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穹顶之下”背后的社会意义

2015-03-06 10:14来源:网易博客作者:罗家德关键词:穹顶之下环境保护柴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两天新闻的一个大焦点是柴静的“穹顶之下”环保记录片,二十四小时的点击率达七千多万次,昨天环保股票还因此大涨,以一人或一个团队之力,带来了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不得不思考这背后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之下,我要对柴静自费一百万,花了一年时间去关注一个公共议题,致以十二万分的敬意。这是良好公民该有的表现。

其次,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柴静引发了我们对一个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热烈关注,能引起讨论就是可喜的现象,这是柴静的功劳。

再来,柴静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撇开那些人身攻击,动机论、背后商业、政治利益阴谋论的无聊发言外,她也引发了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她不够科学、专业知识不足、表达过份情绪化的批评,但任何公民都有权力在公共事物上表达个人看法,除了可以谴责那些情绪性谩骂的人外,我们该对正反两方的意见都充分尊重其发言的权利。

我看了她的记录片,却在柴静现象的背后引发了我对社会发展深深的忧虑,尤其是像我一样的知识专业人员应该感到深深的哀伤。不是因为环境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现况的隐忧。

我的忧虑是,没错,柴静或许不够科学、不够专业、太过情绪渲染,但为什么专业人士与专业社群集体失声、噤声了,至少声音不够大,或声音传出却没人信了,所以留下了这么大的空间,让这些专业人士认为“不专业”的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这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隐忧?

在一个健康的复杂社会中,因为几乎所有的公共议题都累积了巨量知识,都该是专业权威与专业社群“说了算”,人们也都会信任这个社群理性讨论出来的一些结论。如果学术界对一个高度争议的议题没法给出一致的意见,就会让不同的观点俱呈,开很多公听会,也投入大量媒体资源来说清楚各方观点,才好让大家公决。对付“个人意见”流于偏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更多不同观点以同样力度展现出来。

于是我们要问,这个其实大家都已经十分关心以致于一度把空气滤清器“买断货”的老问题,其背后的成因,为什么我们的专业社群的声音那么小?今天看到网上传播了相关专业人士万战翔出面反击柴静不科学、不中肯的文章,不管他讲的有理有据,也不管他说这是个人挺身而出的行动,但你一看到他来自于“中国石油的高层”,…你懂的。我们的专业人士的独立性总是被怀疑着,所以连小到那条河有铬污染,吃盐能不能防辐射这类科学完全能解答的问题,也总是没人能讲清楚,让大众都相信。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确实也有太多的专家教授总是和商业、政治利益挂钩,柴静巨大的影响力不是因为她的专业,而是大多数受众相信她的诚意。

第二个可忧的社会现象是我们有专业者,却太缺乏专业社群。当一个复杂的问题像德国吵的核能与能源政策,悉尼发动的公民设计都市规划,以致于柴静关注的大气污染整治方案,都复杂到“有阴有阳”,任何一个举措都有正面、也有负面效果,这时专业社群是不同的主张者在一起拿出科学证据、理性讨论的平台,可以得到较客观中肯的结论,透过其中的专业权威表达给社会受众,往往可以取得社会共识。可惜我们这样的社群太少了,这样的社群也太没有专业权威了,以致于专业问题在网上众声喧哗,没有理性深入讨论的空间。

第三个隐忧是当复杂的公共议题往往有不同的专业社群表达不同的专业意见时,我们有没有足够专业的、具有公益性、独立性的媒体将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大家一定会对英国BBC能把这么多复杂的科学问题如此深入简出地传播给一般受众印象深刻。只有不同声音能有媒体将之有效传达时,专业问题才不会变成一个传播学的问题,比的是谁能诉求“感动”,甚至诉求“耸动”。

原标题:“穹顶之下”背后的社会意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穹顶之下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柴静查看更多>