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推广PPP模式不能急于求成

2015-01-28 08:40来源:21世纪网作者:欧阳觅剑关键词:PPPPPP模式PPP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特别致辞中,提出了“双引擎”概念——培育打造新引擎、改造升级传统引擎。他指出,改造传统引擎的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在这些领域,政府将不再唱“独角戏”,而是采取政府和民营合作(PPP)、中外合作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放大投资效应。通过总理的这番讲话,我们可以看到,PPP模式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政府部门对PPP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财政部和发改委都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各地纷纷响应,推出了很多采用PPP模式的项目。

PPP模式指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BOT等多种方式。这种模式被人们寄予厚望,是因为它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投资,二是可以将私营部门的先进经营理念带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中。

当前,国务院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很多项目将不能再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投融资。财政部门推广PPP模式,目的之一就是用PPP模式取代一部分融资平台,成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PPP模式的确具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阻碍着这一模式的推广运用。PPP模式在中国早已运用到很多领域,例如经营性收费公路、自来水供给引入外资等。在实际运行中,PPP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参与PPP项目的一些政府部门,在吸收社会资本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也染上了追逐利润的习气,例如延长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其次,一些参与PPP项目的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有力保护,他们在与政府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另一些投资者则赚得太多,将风险推给政府,将利润留给自己。第三,社会公众作为PPP项目的消费者,往往需要承受更高的价格,从公共产品和服务中享受的福利减少,例如,一些地方的自来水供给引入外资后,水的质量没有提升,价格却一涨再涨。

在PPP模式中,如何平衡政府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关键是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能。他们不能将PPP模式当作甩包袱给投资者,也要防止向投资者输送利益。他们不能将社会公众看成为自己带来利润的消费者,而应该认识到他们是人民群众,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应当优先保证他们的权益。政府正确认识并转变职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推广PPP模式不能急于求成。PPP模式应谨慎推进,切实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增加,同时也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一定体现。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推广PPP模式也不用急、不能急。李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的7.4%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当然属于中高速增长,因此,没有必要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而急于推广PPP模式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加速推广PPP模式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反而是有风险的。

原标题:推广PPP模式不能急于求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