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修复十讲之二:土壤污染分类与技术选择

2015-02-03 09:37来源:固废观察微信作者:张益关键词: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污染场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化学修复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将污染物在污染介质中固定,使其处于长期稳定状态的方法。主要适用对象:高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场地。

淋洗技术:用水或含有冲洗助剂的溶液洗脱和清洗土壤中污染物的方法。主要适用对象:重金属或多污染物混合污染场地

氧化-还原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投加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来净化土壤的方法。主要适用对象:土壤和地下水同时被有机物污染的场地。

2014年10月,环保部参考国外工业场地污染修复的相关经验,结合国内现有污染场地修复的成功案例,制订了《2014年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第一批)》。《技术目录》明确了15种技术的原理、适用性、修复周期和成本以及成熟度等,每项技术还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使之更具有指导性。

“不同地块的土壤本底情况、污染物特征、污染程度、治理目标、资金投入、时间要求都不一样。因此,解决一个地块的污染问题不能仅靠一项技术,而是需要根据每个地块的边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包含技术、评价、监测、管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北京环科院副院长姜林这样表示。

技术发展:综合高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其国认为,“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一要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综合集成创新;二要注重搭建土壤环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修复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加快带动土壤修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根据江苏省环保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研究报告,国际上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的主要历程如下:

1980年以前:挖掘填埋、客土法、固化/稳定化、土壤气相抽提、化学萃取等;

1980-2000年:隔离/维护/控制系统、淋洗、化学萃取、氧化还原、玻璃化、热脱附;

2000年以后:根据土壤污染特点,制定多种修复技术联合的修复方案,特别是植物修复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大约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未来也将大致按照上述历程演变。据此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为:

一是从基于污染物浓度控制的修复目标,向基于风险控制的可持续修复目标发展;

二是从单一修复技术,向多技术组合、综合集成的修复技术发展;

三是从基于固定式设备的离场修复,向基于移动式设备的现场修复发展;

四是从服务于单一污染物、单一场地、单一介质的修复,向服务于复合污染、大型场地、土壤/地下水一体化修复发展。

延伸阅读:

【国际土壤年特稿】土壤修复十讲之:土壤修复起源与污染现状

原标题:【国际土壤年特稿】土壤修复十讲之二:土壤污染分类与技术选择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污染场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