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坚持用系统化思维推进环保工作

2014-10-13 09:00来源:学习时报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碳排放水权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习近平同志在关于生态建设的讲话中,曾多次以陕西为例讲到环境对人类文明变迁的影响。位于陕北靖边的大夏国都统万城终成废墟就是过度垦殖所致。文明的核心支柱是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用生态文明的观点观察、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快实现由人类中心向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转变。

用系统化思维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治理

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生物、工程、技术等多种措施协同发力,努力形成生态环境工作的整体效应。

更加注重治理的系统性。紧紧围绕生态环境的构成特点,按照目标一致、规划衔接、资金集中、措施同步的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增强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农业、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协同性。尤其要从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更高层面的大系统出发,及时发现解决各专项规划的局限,并抑制可能在全局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以陕西为例,针对陕北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要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治沟造地、建设淤地坝、防沙绿化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努力实现治山、治水、治地、治林协调推进。在治理渭河时应着眼于保护黄河这个大目标,加强与关中城镇群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统筹实施支流治污、蓄滞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和沿线景观带建设。在陕南保护汉丹江水源地中,应充分考虑秦巴山区的地质结构和群众生活状况,把避灾和生态搬迁、扶贫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生态保护与群众致富良性循环的大格局。

更加注重技术的综合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特点,用单一学科、单一技术和单一方法难以实现系统有效的治理,必须在继续加大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推进相关技术的关联与融合,协同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在节能降耗方面,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关键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努力使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治水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在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中,既要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非常规污染物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又要加快推进绿化造林育种、种植、养护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多种技术手段并举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碳汇总量。

更加注重环境的自愈性。生态环境具有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的功能。比如,陕西通过25年的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使绿色成为陕北高原的主色调,而且气候明显改善,年增降雨量100毫米。自1981年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以来,我们采取划定保护区、禁止周边使用化肥、建立信息员制度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2000余只,活动面积也由最初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1.3万平方公里。实践证明,在有效控制人为损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愈机制走向生态平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的要求,统筹推进严格保护与主动保育,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方面,继续实施生态搬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在城乡建设中强制性划定绿地范围,给自然生态留下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百万亩森林”“百万亩湿地”,系统规划建设关中水系,以重现“八水绕长安”的美景,促进生态系统尽快恢复生机与活力。

用系统化思维推进环境保护

工作必须通过改革破解难题

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稳定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系统化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政绩考核导向机制,坚决纠正唯gdp的片面政绩观。坚守耕地红线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四条红线”,绝不越雷池一步。创新干部考核制度,对生态脆弱和重点保护地区探索取消gdp考核指标,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快建立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特别要防止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充分就业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从今年改革了考核机制,将环保工作的考核权重增加了一倍,以引导各市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创新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切实增强治理工作的协调性。大气、河流、地下水的污染没有行政区划界限,必须加快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行政区划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陕西在渭河污染治理中,不仅建立了沿渭各市的联防联控机制,而且主动与上游的甘肃省共同建立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初步实现了跨省同治。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一做法推广到大气、地下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更多领域,完善联席会商、信息共享、生态补偿、项目联报及跨界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多项机制,同时整合各类力量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积极推进执法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环境监管和治理的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尽快改变资源价格和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主要是建立健全能够反映环境成本和修复效益的资源定价机制,积极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的制度体系,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造成后果严重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陕西作为能源大省,将在这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尽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原标题:坚持用系统化思维推进环保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物排放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水权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