设施,是中国高密度城市化中必需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增强市民绿色体验、环境休闲、历史保护的综合手段。一条高品质的城市绿道网络需要规避的风险和陷进仍广泛存在,这是现阶段我国绿道建设所不容乐观的。

(3)以荒地保护与科教为抓手的城市生物栖息地基础设施

再以农业时代和城市时代的环境观对比来论,荒野对于农业时代而言,几乎是一个充满了丑陋和凶险的场所,但对于城市时代而言,荒野在大面积的人造环境中,却成为稀缺的城市资源。尤其是荒野所承载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夫人程虹教授的《寻归荒野》,书中对荒野的理解堪称美国自然文学的精华。荒野体现了城市文明对自然的敬畏,荒野是城市人尽可能体验原生自然、培养环境意识的场所,荒野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源头。《我爱泥巴》、《森林里最后一个孩子》等畅销书都在表达城市人群对荒野的渴望,历史上没有那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荒野的珍视。

台湾最大的环保协会是荒野保护协会,荒野保护协会的会长徐仁修是一位生态摄影家、作家,荒野保护协会的建立初衷是通过荒野体验培养市民尤其儿童的环境意识。荒野协会受到马英九的接见与支持,在全台数十个城市有分布,每年引导数万计的人群了解荒野,开展环境教育,足见荒野在城市中的受欢迎程度和重要作用。

同样在美国,荒野也受到了充分的重视,2009年,奥巴马签署《荒地保护法》,通过荒地的保护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的场所。在我国如此广阔的幅员、数量众多的城市,以及高度的地区差距,依托台湾模式的民间环保协会进行荒地保护,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以荒地保护的法定机制来实现城市内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

另一个不利于我国荒地保护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思路也与荒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在城市规划和公园建设体系中,对公园的认识采用“造园”的思路,造一个新的园子来取代现有的环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这既不能营造生物栖息,也无法开展环境教育。

在规划设计意象图中,规划设计师们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公园就会情理之中充满了绿色,建了公园就意味着充满鸟语花香。但现实的状况是以园林式思路进行的公园建设,不仅不能带来鸟语花香,反而会破坏掉原有场地的生物种类和多样性指数。而恰恰只有荒地能创造生物栖息和环境教育。

原标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体系及法定化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湿地修复查看更多>空气污染查看更多>李克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