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逻辑

2014-12-02 10:31来源:21世纪网数字报作者:柴麒敏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碳市场温室气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不能忽视小型分散的排放源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2007年正式建制成立正规军以来,可以说是在国际谈判和国内治理、顶层设计和基层试点同步推开,从数据统计、战略规划、区域政策一并铺排,国外排放交易制度都是建立在总量的基础上,中国在强度目标之上也创造条件开展了7个试点的工作,并将在两年后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其速度不可谓不快,其贯彻的精神无非是“快中求好、抓大放小”。

快的意义体现在其声势盖过了2007年启动的排污权交易以及还未启动的节能量交易,大的意义则在于耗能和排放规模以上企业的牛耳已执在手中,工业碳减排在高层政治意志的贯彻下必定是十拿九稳。

但是从两个大数看,一是中国两大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主要是工业部门)和城镇化(主要是交通和建筑部门)排放占比现在是七三开,到2030年主流预测至少是五五开,未来排放70%以上的增长在城镇化过程,控排的对象从集中的大型社会组织向分散的人民群众转变;

二是从当前看耗能和排放规模以上企业的排放占总排放约40%,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我国7个排放交易试点、42个低碳城市试点中也遵循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即使从当前看,小型分散的排放源也比大型规模的排放源占比高。那么这意味着,不管从存量还是增量看,小型分散的排放源才是所谓的“大”。

中国改革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实践优势都在于解决数量大但规模分散的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比如数量和总量上占大头的小微企业,

因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发动群众依赖群众,发挥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力量。这也是当初要调动东、中、西部各有代表性的42个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性的潜在原因,2020年规划中提到的商业和社区低碳试点将为开启低碳发展的群众路线奠定很好基础。

中国10亿人的城镇化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存量的深度城镇化和增量的城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技术、组织形态、制度创新的空间,中国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走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形成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原标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逻辑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排污权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温室气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