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合同能源管理评论正文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判

2014-11-26 09:39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陈德胜 张国梁关键词:节能环保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人均能源消费及电力消费的情况来看,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仍处于上升通道中,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尚未完成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得人均能源消费不断上升,这与美国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发展规律一致。2013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3吨标准煤,而日本70年代实现工业化之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稳定在4吨左右,两者已较为接近。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很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完成,届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会明显放缓,人均能源消费量也会趋于稳定。

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近年来节能服务行业突飞猛进。2003-2013年,节能服务行业产值由17. 7亿元增至2155.6亿元,年均增长率61.7%,预计今年及未来增长率将保持20%以上。其中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2013年近3000家。2003-2013年,我国EMC项目投资由8.5亿元增至742.3亿元,年均增长率56.3%;去年实现节能256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399万吨,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

近年来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去年首度超过万亿元,但在GDP中占比只有1.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3%的投入水平,环境治理还需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其中大气治理压力较大,2013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平均雾霾天数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是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发展较快,2013年底安装脱硫装置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装机的比重达91.6%。但是脱硝机组占比仍然偏低,2013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4.3亿千瓦,占全国现役火电机组容量的50%,其中2013年当年投运2亿千瓦,说明现阶段是脱硝机组建设高峰期。为鼓励火电领域脱硝建设,国家发改委将脱硝电价补偿标准由每千瓦时0.8分提升至1分。

节能减排产业链日渐清晰

1.节能产业领域

通过对能耗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工业能耗占比近70%,建筑耗能约20%,因此节能产业的重点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涉及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技术。

工业节能市场潜力最大。《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预计实现节能6.7亿吨标煤,并明确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值,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行业分别下降18%、18%和22%。同时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等九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工程投资需求5900亿元,预计实现节能2.39亿吨标煤。

我国现有燃煤工业锅炉46万台左右,占锅炉总量的85%,年耗煤量达到7.3亿吨。燃煤工业锅炉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系统技术落后,平均容量8.09吨/台,平均热效率约60%,比国外低20-25%,计算节煤潜力约1.5-1.8亿吨/年。同时污染治理水平差,排放的氮氧化物、烟尘等成为城市主要大气低空污染源,总体污染仅次于电站锅炉。今年5月底,被誉为史上标准最严苛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出台,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的节能减排改造将带来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

我国电机保有量约为17亿千瓦(2011年底),总耗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64%,其中工业领域电机总用电量为2.6万亿千瓦时,约占工业用电的75%。目前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0%,工业领域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年节约用电260亿千瓦时左右。2013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年)》,预计投资700亿元,并提出2014年推广高效电机5400万千瓦,是2013年的两倍。在此背景下,节能电机相关企业以及上游磁材领域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余热发电也是工业节能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主要的模式包括两类:一是隶属于大型集团的余热发电工程公司,主要以服务本集团企业为主;二是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建筑节能潜力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建筑仅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5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未来节能的重点领域集中于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及农村。

合同能源管理(EMC)是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服务的机制。近些年国家一直加码各种政策,以促进EMC行业的快速发展。节能服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未来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优化行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原标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判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合同能源管理查看更多>建筑节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