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应对六大风险 环境领域改革路线图渐显

2014-10-13 14:45来源:中国工业报作者:司建楠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监测工业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接近它能承受的底线,很多地方已经突破了。比如雾霾的出现,实际表明空气质量承受不了那么多污染物,是突破底线的。”在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联合举办的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提出未来将面临“生态环境突破底线”等六大风险。

围绕“深化改革”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建言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两院院士、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宋健指出,粗放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导致了“环境瓶颈”的出现。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研究探索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必须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及环境治理能力、创新发展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理清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思路。

关于环境领域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透露,对于排污许可等方向明确又立即可行的改革事项,要加快推进;对于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大胆探索,有的要先行试点;对于生态环保管理体制等涉及面广、基础又很薄弱,需要中央决策的,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思路。

理清思路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张榕明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推进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底层创新,更需要探索实践。

夏光告诉记者,我国未来的生态环保将面临着环境质量、人群健康、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区域平衡、国际影响等六大风险。

从环境质量的风险看,尽管总体趋稳向好,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以水污染为例,从数据来看,尽管城市饮用水的合格率是上升的,但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解决不了饮用水安全问题,水污染仍然是未来环境风险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

就空气质量而言,过去是煤烟型污染降低了,但PM2.5又凸显出来。从土壤污染来看,未来的风险更加突出。夏光表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较重,未来质量也是令人担忧的。

谈及影响未来生态环境的风险,夏光认为有正反两个方面影响要素。从负面要素看,一是生态环境回旋余地大大降低,“老底儿”用的差不多了,容量接近饱和,客观形势严峻。二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性压力还是持续存在的。这里提到的“结构”,是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在内的整个经济体系。预计还需要十年、二十年的逐步调整升级过程。三是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环境的法制建设,执法守法意识,还是监管能力都与要达到的环境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要改变现状,最关键是战略,要从宏观整体上采取战略,实行整体优化战略。”夏光说,“不能单纯增加环保的一些措施,多支一些钱不是根本之策,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纳入环境保护要求,使这些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领域,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这样才是一个终极策略。”

夏光建议,要加快推进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改革。要实行环境优先、生态优先及《环保法》提出的保护优先。

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就是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污染减排,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要开发民间能量,还要改变现有的价值观,建设“天人合一”的价值体系,要用绿色的观念来统领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他希望,全社会关注并呼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基调”。

谈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改革的方向及重点,吴晓青指出,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所有污染物严格监管制度和一体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着力,主动遵循、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上,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以及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环境执法体制和环境监测预警体制。

今年,环保部已启动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等10项改革工作任务。据透露,目前,环保部正抓紧开展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的研究,争取尽快拿出顶层设计和总体方案,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审议。

吴晓青强调,下一步,环保部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加快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推进政府购买公共环境服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构建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原标题:应对六大风险 环境领域改革路线图渐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环境监测查看更多>工业节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