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污水处理“零排放”神话与现实:项目如何上马?

2014-12-05 09:29来源:《工业水处理》杂志微信关键词:污水处理零排放环境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学界一般认为,国外并不“吃香”的“零排放”概念在中国大量使用,与近十余年煤化工企业的大量兴起有关。

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在废水处理上一般遵循“达标排放”办法,只要将污水处理到可向地表排放的标准,即可排入江河湖海。但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黄河流域,却在近十几年不具备“达标排放”的现实条件——黄河水污染较重,在该流域新增排污口难度很大。

偏偏在最近十余年,中国的天然气、石油缺口日益加大。中国富煤而少油、气,从战略上,中国需要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但这一战略存在一个客观限制——中国水、煤逆向分布,北方地区尤其黄河流域多煤少水。

如此,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宁陕和新疆等省份就存在一个客观产业难题:少水,还不让向黄河及其支流等自然水体排污,那如何发展用水、废水量均大的煤化工企业呢?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曲风臣对财新记者说:“你要上项目,减排任务它(当地政府)都完不成,去哪里给你申请额外的总量?”

一个现实的办法,是把煤运到有环境容量即纳污水体的地方去兴办煤化工企业。但是,这一设想事实上被急于发展经济的当地省份的政策堵死。

如在2010年,内蒙古对煤炭就地转化做了细致规定。要旨是两个50%,即凡是投资大型燃煤电厂或煤化工项目,可以按照项目对煤炭消耗需求量的2倍配置煤炭资源,其中50%要在项目中就地转化,另外50%允许企业进入市场自行销售。凡是新建煤矿,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至少年产120万吨、露天矿至少年产300万吨,而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宁夏、新疆、陕西也都出台类似的政策,提出就地转化率不低于50%的目标。

种种限制条件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摆在了地方政府和煤化工企业面前:如何在没有环境容量的地方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煤化工产业?换句话说,没有排污口,一个产生大量污水的企业如何生存?

“零排放”概念由此大受追捧,成为项目申报、审批中的关键词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所谓“零排放”,就是这样被倒逼出来的一个概念,为企业在西部开工创造了技术上的合法性。

“‘零排放’就是多个利益集团编出来的一个神话。谁都认为难以做到,但不提这个,项目如何上马呢?”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直言不讳。

明显不太现实的“零排放”,为何可以在环保部门一路绿灯通过?一位接近环保部环评部门的权威人士指出,这与中国环保部门权力过小、环境评价被虚置有关。

原标题:【深度】“零排放“神话与现实:不提这个 项目如何上马?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零排放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