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访谈正文

中国企业开始重视CCER

2014-10-21 09:13来源:21世纪网数字报作者:张晴关键词:碳排放交易碳市场CCER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型央企关注收益评估

《21世纪》:根据你们接触客户的情况,国内企业在碳管理方面的需求主要有哪些?

唐嘉欣:从目前的阶段来看,碳市场联系到企业收入并不是一个主流。目前需求比较大的是,公司如果开始考虑碳市场交易,基础是得先把自身碳相关的数据管理好。对企业而言,碳到底是一个管理成本,还是一个和公司经营战略相关,能从中获得收益的机会,有一个晋级的过程。

因此需求有三个层面,首先就是对于碳市场的认知,很多新客户对中国碳市场的认知仍有待提升。无论是对中国碳市场的了解、对不同试点政策差距的分析,还是对未来全国碳市场预期的判断,都需要重新建立意识。

其次,碳和碳交易对于很多中国的公司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而现有管理体系,尤其是企业内控体系,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其进行交易和相关的决策机制。同时根据碳市场的要求,企业也会需要一些咨询或者鉴证的服务。

第三个层面,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碳市场的投入可能会产生收益,这些收益如何评估是一个难点。这些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些大型的央企或者能源类的企业,他们以原有的CDM实践为基础,建立了专门的关注碳资产和碳管理的部门,以参与到中国的碳试点中。这样的参与加速了碳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产生了更有针对性的碳管理需求。

《21世纪》:从企业反映来看,碳市场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嘉欣: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虽然现在交易并不是很活跃,但目前看到大多数企业对碳市场非常关注,关注之后就会做很多筹划性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他相关政策也是一个驱动力。我们在报告中也有提到,相应的政策,无论是从碳管理、节能减排,还是环境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于企业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相较于两年以前,这可能是这些企业从来没有感觉过的压力。而在压力之下,企业开始需要途径去进行低碳管理。碳市场试点在非常合适的时间启动,企业开始认识到通过碳市场,可以实现他们以前的低碳和能源管理预期。

碳市场的有些机制还有待明确

《21世纪》:客户参与碳市场和碳管理,难点主要在哪里?

唐嘉欣:对很多客户,认识碳市场是第一步,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具体的操作。从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来说,有些机制还未明确。比如对于企业关停并转的情况配额怎么处理,对于多地运营的企业怎么处理,比如移动源排放如何进行有效评估的报告。比如碳交易本身是一个交易行为,在交易过程中的内控体系该如何和企业现有体系进行对接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具有实操性的问题,需要随着碳交易试点的深入,不断完善。

《21世纪》:在碳市场领域,你们提供的很多服务和其余碳管理咨询公司类似,那么安永的优势在哪里?

唐嘉欣:一般的咨询机构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给客户的服务可能有和我们的优势交集的地方。安永的优势是能够和原有业务结合在一起,包括财务、税务、咨询、评估。另外,我们有强大的国际网络,对于碳交易这一新事物,国内现在欠缺的是操作经验,而我们的优势就是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分支,可以通过这个网络获取信息,然后给企业带来一些国内没有的经验。

《21世纪》: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如何评价国内试点市场?

唐嘉欣:目前来看整体效果不错,虽然很多人会觉得市场反应比较冷淡或者交易比较少,但七个试点除了深圳之外其他都运行不到一年,而在国际上我们所谓的活跃市场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从时间来看,对于评价碳市场到底发展怎样为时尚早。而从另一个角度,即企业如何关注这个市场来看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积极的。在一边是政策、一边是市场双管齐下的情况下,相信对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有很多效果。

原标题:专访安永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唐嘉欣:中国企业开始重视CCER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CCER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